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品牌觀點/文】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兩種力量的鬥爭,對獨處的渴望,和走出去的衝動。” ——納博科夫


眾所周知,2019年的國內手機行業,其競爭態勢已然到了“慘烈”的程度。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原本就萎靡的國內手機市場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公佈了2019年Q4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數據。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已經下降了15%,降至8530萬臺。這標誌著手機市場已經連續第11個季度下降,是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Q4的國內手機市場,OPPO排名第二,出貨量為1400萬臺,市場份額約為16.4%。但是,在2018年Q4,OPPO手機的出貨量還擁有1870萬臺,同比出貨量下降25%。

面對增長乏力,OPPO急需一款熱賣的“旗艦產品”提振士氣。

於是,本月初OPPO發佈了品牌全新旗艦OPPO Find X2,硬件水準堪稱一流。OPPO為此做了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各大APP開屏和信息流廣告中,都能看到這款產品的宣傳,一時間“熱鬧非凡“。

令人意外的是,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品,無論是產品創新力還是銷量,都遭遇了嚴重“滑鐵盧”。

唏噓之外,又深覺“情理之中”。

忽視“顯性需求”,缺乏消費者“共情”

OPPO一直強調:Find X2系列產品最核心的賣點之一就是屏幕,這塊屏幕是OPPO單獨定製的一塊6.7英寸雙曲面AMOLED打孔屏,擁有QHD+(3168*1440)分辨率,高達553ppi,擁有500萬:1的對比度以及10億色深,支持100% P3廣色域以及HDR10+顯示,局部峰值亮度同樣達到1200尼特。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你看到這樣的文字第一反應是什麼?估計腦子裡首先是一段問號,接著反問“跟我有什麼關係?是說像素高嗎?”。除非是專業“搞機玩家”,對於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能留下的或許就是“屏幕還不錯”的印象,其他的一片空白。只是,現在的大眾消費者還會因為一塊屏幕而選擇一款手機嗎?

消費者溝通的第一要義:講消費者聽得懂並且直擊痛點的話。而作為一個以關注“消費者需求”起家的手機品牌,回顧OPPO過往“成名”的產品案例,無一不是深諳此道。比如那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前後2000萬,拍照更清晰”等,無一不是抓住了:充電快,耐用性好,或是拍照好等消費者最關心的賣點。

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而在最近的一次關於手機偏好的網絡調查中:拍照能力、外觀和耐用性都成為了消費者選購手機時最在意的幾點。

抓住消費者的“顯性”感知,並且用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品牌進行大眾化溝通時的“必由之路”。而OPPO在這次新旗艦的發佈中,表現“差強人意”。

品牌戰略遊移,忠實客戶“不保”?

無論承認與否,OPPO都是一家特別善於做營銷,深諳“國人科技美學”之道的公司。

作為段永平的“得意門生”, OPPO在廣告營銷中不惜重金投入,冠名時下最火的綜藝,請當紅的明星代言。記得在早期的時候,身邊不止一個人問我:“OPPO是韓國品牌嗎?”。初期營造的“韓範清新”品牌形象,吸引了一眾女性消費者。

仔細分析OPPO戰略,不難發現,整個公司帶有濃郁的消費電子思維。他們擅長於優先做消費者喜歡的科技賣點,用科技美學支撐品牌,再用強品牌策略分眾用戶展現技術。這也是OPPO近十年來“安身立命”的根本。

只是,隨著消費升級和國內手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單純的“賣點+科技美學”的“平實”戰略漸漸“捉襟見肘”。因為,市場可以分分鐘將所謂的“賣點”變成“標配”。

坦白地說,OPPO通過新旗艦進行品牌升級沒毛病,只是倉促之間,步子邁得太大,是否會讓原本的忠實客戶產生品牌及產品定位的“認知混亂”?如果為了品牌看起來的“高端”而失了“民心”,是否有點“得不償失”呢?


或許,Find X2 壓根不是OPPO保銷量的產品,只是為了給消費者塑造“科技創新力”的形象罷了?

但,商業沒有“或許”,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渠道護城河的“裂縫”

疫情之下,大家都選擇線上購買手機,甚至手機品牌的新品發佈也都選擇了線上,線下渠道的比重在逐漸下降。

坦白的說,電商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直播電商,讓銷售渠道變得更扁平,而這種扁平跟之前的OPPO傳統線下渠道有種“背道而馳”的感覺。

輝煌時期,OPPO依靠遍佈全國的小店,「毛細血管式」地深入到低線城市,吃下了人口紅利。但現在人流逐漸往購物中心集中,夫妻店的模式在當前不再適用,專賣店、旗艦店的開始成為未來的趨勢。

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其實,隨著手機市場消費習慣的變化,線下門店承載更多的不是賣貨,而是客戶服務。通過產品試用和介紹,幫助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小米和華為早就想明白了這件事。於是,小米之家和華為旗艦店遍地開花,在各大購物中心 “比鄰而居”。

只是,進駐“黃金位置”談何容易。專賣店需要足夠豐富的SKU填補,需要足夠多產品吸引用戶進入。尤其是,現在優質的購物中心處於強勢地位,一個手機店根本無法打動他們開放自己的資源。這意味著OPPO必然要涉足IoT,比如,這次同步發佈的OPPO Watch。

雖然“慢人一步”,但做總比不做好。

由於OPPO和經銷商緊密捆綁,很多代理商從DVD時代一直跟到現在,有的身家高達二三十億,短期一兩年的虧損,他們能夠也願意承受。但長此以往,總有“大廈傾覆”的一天。

所以,OPPO渠道策略的轉型勢在必行。

入局IoT, 陳明永慢人一步

在OPPO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提出了IoT(物聯網)概念。只是,早在2015年,陳明永還曾公開說過:“可穿戴設備在五年內還是一個虛概念。”

但是,現如今業內關於這一方向已經不復再有爭議。翻開近兩年的智能終端市場數據,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開始趨於平緩乃至下滑,而平板電腦、AR/VR設備和智能手錶手環等智能終端,增速逐漸上升。

顯而易見,“紅海競爭”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然逼近其自身的天花板,而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潮流”正在蔓延。

只是,與華為和小米相比,OPPO在物聯網的“賽道”裡失去了先發優勢。與手機產品相比,其IoT產品無論是銷量還是關注度都“不值一提”。

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追趕也並不容易,物聯網不同於手機領域的單點作戰,它的終端設備和消費需求多種多樣,僅靠一款設備很難實現突破,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生態集群(如小米生態鏈、華為HiLink等),很難在該領域站穩腳跟。

而生態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工”。

此外,對操作系統的統一性要求也是物聯網領域的另一大特點,超強的軟件系統能力也是該領域競爭的“核心關鍵點”。遺憾的是,OPPO並不具備相關的技術儲備,一個沒有技術“護城河”物聯網“參賽者”,最終極有可能淪為產業鏈中的“硬件供應商”。

對於“堅守本分”的陳明永和OPPO來說,“走出去,迎接變化”才是下一階段的戰略重點。

“喜憂參半”的造芯計劃

在IDC發佈的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報告中,OPPO排名第五位。而如果仔細研究TOP5 廠商芯片佈局,不難發現:三星有Exynos、華為有海思麒麟、蘋果有A系列、小米曾經也做出澎湃產品,唯獨OPPO在自研芯片環節還未有突破。

作為手機的“心臟”,芯片的先進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款手機的性能。大多數終端廠商自功能機時代起,就選擇直接向上遊供應鏈採購已有的產品或技術解決方案,而高通則是上游領域中的王者。

OPPO一直以來都是堅定的“高通系”玩家,但也正是因此,由於高通系5G芯片的緩慢迭代,直接導致了OPPO在5G手機的道路上慢人一步。

事實上,自2017年開始,OPPO就開始了在芯片領域的佈局。據荷蘭科技媒體LetsGoDigital報道,OPPO在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申請了名為“OPPO M1”的商標,OPPO M1的商標說明包括“芯片[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電腦芯片、多處理器芯片、用於集成電路製造的電子芯片、生物芯片、智能手機、手機、屏幕。”顯然,這是用於智能手機的芯片組。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OPPO自己的反饋,現如今正在研製中的M1芯片不過只是一款協處理器,與華為的麒麟990 5G芯片或高通的驍龍865芯片相比,還只是芯片項目中的一小部分,並未形成基於自己專利技術的基帶芯片。

芯片技術,作為一項門檻高,研發週期長且高投入高回報的高風險行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可能是一個“大坑”。比如小米,自2014年至今,在燒了大量資金之後,小米的芯片依然無法在市場上引起聲量。

OPPO新旗艦“滑鐵盧”,陳明永“進退兩難”


作為一個靠“營銷”起家的科技公司,OPPO始終繞不開“科技力”這塊“硬骨頭”。

與其“繞路慢行”,不如“迎難而上”。因為,該來的總會來,「危」「機」從不獨行。

商業就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