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一直以來,博士畢業進高校工作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一部分博士讀博甚至就是為了留在高校工作。近日,某學術交流論壇就博士畢業後的去向做了調查,結果不出所料。進入高校做教職的博士生佔比高達43%,在企業(含國企、私企)工作的博士生總佔比21.1%,不到高校教職的一半;18.3%的博士生選擇了在國內或國外做博後...這也說明高校教職仍然是博士畢業生工作的首選,其次才是進企業或其他去向。  

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博士熱衷於進高校與其編制情結不無關係。但是2020年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最後一年。國家已明確:今後高校將取消事業編制,但保留事業單位的性質,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那麼對於博士而言,讀博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01進高校可以實現專業對口最大化對於大部分專業來說,比如四大天坑專業,高校依舊是高性價比的選擇。 因為當研究達到了PhD的程度,在這個信息已經高度發達的世界上建立起一點點相對壁壘,基本上只有你的同行才能理解你做的東西,而這種壁壘僅靠金錢或者簡單的解釋是難以打破的。再者,博士幾年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及經濟方面的“沉沒成本”也決定了如果要發揮出本身的價值,就得去必須要博士,或者偏好博士的工作,才有足夠的回報。就算不給編制,高校需要的還是博士,但是企業、公務員、事業單位卻不是非要博士不可。由此看來去高校做科研,基本算是讀博最為對口的出路了。02高校收入尚可且長期向好

過去的話,從高校到國企、事業單位再到民企,基本就是工作自由度逐步下降、工資逐步上升的選擇而已。但是近年來經常看到各高校發出的招聘公告,待遇都非常可觀,安家費、科研費動輒幾十萬。除了看得見的薪資報酬,還有看不見的比如訪學交流、子女上學、社保公積金、上班時間靈活以及寒暑假等隱性福利。

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即使編制取消,但是,國家對於高校的投入始終沒有減少,一直處於穩中有升的趨勢。

這就意味著,高校教師的待遇和科研教學條件,都能夠得到全面保障。這種保障,並不會因為高校教師的身份變化而變化。
反觀部分企業雖然能開出百萬年薪,但與高薪對等的是996+ICU超負荷運轉的工作強度、職場新鮮血液的競爭壓力、以及35歲門檻的轉型問題。難怪有人說走高校路線是一條長長的大陽線,越老越吃香,而走企業路線通常在中年就達到峰頂,大起大落。03高校容錯率更高,項目週期更寬容高校大多由國家財政撥款,幾乎不用考慮“生存壓力”,做科研是為了嘗試和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即使成功率微乎其微,但只要被認定擁有重大科研價值,就會投入相應的經費。

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而企業需要自負盈虧,做科研搞項目必須緊跟市場的方向,以市場為導向,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科研投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利潤,看重的是研究的效益和時效性,研究方向難免有所受限,且容錯率更低。04疫情導致就業形勢嚴峻,高校性價比凸顯高校取消編制就是一個逐步市場化的過程,讓這份工作的綜合性價比與市場其他工作的性價比接軌,但不管如何改革,總有博士選擇高校也總有博士選擇企業,從過去博士畢業一股腦都往高校擠到現在博士就業多元化趨勢初現,最後建立一個工作性價比的動態平衡。
當然,這個平衡點的位置也會小幅變動,比如經濟發展強勁時候,博士更傾向於去企業或創業;經濟發展疲軟時候,博士更傾向於去高校...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大企業都受到了一波衝擊,企業春招縮水,人力成本削減,畢業生需求量同比降低近5成,對期望高薪的博士吸納能力減弱。

編制取消,博士畢業去高校還有性價比嗎?

博士作為學歷市場的贏家,卻是就業市場的“萌新”,進企業面臨的就業壓力或許更甚於期望薪資較低、經驗豐富的本科生或碩士生了。所以就目前而言,高校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相比,仍然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