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心?

吟亂


修心是自古以來人類精神境界的重大思想問題,提高個人的素養。對精神世界以及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儒釋道三家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綱領,也離不開“修心”。

儒家《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概意思是說知道了應達到的境界,才能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夠安穩自然,安穩自然能夠對每件事物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而在我們佛教中國化後的禪宗,也稱佛心宗,主要對“修心”概念有著次第法門,可以借鑑學習。佛教的次第法門有講“戒、定、慧”三學,從戒律開始,當然,這裡的“戒”有多層意思。如果你不是佛家弟子,對相關的戒律可以考慮是否需要。但從自己的生活工作方面來調理自己的身心,如自己不好的習慣等等,應當來改變。

所謂的“定”,如果按禪宗文化的角度,打坐是很好的選擇。現在全世界各地,打坐靜心,是修養身心的“戒”到修“定”,最後能生智慧。這也儒家的《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形成了相通。只不過,佛家的這裡的三學,有教導人們從理論到實際中去實踐。

以上所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希望對你有幫助。但既然修心,最重要的是要從理論到實踐,從行為習慣開始改變,是一個蛻變的過程。有個好的心態,做人要放大格局,用一顆大度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身心自然得到健康。


大茶經談國學


修心是人類的基本功夫,也稱得是上乘功夫。修心首先要平心靜氣,使自己的心緒處於寧靜淡泊的境界,心靈就能處於無為強大的地位。我的經驗是首先要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關於修身養性方面古人教悔的哲理,另一方面也從佛,道,儒三家經典義理中學習養心的哲理。

我的養心經驗是:

一,入靜,平心靜氣,周身處於輕鬆壯態,身心完全虛無縹緲的境界。

二,意定,把自己的意念轉註於某一穴位上,使該處出現發熱狀態。

三,導引,用意念引導暖流順經絡流通。

這是我養心的具體方法,你理解麼?感興趣麼?


秦耕心田


在如今繁華的社會,如何修心,沉伏下來,實屬不易,心得有三點;

一,經歷過人情冷暖,只有感同身受才能體會,讓自己學會放下,忘掉,不去關注,不去過問。

二,做一些靜態的事,多看一些相關書籍,少一些交際,多一份靜心,少一點脾氣,多一點耐心。

三,遠離繁華的城市,找一個偏遠安靜的地方,思考一下遠離繁華,想想現在,生活也不過如此。


秀麗白水


用心的愛人

努力的工作

初次兩條,別無他法


問津書院品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