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為什麼成為廣西的傳奇?

天香雲外飄


現在又到了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時候了,廣西人民又享受了一次難得的五天假期,在幾乎最便宜的時候出行,豈不樂哉。對於這個節日,很多外省的朋友不太瞭解,以至於很多人一遇到廣西朋友就想問一句“你會不會唱山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壯族人,我在此也想澄清一些有關“三月三”節日的一些誤解。

壯族人民唱山歌的由來

壯族人民愛唱山歌,恐怕沒人會否認,電影《劉三姐》也成為了一個傳奇。但是為何壯族人民愛唱山歌,以至於可以通過對歌來挑選對象?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首先,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民辛勤勞動,十分辛苦。為了緩解疲勞,當時的人們就只能通過唱歌這種方式。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證實,唱歌能夠使人愉悅,令人的大腦分泌更多的腦啡肽。而腦啡肽本身就是一種有麻醉效果的分泌物,能夠降低人的痛苦感。其實不僅是壯族人民,在古代社會,凡是以勞動為主的社會,必然會有唱歌的習俗,比如漢族的《詩經》。

另外,傳統壯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人民群眾娛樂方式較少,唱歌也就成了主流的一種娛樂方式了。比如現在的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有載歌載舞的習俗,軍隊裡面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就是拉歌了,歸根結底,道理是一樣的。

其次,廣西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一風俗延續時間更長。廣西多山,又多河流,山和山之間交流十分不便,渡河更加不易,所以當地居民無法像平原地區人民一樣,親朋好友之間可以經常串門,也沒法經常寫信。那麼村莊(那時候叫部落)之間的溝通交流,包括青年男女之間的交流,大聲的唱歌就成為最實在的方法。有朋友來廣西旅遊,可以嘗試一下在大山之間大聲呼喊,聲音可傳播很遠,通信效果很好。

最後,山歌對唱並不很簡單,絕非現代通俗音樂裡的“男女對唱”。唱山歌,類似於對對聯,要求上句和下句之間有一定的對仗關係、邏輯關係以及語音語調上的關係,腦子不太靈活的人唱不出來。電影《劉三姐》中的一個片段就是劉三姐對歌水平了得,一幫地主家的歌者,拿著書本也唱不過她。所以,通過對歌實際上起碼可以判斷對方不是一個傻子。

“三月三”節日的演變

剛才已經介紹了,實際上壯族人民愛唱歌的習俗是有它深刻的社會背景的。同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習俗也在改變,其實也是好事:經濟更發達了,山歌的重要性也在下降。但是這不能說“三月三”這個節日就不存在了,就像端午節賽龍舟的人沒幾個,不能說端午節就消失了。

到了今天,“三月三”這個節日,成了壯族人民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