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美食“停不下”

俗話說的好“美食中吃進去的是美味,記住的是鄉愁、是文化”······

簡單的描述下我的故鄉,青海地處祖國西部,西寧位於青海東部,是進入青海、西藏的東大門。青藏高原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高原特色小吃。

講真,平時寫美食比較少,正值過年,下面就讓我帶大家領略下青海美食,享受下高原下的青藏河湟文化。河湟文化通俗看,湟水流經西寧市,有河流的地方就會有聚落,就會有文化。當然,青海最大的文明就是三江源文明,可惜的是三江未流經西寧市,不過“引黃濟寧”工程已在建設中,黃河終歸屬於西寧。

青海美食“停不下”

土火鍋

土火鍋,區別於川渝火鍋,但一定是先有四川火鍋,後有青海土火鍋。

青海人把火鍋也形象的稱為“鍋子”,其食材和做法極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氣候寒冷,盛產牛羊,青海土火鍋的“鍋底”一般由羊肉清湯加少許酸菜製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紅油及過多調料,湯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嘗一口,羊肉的鮮美與酸菜的爽口完美結合,令人齒頰留香,又絕無肥膩之感。

青海土火鍋大致可分為家常火鍋、海鮮火鍋、素火鍋三類,具體花樣有十幾種,但食材都是尋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豬肉、帶魚、土豆、豆腐、粉絲、海帶及青菜、筍尖等時蔬,正應了一個“土”字。價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個“中鍋”,也不過百十元消費。

西寧的“青海土火鍋”店,一般都免費供應當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膩,助消化。 雖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卻十分講究,刀法細緻,所有食材被均勻地切成塊、片、條等形狀,齊整利落。

主要原料都經過煎炸或燉煮,使肉食去掉肥膩,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湯始終保持清亮鮮美而不易渾濁。

青海土火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西漢出現至今,一直採用傳統的銅質火鍋,以木炭為燃料,使火鍋受熱均勻,味道天然。此外,與傳統的“涮火鍋”不同,青海土火鍋端上桌時,主要食材已經在鍋內整齊碼好,並且基本上都是熟食,葷素搭配得當,鮮香撲鼻。食材上部再配剛切好的新鮮紅綠辣椒絲、蔥絲,看上去賞心悅目,令人食慾大開。

青海土火鍋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除夕夜的團圓飯裡,一定少不了一個熱氣騰騰的“鍋子”!

青海美食“停不下”

炮仗

此炮仗非彼炮仗,不響,能吃,而且好吃。

作為西北地區的美食,尤其在青海得到了繼承與發揚。炮仗依據史料,是軍隊的一種飲食,在西漢時期,霍去病追討匈奴到河西走廊,隨之而產生。

說到炮仗,大家肯定第一反應想到的是過年過節放的鞭炮吧。這年頭,難道鞭炮也能吃?

炮仗子,顧名思義就是爆竹,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種湯麵。炮仗就是把麵條揉的很硬很滑,需要比一般麵條的面要多揉幾道,揉好面之後,需和正常麵條一樣,醒上十多分鐘,然後把麵條揉成直徑0.3釐米那麼圓,掐成25—3釐米那麼長,個個如小炮仗一般。因為形似炮仗,所以叫炮仗面,又叫炮仗孔子湯飯。

“炮仗”與炮仗同名同音,炮仗一般在喜慶日子才放,因而炮仗面也具有喜慶吉祥的美好象徵。

青海美食“停不下”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飲食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經過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進藏的民間故事中,就有關於酸奶的記述。在可稱之為古代藏族社會百科全書的史詩《格薩爾》當中,也有許多關於酸奶的記載。可見,酸奶在青海問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這樣的:在800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對農奴夫婦替主人放牧,走了很遠很遠,碰到了暴風雪,兩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將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帳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發酵之後,變成了狀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們就靠這桶酸奶支撐著回到了家裡。

史書上也記載了牧民在800年前就開始食用老酸奶。時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這種傳統酸奶,他們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於這種酸奶製作工藝獨特,許多到過青海的遊客都被吸引。

青海美食“停不下”

家常釀皮

在西北這塊土地上,對於"釀皮"這一名詞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陌生。寧夏人(傾向伊斯蘭人)將其稱之為"釀皮",陝西人則將它稱為"涼皮"。西北的特色小吃釀皮進了陝秦之地,稱做“麵皮”;入了嘉峪關,又道“涼皮”。

當然,飲水思源,相傳釀皮源於甘肅天水,在唐朝開元間,天水西南稍子坡上有玄宗的祖墳,坡下西頭有戶柳姓人家,祖孫三代守護著唐皇祖墳,柳家有一女名為柳蘭,嫁於稍子坡東頭何姓人家。男耕女織,日子過得滋潤。

青海的美食孕育著青海的特色文化,儒家文化也是紮下根來,影響深遠。當然,養育我們的這塊山水更是偉大,所謂“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風情”。但是,這些美食與文化與中原地區、川渝地區、南方諸多地方差異還是很大。這也是就是富饒、多彩的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題中應有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