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01 噩夢中的噩夢:“感覺剝奪實驗”

你曾經被矇住眼睛,捆住手腳,獨自躺在床上嗎?

有的人會說,口不能言、目不能視、手不能動......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也有人會不屑一顧,就是躺著不能動唄,和睡覺一樣,有啥可怕的?

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心理學上的著名實驗——“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斯科特等人組織了這個實驗,而被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正安靜地躺在實驗室裡。

實驗人員給他們戴上護目鏡(沒有圖形視覺),開著單調的空調聲音(限制聽覺),手臂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限制觸覺),腿腳被固定住(限制行動)……總之,所有來自外界的刺激都被“剝奪”了。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最開始,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還能安靜地睡著,或者考慮要交的論文。

可是沒過多久,糟糕的狀況就出現了:學生們感到煩躁、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產生幻覺

雖然被試當時每天能得到20美元的報酬,可就算是這麼有誘惑力的條件,依然讓他們難以堅持3天以上。

被實驗者在平均參與了72小時後,全部退出了實驗。

他們均出現了幻聽、幻覺、注意力渙散、無法集中精力、緊張焦慮等問題,有的人甚至思維反應遲鈍,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紊亂。

參與實驗的學生,沒有例外,需要數十天才能恢復正常。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這個實驗就說明,人類要想正常生存,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十分重要。

放在家庭教育裡,這個實驗的意義,就是要讓孩子多去體驗,不要以保護的名義,摧毀他們的自我。


02 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是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最知名“大佬”,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他提出了人類出生到死去的生命歷程中,一共需要經歷八個發展階段。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埃裡克森認為:

“每個階段的任務如果能夠順利解決的話,那就可以促進個體後續的順利發展”。

通俗點說,就是前一階段的任務只有完成的好了,才能促進下一個階段的更好發展。進一步說,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當然解決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

與家庭教育最為密切的,則是0-12歲的4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0-2歲)、兒童期(2-4歲)、學前期(4-6歲)、學齡期(6-12歲)。

在嬰兒期(0-2歲),嬰兒的需要與看護人建立情感紐帶。通過與撫養者培養信任感,從而為將來的人際關係奠定基礎。

在兒童期(2-4歲),孩子的任務就是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克服自卑和分離焦慮。

在學前期(4-6歲),需要孩子和他人建立鏈接,學會去交朋友,主動做事,克服內疚感。

在學齡期(6-12歲),學習成了這一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所以培養和保持他們的內驅力,就成了父母的關鍵問題。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有的孩子上小學後,遇到什麼事情都往後躲,畏畏縮縮,更不敢探索與嘗試新鮮事物。背後的原因,就很可能是他嬰兒期,沒有和看護人建立起良性的連接,不願意信任別人;或是兒童期被父母包辦的事情太多,他已經失去了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膽量了。

心理學者武志紅也做過形象的比喻。

一個1歲多的寶寶在地上玩,離他身體不遠處有個玩具。如果想得到這個玩具,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大人幫忙,手一抬就給寶寶遞過來了;

要麼就是寶寶艱難爬過去,可能中途還要歇個幾回,才能拿到心愛的玩具。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寶寶心情肯定截然不同。

如果是大人幫忙拿到的玩具,寶寶肯定想:“爸爸/媽媽太厲害了!”

如果是寶寶自己拿到玩具,他肯定想:“我自己真是棒棒噠!”

沒有大人代勞,寶寶會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也就培養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了。

就像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說過的: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03 別再以愛之名,剝奪孩子的“感受”世界的機會了

還記得當年被退學的那個神童魏永康嗎?

據說他2歲的時候,就能認識1000多漢字。4歲的時候,知識水平相當於初中生,8歲進入重點中學,13歲上大學,17歲就考入了中科院。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而這樣一個看似前途無限光明的神童卻在20歲的時候被中科院退學了。理由在我們看來可能很荒誕,生活不能自理。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20歲了還會生活不能自理。原因就在於母親對他“密不透風”的照顧。

為了讓兒子能夠認真讀書,母親曾學梅從小就不讓他管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就算兒子上了高中,曾學梅還會親自給他餵飯。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但是到了中科院之後,魏永康沒了母親的照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氣溫變化,他不知道不增減衣服,房間不會打掃,衣服不會洗,甚至看書太過於專注,忘記了還有考試等等。因為他忘記寫畢業論文,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研三那年,魏永康被學校勸退。

難以想象,一位天才少年,竟因為無法照顧自己,而被退學。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母親對她的“大包大攬”,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生活能力的機會。忽視了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鍛鍊。等兒子需要獨自面對世界時,只能屈辱投降。

也許魏永康的例子有些極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庭裡存在這樣的現象:

家長習慣“越俎代庖”,書包幫著背、鞋帶幫著系、怕摔不讓跑,孩子除了學習,想做其他任何事都會被禁止。時間長了,孩子變得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力。

父母的行為,表面上看似是為孩子好,怕他們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開了,剝奪了他們的感覺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父母的羽翼下,也許是安全的。但

但孩子終究會長大,世界要給他們的上的殘酷一課,永遠不會缺席。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04 從此刻起,請尊重孩子的邊界

喜歡包攬孩子事情的父母,還會有其他一種可能,那就是沒有從心裡,沒有尊重孩子的邊界。

他們想當然的以為:“連你的命都是我給的,我管你那不就是愛你嗎?!”所以從小到大,他們習慣了對孩子指手畫腳,充滿控制慾。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曾說:

”2-6個月的嬰兒期是正常的共生期,之後的都是病態共生“。

”6個月至2歲期間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時期孩子會開始嘗試發展自己的能力,他們開始學著爬行、嘗試自己吃飯,開始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寶寶在2歲之前,會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而2歲之後,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和媽媽的不同,也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這個世界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乖巧的寶寶,在進入2-3歲後,突然變得十分叛逆、淘氣。這是因為從此刻開始,孩子要發展為獨立的個體了。

而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是人與人邊界感的基礎。

“我尊重你,同時請你尊重我”。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了。

但如果父母忽視孩子要獨立的發展需求,還是按照小寶寶的原則要求他們,只會讓孩子的心,離自己越來越遠;或者變成“牽線木偶”,凡事都由父母來做決定。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把感受、體驗世界的權力還給孩子,同時要尊重你們之間的邊界感,對成年的子女尤其如此。

記住:相互關心,各自安好,一切就已足夠。


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