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法則:懂得排除干擾,更能達成目標


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資者,他不僅取得了創世紀的高回報,在過去的60年時間裡,他還保持了這一紀錄。這證明了巴菲特長遠考慮的能力。但是巴菲特也不只是把時間花在投資上,他還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我們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


投資大神巴菲特談5/25法則:懂得排除干擾,更能達成目標


01 5/25法則


據說有一回,巴菲特走向自己的一位員工,他意識到弗林特已經為他工作了10年,他想和弗林特討論一下接下來的職業規劃,以及如何幫助他實現這些目標。


巴菲特開玩笑說:“你還在為我工作,這是我的失職。”


為了制定他的目標,巴菲特要求弗林特做一個簡單的練習,這個練習永遠地改變了他看待優先事項的方式。


5/25法則。


這個練習的第一步是列出弗林特在可預見的未來要完成的25件事情,什麼都可以。


然後弗林特被要求按照目標的優先順序圈出前5名,


這很難,但是弗林特做到了。


接下來巴菲特問了弗林特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剩下來的20件事,你打算怎麼辦?”


“前5個目標是我的主要關注點,後20個目標緊隨其後。”弗林特回答,“它們依然很重要,所以當我為前5個目標努力的時候,也會抽出一些時間來給他們。它們沒有那麼緊急,但是我依然會為它們努力。”


這時巴菲特的表情有了細微變化,他嚴肅地回應:“不,你沒有圈出來的目標都要變成你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事。無論如何,在你完成前5個目標之前,這些事情都不應該引起你的注意力,不惜一切代價避免。”


弗林特當時沒有意識到選擇性聚焦的重要性。


02 工匠心態


如今,我們面臨的競爭比以往都要激烈,可以做出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而且短期內我們都不會受到什麼限制。事實上,隨著我們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的選擇可能只會越來越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能擁有超級明星所需要的能力水平。每次我們追求一個新的行動方向,都要付出機會成本。它將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從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上分散開。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成功的幾率就會增加。你必須在一些事情上付出多倍努力,花上幾個小時來真正做好這件事。


這就是卡爾·紐波特在《優秀到不能忽視》中所說的工匠心態。


工匠們從學徒到大師通常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學習基礎知識,然後他們成為熟練工,可以在作品中添加一點自己的風格和品味,直到能做出有細節的作品,那就是他們最終掌握的時候。他們不會為最新的時尚分心,也不會從一個興趣轉向另一個興趣,把時間花在單一的焦點上,可以幫助他們完成重要的事情。


03 任意利益心態


巴菲特談到了關於職業目標的5/25法則,但我認為它的意義遠遠不僅於此。


如果我們把它應用到我們的健康管理、人際關係和個人目標上,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


問題是,你真的會花時間去做前面5件事情嗎?


想想你所做的所有事情,也許是學會一門語言、掌握一種樂器、每天寫一篇稿子、健身、自己創業、旅遊等等。但是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這些事情隨著時間流逝並沒有多大進展。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對我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之所以會定下這些目標,是因為它們能夠給我們提供某種形式的好處。儘管它們很好,但是沒有足夠的動力讓我們堅持到底。


比如擁有健美的身材很好,但是每天堅持鍛鍊就沒那麼美好了。


因為它們不是我們優先考慮的事情,那麼只能利用業餘時間來做,這樣的話,一個目標往往需要數年才能實現。


結果就是我們有了一個永遠不會完成的項目列表。


這張清單隻會壓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充滿壓力、罪惡感以及不知所措。


這是“任意利益”心態的結果。


帕累託原理,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80/20法則,告訴我們大多數結果都是由我們做的20%事情驅動的,很有可能所有超過前5名的事情,對你的生活都影響甚微,與其增添,不如花時間消除,5/25法則則是簡單地如何使生活變得更好更容易的一個實例。


結語


做更重要的事情。時間和精力是世界上最有限的兩種資源,世上的機會遠比我們實際擁有的時間更多,我們不應該對每一個都投身嘗試,因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我們。一個機會有多好並不重要,如果它只能為我們推進第25個目標的話。如果我們強迫自己放棄一些選擇,很快就會發現只有少數事情對我們真正重要。如果我們忽略干擾,做更多真正重要的事情,那才是對我們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