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又“務虛”的幹部才可能成為優秀幹部

管建祥著《偶感》713:“務實”又“務虛”的幹部才可能是優秀幹部

偶遇張先生,我問及他最近忙啥。他說,“忙死了,早出晚歸,整天泡在班上。我是個實幹家,不喜歡玩虛的。”我又問張先生的同事,“張先生在你們部門分工什麼?忙嗎?”同事說,“每天見他早早上班,很晚才回家,既沒有看他幹什麼事,也沒有看他找誰談過什麼話。他整天趴在電腦上,好像是打打遊戲、看看新聞什麼的,沒有見到他在幹個什麼具體的事情。”聽了他同事的評價,我想,如果同事的評價是真的,那麼張先生還稱不上是一個“實幹家”,充其量就是一個“沒有功勞,但有苦勞的人”。我不想評價張先生的工作,但是張先生的講話,道出了一個實幹家的“務實”的問題,以及與其相對的“務虛”的問題。

一、“務實”和“務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務實”是指致力於實在的或具體的事情。“務實”注重現實、崇尚實幹、拒絕空想、反對假大空和形式主義。工作的“實”與“虛”是相對的。一般把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和理論方面的內容,稱為“虛”的東西。如研究戰略、規劃和較長期的計劃問題,主要是在“務虛”。而把具體的工作和事項稱為“實”的內容。如研究戰術、項目和計劃問題主要是在“務實”。“虛”不是假,“實”也不必然是真。“務實”和“務虛”不是反義詞。從決策的角度來看,“務虛”是決策前的分析研究過程,是對事物發展規律與走勢進行的宏觀把握;而“務實”則是將決策變成現實的過程。“務虛”與“務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二、基層領導既要“務實”又要“務虛”

在基層工作,發現“務實”型的幹部較多,這與幹部習慣於“幹具體事情”有關。而“務虛”型的幹部較少,源於幹部的政策水平欠缺、信息量少和學習的動力不足。比如,有些幹部談到具體工作,很容易列舉出一二三;而談到與時俱進、發展創新、理念提升、專業建設、學科發展和師生成長等事項,難以用自己的語言恰當地表達出來。特別是在談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時,只要他們一開口,讓人一眼就看出他們沒有把政策性語言和自己的工作實際、師生思想現狀聯繫起來,沒有“無縫對接”好。群眾對他們的評價是“有點嫩”,有點“語言不規範”和“行事不成熟”,

“務實”又“務虛”的幹部才可能成為優秀幹部

務實和務虛組合圖

如果把“是否務實”和“是否務虛”兩個指標進行組合,就會出現四種情況:“既務實又務虛”、“務虛不務實”、“務實不務虛”、“既不務實又不務虛”。群眾最歡迎“既務實又務虛”的基層幹部,這樣的幹部政策水平強、理論修養高、認識超前,群眾能學到東西;同時群眾感覺自己的工作實在、獲得感和歸宿感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團隊建設最有力量,在這樣的群體裡有奔頭。而只“務實”不“務虛”的基層領導,群眾覺得他們缺少學術水平和認識層次,缺乏工作的預見性和引領下屬的能力。只“務虛”不“務實”的基層領導,群眾認為他們是“花拳繡腿”、“繡花枕頭”、“牛逼哄哄”、“二斤半鴨子三斤半嘴”和“中看不中用”。群眾最不歡迎的是那種,既不“務實”又不“務虛”的幹部。這些幹部無”真才實學“,又不謙虛好學,群眾提到他們會“直搖頭”,唏噓他們的講話、無視他們的存在,甚至會不顧情面打臉,尊重更無從談起。

說實在的,做個“既務實又務虛”的基層幹部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幹部能把心沉下來,認真履行本職工作,實打實地幹些工作,做個實在的幹部還是不難做到的。如果同時,又能好好研究與工作相關的各種信息,把握好現在、規劃好未來,使自己的思想觀念與時代發展同步也是有可能實現的。當真做到了,一定會受群眾歡迎的,也只有這些”既務實又務虛“的幹部,才可能成為優秀的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