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死在那離別的冬天
要說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可能沒有唯一答案,但是要說世界第二危險的地是航母甲板可能沒人有異議吧!在很多人眼中站在航母甲板上多拉風啊,看著艦載機起起降降別提有多爽了,抱歉這是電影中的橋段。真實的航母甲板可是危機重重啊,從甲板上走過就像是體驗死神來了一般,這是因為在航母甲板上可能會發生被艦載機尾流吹海里摔死的事故,也有艦載機起飛不成功,連人帶機一起掉海里機毀人亡的事故。特別是駕駛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就像是在“刀刃上跳舞”似的,要多危險有多危險,畢竟在100米的距離內被彈射器高速彈出去時,如果飛行員操作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但是我們在看美軍航母彈射艦載機時,飛行員並沒有操作飛機,而是將手脫離操縱桿任由飛機自己彈射,那飛行員在彈射時為什麼不能操縱駕駛杆啊?
其實這個怪現象早期是沒有的,直到目前美軍現役大黃蜂艦載機服役以後才出現的怪現象,這個怪現象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提高艦載機彈射起飛成功率。早期我們喜愛的F-14熊貓艦載機如日中天的時候,那個時候雖然已有彈射器,但是在彈射過程中飛行員需要握緊操縱桿等待艦載機被彈射器的那瞬間,操縱艦載機加速爬升,既保自己的命也保艦載機相安無事,但是因為整個彈射過程不過三四秒,好多飛行員來不及反應就直接和艦載機在機沉大海前被航母撞成報廢。所以那個時候艦載機的彈射成功率並不高,這反應到航母的戰鬥力上就是出動時間慢、起飛架次低等。
所以美軍為了提高航母的戰鬥力也為提高艦載機彈射成功率和保護艦載機飛行員的生命安全,從F/A-18大黃蜂艦載機開始,在彈射起飛的過程中整個操縱過程全部由機載自動飛控系統完成(包括連接彈射器和脫離後自動收杆等)這個過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預,原理和汽車上的定速巡航是一樣的,如果這個時候飛行員手去觸碰操縱桿,飛控系統就會誤認為人工操縱而自動退出(就像汽車定速巡航中踩了剎車一樣),萬一發生在彈射過程中,那艦載機就會試飛失敗。
因為艦載機在彈射起飛過程中,飛行員受到的加速過載可能高達3--4G,除了速度變化瞬間眼前一黑外,沒被安全帶束縛的胳膊也會發生往前推的現象,如果手一直握著操縱桿,那自動飛控系統在感知到操縱桿的變化後就會自動退出,而操縱桿控制的飛機舵就會給飛機一個低頭的動作,這個動作不光會導致彈射起飛失敗,也會讓艦載機減速,繼而艦載機因為離艦速度不夠而墜海。所以為了保證艦載機在彈射過程中的安全考慮,飛行員外彈射過程中都會瘦離開操縱桿緊緊抓住把手,這樣就從根本上降低了彈射起飛失敗的幾率。 當然除了彈射起飛過程是自動控制外,艦載機降落過程也都是由機載飛控系統控制的,除非在緊急情況下飛行員才手動操縱飛機降落在甲板上。像美國前兩年在航母上實現自動起降的X47B艦載無人機其實就是將有人艦載機上的這套自動起降飛控系統搬到了無人機上,只不過針對無人機做了特別優化罷了。
魑魅涅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不能碰,一碰就會出危險。
目前美軍航母早在A4攻擊機上,就試驗了自動彈射系統。
到了今天,美軍航母的自動啟飛系統已經很成熟。
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航母在我們看來很大,但在飛機上看來也就是火柴盒大小。
就起飛來說,跑道的長度很短,不能像機場起飛那樣慢慢加速;
航母可能存在搖晃,有了較大的海況航母起飛難度大,人工操縱可能會有問題;
短時間內加速多大,會導致飛行員承受幾個G左右的強大過載,會出現短暫的黑視現象,對於起飛非常不利;
一旦操縱失誤以後,根本沒有逃脫的機會。如果是降落失敗,戰機還可以高速復飛。但如果起飛失敗,現在戰機重達幾十噸,直接就墜海了,甚至飛行員連彈射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航空母艦的甲板長度有限,相比於陸地機場來說,航母的甲板只能算是一塊很小的區域。
飛機在這麼短的距離內要完成升空十分不容易,對於飛機的發動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尤其是採用滑躍式起飛方式的航空母艦,艦載機需要完全依靠發動機提供的動能升空。如果在離開甲板的一瞬間速度沒有達到起飛的要求,那麼艦載機就會徑直衝入海中。
所以在美國的航空母艦上安裝了蒸汽彈射裝置,它就是為了幫助艦載機短時間獲得巨大推力安全升空而研製的。
在美國的航空母艦上有身著各色衣服的工作人員。其實它們就是主要負責艦載機的安全起降,通常在艦載機起飛前工作人員會排成一排從艦首走到艦尾。
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檢查甲板上是否有一些雜物,如果有雜物就必須及時清理乾淨,否則在艦載機起飛時會捲入到發動機之中,影響艦載機的飛行安全。
美國是使用航母時間最長也是最有經驗的一個國家,這套工作機制是他們通過無數次的艦載機起飛所總結出來的。
目前航母採用自動起飛系統,是保護飛行員的好辦法。
然而,自動系統最大的機會就是遭到干擾。
其實就同智能駕駛一樣,在駕駛期間最大忌諱就是你自己去亂轉方向盤,或者踩剎車。
一旦踩了剎車,很容易導致翻車或者撞車。
只有起飛成功以後,飛行員才會接管飛機,期間是不能推動操縱桿的。
薩沙
艦載機彈射起飛時,特別是彈出去的瞬間,飛行員會隨著飛機有一次劇烈的震動,估計是怕這個震動過程讓飛行員不由自主的帶動操縱桿。而彈射起飛後的瞬間,飛行員必須用右手迅速操控住飛機操縱桿,使之保持正確位置。而且在彈射起飛前的瞬間進行細緻的檢查,檢查的內容讓人很意外,居然是檢查座艙內是否有沒有固定的物品,工具是否都放進工具箱內了,和一些極容易被忽略的外來物,比如就有艦載機飛行員在起飛的過程中被一支高速飛來的鉛筆刮傷了!
美國飛行員自爆的彈射起飛的過程:
1.飛行員進入座艙,進行起飛前的全面檢查後,向黃馬甲的甲板人員示意,開始進入彈射準備過程!
2、黃馬甲人員引導飛機航行到彈射軌道中心,前輪駛到彈射滑塊後方一點剎車停下來。綠馬甲上來安裝前輪限位杆(限位杆強度很高,即使飛機全推力狀態也能將牢牢的固定在甲板上)
3、限位杆固定好後飛行員得到指示鬆開剎車,飛機向前滑行,限位杆拖地滑行中自動鉤住在一個限位器上,飛機繼續滑行繃緊限位杆(在彈射前的一瞬間由機械裝置解開,限位杆留在原地)
4、繃緊後,飛行員放下彈射牽引棒,綠馬甲會把彈射滑塊和飛機的牽引棒連接在一起,完成後豎起大拇指表示完畢並迅速離開;彈射操縱員會根據飛機的起飛重量調整推動彈射器的蒸汽壓力,並等待彈射指揮人員的彈射信號;同時多名飛機保養人員會同飛機四周進行快速全面檢查,保證飛機安全起飛。
5、一切準備完畢,彈射操縱員收到可以起飛的手勢信號,首先進行彈射裝置拉緊,拉緊的一瞬間飛行員會感受到一個明顯向後的慣性力。這即使拉緊的過程,也是給飛行員準備起飛的“信號”,飛行員要做的馬上將飛機引擎開動到最大推力狀態,然後快速進行最後一次檢查。檢查的內容就是是否有沒有放進工具箱的工具,或者一些意料之外帶入的物品沒有固定,否者起飛過程中強大的加速度會讓這些物件飛起來誤傷自己。
6、一切正常後,飛行員把頭部靠在座椅頭枕上(彈射時的慣性會使頭部向後猛撞,嚴重時會使飛行員昏迷),左手使油門保持最大狀態並同時合上油門扼鎖裝置,保證在彈射加速過程中油門杆位置不變以使發動機的推力狀態不會改變。右手牢牢握持飛機操縱桿搖晃半天然後固定住(應該是檢查操縱桿吧),使之保持正確位置,然後右手放右上方的扶手上。之後,飛行員便可向彈射指揮員敬禮可以進行彈射。
7、彈射指揮員檢查並認為一切正常後,命令彈射操縱員開始彈射。這個過程中彈射指揮員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當大海波濤起伏時掌握好彈射時間,使飛機在航母正位於波峰時彈射升空。
整個彈射過程飛機被賦予極高的加速度,甚至飛行員的眼球都會輕微變形,會出現模糊和看不清的狀況。而在這個過程中彈射飛行員要做的事可不少。飛機被彈射出去的瞬間,離海平面只有20m左右,接近失速狀態。飛行員要做的就是迅速控制操縱桿飛行,迅速調整飛機的姿態,如果機鼻拉得過高,飛機會失速;機鼻過低飛機會直接撞進大海;甚至可能發生飛機起飛後,飛機引擎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怎麼辦?飛行員要當機立斷的丟掉副油箱、武器等為飛機減重,飛行員們稱這個過程叫“享受”那份驚險和刺激。
狼煙火燎
因為有自動起飛系統,比飛行員手動要安全,但觸碰操縱桿就自動解除
這是美國海軍F/A-18E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在彈射起飛時的視頻截圖,這位飛行員在彈射起飛時右手握住風擋上的把手,左手握住駕駛室的把手,形成支撐面,操縱桿呈自然放空狀態。
在戰機彈射升空後,飛行員再右手握住操縱桿,開始操控戰機。
之所以飛行員可以不使用操縱桿,最主要原因是美軍艦載機有自動起飛系統,可以不需要飛行員進行操縱。這種自動駕駛系統操控起飛,安全性要比飛行員自己手動操縱要好的多,因為戰機在彈射時會瞬間接受巨大推力,飛行員因為慣性會承受巨大的過載,跟類似汽車彈射起步一樣受到感受巨大的推背感,峰值過載可以達到4-6G。這種狀態下飛行員很難進行精準操作,且極容易不小心做出錯誤操控。
所以美軍在A-5民團團員攻擊機上,最早採用自動起飛系統,在彈射起飛階段不需要飛行員進行操控。到現在這系統已經非常成熟,應用在各種艦載機上。
這套自動駕駛系統,在觸動操縱桿時自動解除。所以飛機上設計多個把手,除剛才動作外,飛行員還可以雙手握住風擋的把手。
雙手握住控制檯上的把手,飛行員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同時雙手形成穩定的支撐面,可以更好的對抗彈射時的瞬時過載。
在一系列自動起飛系統中,最刺激的是E-2 鷹眼預警機和C-2 灰狗運輸機的自動彈射系統。這種大型渦槳飛機,螺旋槳在受到側風影響時,會導致左右推力不一致,這會引發飛機側翻。所以飛機再彈射起飛時感應器感受到左右推力不一致時,就會斷開一臺渦槳發動機與螺旋槳的傳動軸離合器,讓其自然順槳。飛行員升空後必須第一時間重新掛上離合器,即使及時操作,也會因推力不足下墜段距離,在離海平面沒幾米的時候才會拉起,非常的刺激。
五嶽掩赤城
碰了你不小心就掛了
航空兵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職業更別說艦載航空兵,艦載航空兵被稱作在刀尖上跳舞那麼這種情況下你還能動操縱桿?
在準備起飛的過程中艦載機被牽引到起飛區,在彈射器牽引杆掛上之後的所有操作完成後飛行員都不能動操縱桿,尤其是以彈射起飛的艦載機是堅決不能動的,因為艦載機雖然本身有推力但是受彈射器施力的影響,如果你在彈射中動了操作杆導致偏離方向,輕則你自己掉海里淹死重責撞上艦上其它物體,甚至可能引起大火引爆彈藥。
而滑越起飛的航母是依靠自身動力起飛,所以滑越起飛的航母恰恰相反要握緊操縱桿,因為戰機在滑跑的過程中靠操縱桿控制艦載機起飛方向而不是彈射器。
彈射起飛的航母是彈射器滑軌決定了施力方向,所以一旦戰機動力跟彈射器施力不在一條直線上,那麼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看美國電影的都見過,在美國F18戰機彈射的時候飛行員手會離開操縱桿,這是一種非常專業的操作。
李曉偉
兔哥回答;艦載機從航母上起降彷彿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險中求勝。航母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噸位越來越大,作戰實力越來越強,技術越來越先進,還有了電磁彈射技術,雖然如此,但艦載機的起降方法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依然要面對險象環生的狀況,每一次的起降都是一場考驗,容不得半點馬虎。
艦載機在航母上的起降安全直接影響航母的作戰效率,為此,對艦載機起降的安全性的研究從未中斷過。題目所說的情況就是一個艦載機起降的技術革新,也是一個新的技術措施,被稱為自動起飛操控技術,在艦載機起飛時採取無人駕駛狀態,由自動起飛管理系統負責。目的就是能夠讓艦載機的起飛,降落安全穩妥些。
艦載機從航母上起飛時,由於航母飛行甲板的限制,不能像從陸地上起飛擁有那麼長的跑道。要保證艦載機的起飛就必須加大起飛時的瞬時速度,因此彈射起飛方法就被應用於艦載機的起飛作業。艦載機雖然通過彈射能夠從航母上起飛,但對於艦載機飛行員的身體影響非常大,除了要承受高過載(通常約為3~5個G),另外就是起飛時間很短,起飛時需要把油門加大到彈射起飛所需要的速度,飛行員因承受重力過載會出現短時間的意識模糊,此時任何一個細小的差錯就會造成飛行事故。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飛行員全程個人操控飛機,彈射時突然受力,手腳都會有一個無法抗力的連帶動作,無意識的就改變了操縱桿的方向,造成危險。
為了防止這些情況的發生,美國首先研製了艦載機起飛自動控制系統,也就是起飛自動駕駛技術。飛行員的手不接觸操縱桿,防止因身體受力帶動操縱桿移位帶來危險。從美國艦載機的起飛畫面來看,他們通常是一手扶在油門位置,但不接觸油門杆。一手抓住駕駛艙蓋上的把手,支撐身體因彈射起飛帶來的身體擺動。此時的艦載機自動駕駛起飛系統開始工作,從彈射開始到把飛機彈射到脫離航母甲板這段時間,艦載機飛行員都不能接觸操縱桿,按照美國的設計理念,採取的是觸杆解除式的結構。也就是飛行員手控操縱桿會使自動起飛系統解除自動狀態,所以,彈射時飛行員的手不能接觸操縱桿,這隻手抓住座艙把手穩定身體就行了。
什麼時的碰杆呢?就是飛行彈射完後,飛行員必須接手駕駛,按規定的操作模式駕駛飛機飛行。具體的細節美國人是不會讓咱們知道的,這可是他們損失了眾多的飛機人員得出來的技術經驗,不過滑躍起飛和彈射起飛性質不同,操控上也有不同。但我們也有類似的自動降落系統。正是由於有了自動起飛操控系統所以美國的艦載機飛行員在起飛時都不能碰觸操縱桿。只需按要求把手放到該放的位置就好了。
兔哥42928
美國艦載機飛行員在彈射起飛的時候,雙手不允許觸摸操縱桿,這是因為美國的艦載機有自動起飛系統,一旦飛行員介入的話,飛行員權限高於控制系統,輔助控制裝置自動取消。(波音737max系列除外)
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說滑躍起飛的難度要大於彈射起飛的原因,滑躍航母,艦載機在起飛過程中,飛行員需要不斷微調操縱桿保證前輪位於起飛線上,滑躍甲板一旦跑偏,就極有可能劃出飛行甲板,然後墜入大海
彈射航母上的艦載機飛行員僅需要雙手離開操作杆,而且,滑躍航母上的艦載機飛行員滑跑距離越長跑偏概率越大,危險性也就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滑躍航母艦載機通常使用短點起飛而非使用遠點起飛的原因
(遠點起飛對海況的要求比較高)
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說滑躍起飛的航空母艦能夠為彈射起飛航母提供訓練飛行員的原因之一,畢竟降落難度都一樣,起飛難度更大,能夠適應滑躍甲板的飛行員上彈射航母適應上兩個起飛就行了。
順便這個通行規則就是,飛行員的權限要大於任何智能系統。
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對於波音公司將737max系列的飛機,智能系統權限高於飛行員而抨擊波音公司這種做法的原因
嘯鷹評
這與艦載機彈射起飛環境有關,由於人“突然高過載狀態下”,會短時“喪失視覺”,所以彈射階段的艦載機都是自動化控制的,當艦載機離艦以後,飛行員才開始接管飛機。
航母艦載機彈射起飛的流程和環境
當艦載機在航母飛行加班上準備彈射起飛時,首先會滑行至彈射位置,將飛機前輪分別扣上牽引杆和制動杆。打開航母甲板上的擋焰板,放下艦載機前輪牽引鉤,使其與彈射器滑塊齧合。此時,艦載機飛行員在“剎車”狀態下開啟發動機引擎,將操縱桿推上全加力檔。當一切準備就緒,艦載機推力達到最大,飛行員示意準備妥當,甲板彈射指揮官做出一系列示意動作,彈射發射員按下發射按鈕,蒸汽彈射器的壓力迅速增大,飛機前起落架的制動杆立即鬆開,飛機快速向前滑跑,衝入氣缸的蒸汽高壓輸出彈射力,使艦載機加速滑行。到達跑道末端時,飛機已被加速至大於滑梭速度,滑梭與牽引杆分離。在水剎的作用下,活塞減速,彈射力逐漸減小,飛機開航母完成彈射起飛。
艦載機在彈射起飛時,被彈射的加速度非常大,從飛機開始加速滑跑到離開飛行甲板這段時間內,飛行員的視網膜會收到很大壓力,視線模糊,幾乎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所以這段時間內,飛行員不能對飛機進行任何操作,只能讓飛機自動保持飛行姿態。當飛機彈射結束飛離航母后,加速度逐漸減小,飛行員的視覺才會逐步恢復,雖說這段時間只有大約2秒鐘那麼短,到艦載機剛離開甲板時,距離海面高度僅有20米左右,一旦飛行員操作不當或者誤觸開關按鈕,很有可能導致艦載機失速墜機。此外,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飛的環境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處於突然高過載和短暫視力喪失狀態的飛行員,根本無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限操作,這個事後飛控計算機根據各種參數自動控制,也要比人為操控靠譜的多。比如說,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在前段甲板上進行逆風彈射起飛時,實際上飛行甲板是不斷在浪湧作用下進行俯仰、浮沉和橫滾運動的,飛行員很難在短時間內計算出,在一個不斷運動的平臺上如何有效應對操縱。彈射起飛自動化控制
根據前文所述,現代航母艦載機彈射起飛過程基本上就是一個自動化控制過程,一般情侶下不需要飛行員人為干涉。而控制系統的計算軟件,會綜合分析航母六自由度運動中,飛行甲板對彈射起飛的影響;不同海況、不同機型在彈射起飛的控制軟件中,都有相應的數學模型解析。有自動軟件控制,彈射起飛時艦載機飛行員一般會將雙手扶在把手上。因為在彈射過程中,飛行員要承受差不多4個G的過載,離開航母瞬間產生短暫“黑視”,飛行員身體還會因較大的加速度而位移,安全帶無法束縛手臂。所以,如果不用手扶住把手,很可能因為手臂前傾而誤觸操縱桿,引起彈射起飛失敗。當飛機離艦數秒後,飛行員生理狀態恢復,自動彈射起飛狀態解除,飛行員才開始真正接管飛機。
裝備空間
淨胡扯!
誰說不能碰操作杆?那什麼時候握操縱桿?難道要等飛機離艦的一瞬間去握操縱桿嗎?碰之前手放哪裡?舉著?彈射起飛那麼大的加速度,手能舉起來?笑話!離艦差了零點幾秒怎麼辦?飛機不會栽下去嗎?
駕駛杆有個中立位置。平時不動 的話是自動位於中間位置的。駕駛員把手握著駕駛杆,不要扳動就可以了。彈射前飛行員要操縱各個翼面,看是否正常。然後回到中立位置。
彈射時要先剎車,否則飛機就會滑跑了。得到可以起飛的指令後,駕駛員要鬆開剎車,加大油門,給出信號,彈射器操作員才可以開始彈射。剎車手柄是在駕駛杆上的。
一葉楓流
加速度致使你被牢牢的貼在座椅後背上,你怎麼控制的住你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