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句古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犀城子曰


今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就是“驚蟄”節氣。從這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暖,陽氣上升,冬眠的動物、昆蟲也都慢慢甦醒,大地即將出現百蟲萌動,萬物萌發春意盎然的景象。可是,勞動人們在長期的農耕生產中,發現了許多根據節氣變化對農業生產帶來利好的信息,他們便把這些有益經驗總結起來,彙編成朗朗上口的諺語,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流傳後世,讓後人在農耕生產中受益。今天,我們聽到的這句關於“驚蜇”節氣的農諺“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說得是什麼意思呢?鄉村關中結合農耕生產實際,和大家交流如下:

第一,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節氣到了“驚蟄”,這時的初春時節,也是“數九天”“九九”的最後“一九”了,雖然節氣到了“驚蟄”,但這時的天氣,氣溫變化無常,往往忽冷忽熱,剛剛冬眠甦醒的動物和蟲子,體力很虛弱,輕易不外出活動。如果驚蜇這段時間天氣暖和,剛剛冬眠甦醒的動物和昆蟲大量出來活動,意味著天氣反常。春天的天氣,理應逐漸變暖,但因提前變得暖和,地下的害蟲沒有被凍死,天氣到了後面肯定就會變冷,且會持續冷到農曆五月中旬左右。這其實說明了,這樣的氣溫不正常,極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的惡劣天氣。

第二,這句俗語的科學解釋。

我們知道,驚蟄時節,早春的天氣變化莫測,天空中的冷空氣和暖溼氣流博弈僵持,就出現了忽冷忽熱的狀況。如果驚蜇這段時間,天氣溫暖如春,那麼後來的這段時間,冷空氣自然持續增加,本應溫暖和煦的春天,卻形成了“倒春寒”的天氣,且會持續到農曆五月中旬左右。同時,因為冬眠的昆蟲體辦含水量高,驚蜇時節天氣溫暖,沒有凍死蟲子,那麼從這段時間之後的一段時間,天氣極有可能持續寒冷。其實,說來說去,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驚蜇節氣這段時間天氣溫暖,接下來的天氣變化莫測。

第三,這句俗語的現實意義。

這句老俗語從過去一直流傳至今,說明了它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現代的農業生產實際情況來看,雖然農業科技各方面的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但在“驚蜇”這段時間,如果天氣暖和,將極有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倒春寒”天氣,這還是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總之,在漫長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先輩們根據長期的節氣和氣候變化,總結出來的這些農諺,有些因為各方面條件發生了變化,也隨之失去了科學指導的價值和作用;而有些經過大浪淘沙,在今天依然發揮著科學的指導作用。比如這句農諺,就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實事求是地說,農村許多根據節氣變化總結的農諺,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的實踐經驗總結,在那個時代指導著農業生產,發揮出了實際的作用。我們不用能現代人的認知和眼光,看待過去勞動人民的農諺總結,而就完全否定。這樣的態度,是極其錯誤的。


鄉村關中


再過兩天就是驚蟄,這是一年當中的第三個節氣。說實話,在關注頭條悟空問答之前,雖然身為農民,可原來我並不這麼關心節氣。覺得24節氣就跟平常的每一天一樣,並沒有覺得節氣跟天氣、跟農作物的收成、跟農民的心情有關聯。關注悟空問答以後,覺得二十四節氣的每一節都與農民息息相關。

小時候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驚蟄這個節氣,因為大人們告訴我說,驚蟄一到,蛇就開始出洞,而我最懼怕的就是蛇這種爬行動物。一個冬天我都可以肆無忌憚的走在野地裡,走在草草叢裡,不用懼怕有蛇出沒。可是隻要一過了驚蟄,我就要有所顧忌,害怕在野草叢中萬一有蛇隱藏著。這個時候,雖然說蛇可能打算蠢蠢欲動,但也不可能這麼早的爬出洞外,即使勉強爬出洞外,現在空氣這麼冷,蛇也不能隨便亂動,其他的昆蟲就更不用說了。


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明天是九九第一天,也就是說驚蟄那天是九九第三天。在我們北方人眼裡,只要沒有出九,寒冷的季節就沒有過去,更何況農村老人們經常說清明斷雪不斷雪,就是說到了清明的時候還有可能下雪,更何況現在是三月初。按照往年的慣例,農村人有春捂秋凍的習慣,也就是說現在是春凍骨頭的時候。雖然說已經立春,但是氣溫不可能一下子直接邁入溫暖的春天,這個過渡期還是寒冷的。所以儘管已經到了驚蟄的日子,但是地下的昆蟲都依然是冬眠模式。


如果現在這個季節,地下的昆蟲們已經開始活躍了,按照農村俗語說的就是,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春天提早返暖,那將預示著今年這個春天會發生到春寒。從去年冬天的暖冬天氣看,今年春天倒春寒的可能性很大。去年整個一個冬天沒有下雪,倒是下了幾場冬雨,轉過年來立春以後,北方一個冬天久違了的大雪,鋪天蓋地的覆蓋了鄉村田野。只是那麼厚的雪,一兩天瞬間融化,因為北方的氣溫很高,有幾天已經達到了十幾度。

不能不說冬天的氣候反常,春天的氣候也跟著反常。雨水節氣前後的溫度,就達到了十幾度,對於我們北方來說,這的確是倒春寒的前兆。因此,驚蟄不凍蟲,寒到無月中這句話,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靈子


今天已經2020年3月3日,而再過兩天3月5日就到了今年的驚蟄,這一天剛好是農曆二月十二。對於與驚蟄,咱們的老祖宗總結了很多很多的說法,比如說“驚蟄不打雷,老頭獨自睡”,說的是驚蟄這天如果天上不打雷的話,那麼老頭可能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要一個人睡了,當然這只是字面的意思,實際上“

驚蟄不打雷,老頭獨自睡指的是驚蟄這一天如果不打雷,那麼這一年基本上就沒有好收成的意思,“獨自睡”實際上是以前有的人家裡面沒什麼吃的,只能賣老婆賣孩子的意思。

那麼我們都知道了,驚蟄這一天如果不打雷的話,對從事農業生產的朋友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利好的。但是我們知道驚蟄的“蟄”實際上代表的是這個世界上那些冬天會進入冬眠和休眠的動物和蟲子,所以“驚蟄”的意思是驚醒在沉睡中的蟲子。

那麼問題來了,按道理來說驚蟄那天,天空中巨雷直擊大地,將躲在泥土和洞穴裡面的昆蟲驚醒,至此以後一場春雨過後,萬物復甦,小麥開始進入拔節期,而地裡面的昆蟲也開始出沒。那麼為什麼咱們老祖宗又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呢?下邊老張就為大家說道說道: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驚蟄著天如果不凍死一些蟲子的話,那麼這一年就會冷到五月中旬。相信看到這裡很多朋友還是不明所以,不知道驚著這一天為什麼一定要冷?而驚蟄這一天冷的話,又和接下來的天氣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就不得不說咱們老祖宗的智慧。

相信很多年還記得二零一八年那一場五十年不遇的倒春寒,正式發生在清明時節,而那一年的春天我們還是非常暖和的,早春加暖春,大家很早的拖去的厚厚的羽絨服,果樹開花、燕子歸來,一切看起來特別的美好。然而就在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我們遇到的的倒春寒也特別的嚴重,北方地區果農損失慘重,全國蘋果總產量減產50%以上,很多地區小麥直接被凍死。“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和氣象氣候有關係的,意思是驚蟄這段時間如果暖空氣不來的話,那麼很有可能今年接下來會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們國家的冷氣流主要來源於西伯利亞寒流,而我們國家處於北半球,現在正是由冬季轉向春季的時候,那麼意味著氣溫由冷轉熱,但是氣溫的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我們國家所處的緯度來說,尤其是中原地區,在驚蟄這幾天剛好是冷暖氣流交匯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暖氣流裡面含有大量的水分,當暖氣流遇到冷氣流的時候就會形成降雨。我們都聽過“一場秋雨一場寒”,但是肯定沒聽過“一場春雨一場暖”,因為春天這個時候暖氣流並且強勢,所以一場春雨過後,氣溫降低,早晚露水嚴重,會凍死一些蟲子。

但是也正是因為驚蟄這段時間冷暖氣流的激烈交鋒,才消耗了冷空氣大量的能量,那麼天晴之後,冷空氣不敵源源不斷的暖氣流,自然一路敗北。如果驚蟄天氣比較暖和,那麼意味著今年暖空氣不夠強勢,氣溫的上升最主要是白天日照長度的增長和光照充足的原因引起的。但是每年冷暖氣流遲早會有正面的交鋒,因為暖空氣遲遲不來、不夠強勢,就要反覆試探性的和冷空氣交鋒,那麼今年就會反反覆覆的降溫下雨,直到暖氣流在海洋上空積攢了最後的能量,才會最終和北方的冷空氣決一雌雄,而這個時候很可能都到了四五月份了。

實際上驚蟄天冷,不光可以避免嚴重倒春寒,還可以凍死很多害蟲,對農作物幫助很大。


老張談三農


今天聽到一句古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是3月3日,農曆二月初十,是九九的第一天,再過兩天就是驚蟄,即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九九的第三天。這個時候氣溫回升,如九九耕牛遍地走,是耕牛到野外尋找發青的野草吃的時候,中午氣溫高出10℃以上,而早晚氣候卻在5~6℃。這個時候,天氣仍然比較寒冷的,深藏在泥土裡的蟄伏的害蟲和小動物,開始復甦,從慢長的冬眠期中甦醒過來了,但因天氣仍然寒冷而不敢出土,偶爾氣溫異常,白天溫度高出15℃或20℃時,這些蟄伏在泥土洞中的害蟲和小動物,便蠢蠢欲動,從土裡鑽了出來,開始活動。農村俗話,“驚蟄節,春雷響,伏蟲動”,就是說驚蟄節氣響春雷,伏蟄的小蟲開始出洞了,即將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了。~



農村俗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意思是說,驚蟄節前後天氣反常,氣溫回升過快,小蟲子小動物開始出土鑽出泥洞,過早開始野外活動,氣溫非常反常,那麼,在五月之間,必然有寒冷出現。這種寒冷,就是說這個時候,天氣非常反常,春暖花開的時候,突然有寒潮襲擊,即倒春寒的出現,將會對越冬作物,如小麥油菜,開花的果樹茶葉以及正在育苗的各種蔬菜等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說,驚蟄節時候,還未出“九九天”,天氣應該是比較寒冷的時候,卻天氣溫度過高而不寒冷,不凍傷蟲子;當在五月間不應該寒冷,而發生了倒春寒,天氣變得十分寒冷,即發生了倒春寒。這種現象,氣溫當低的時候不低,當冷的時候不冷,反而當暖和的時候卻十分寒冷,出現倒春寒現象。這就是天氣反常現象,是屬於極端天氣變化,是一種大的嚴重的自然災害。~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既是農村古老的俗語,也是農村古老的氣候諺語,是古代勞動人民用來判斷氣候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係,很好地指導人們,能夠即時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幫助人們預防自然災害,即預防倒春寒對農業上構成的影響。~


在農村有關驚蟄的俗話農諺非常多,如“驚蟄雷聲響,二月雨綿綿”,這些是說,農曆二月份雨水過多,墒情好,但是對越冬作物生長造成影響,必須對小麥油菜田間清溝排水,濾水防漬,避免小麥油菜發病。等等。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鄂東三農


2020一開春,我們就感覺到了它的與眾不同。國內外疫情膠著蔓延,不少地方春雷早響,更有人觀察到東北長白山一帶冰天雪地裡有數不清的螞蟻似的小蟲子在跳動,在爬動。所有這些,都提醒我們應該特別注意自然界的異常情況。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是一句俗語老話,提醒人們如果天氣該冷的時候不冷,不該解凍的時候提前解凍,那麼後面本該暖和起來的天氣就可能會遲遲暖和不起來。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就不是什麼好事兒。

更直白地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意思就是如果一年驚蟄節氣的時候,蟄伏的蟲子很快活躍起來,天氣異常暖和起來,那麼之後的天氣很可能會發生倒春寒!到了春夏之交甚至五月份的時候,天氣還暖和不起來!

這句話有道理嗎?真的會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們具體分析。

驚蟄是24節氣之一。是春雷始響,蟄蟲慢慢開始復甦的時候。但是必須明白,驚蟄仍然處於數九天中,天氣應該依然寒冷。我們知道連冬數九,冬至一九開始,每九天一個九,到了驚蟄節氣,正好是75天。是八個第九天。按照數九歌,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我們這裡還有老話說,“驚蟄不耙地,好比蒸上饅頭跑了氣”。可見驚蟄時節,就是土地解凍保墒的好時機。

農村老人說,驚蟄時難穿衣,早晚特別冷,中午又有些熱,這才是正常的氣候。如果這個時候特別暖和,那麼今年的氣候就可能要倒春寒了!等到桃花,杏花,梨花盛開時,就會遭災了!

看前面提到的東北地區有那麼多蟲子活動,就有人說是一種冬跳蚤,大冬天本應該是休眠狀態,一般隱藏在樹枝上不動。但因為去年是暖冬天氣,所以這蟲子好像就沒有休眠,即使下了雪,他們仍然在各處爬動。

另有報道,今年南極北極氣溫也是高於往年,本來應該在雪地上行走的企鵝,滾在了泥水裡。

應該說,氣候也遵循能量守恆定律,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就不熱。這就是所說的全球溫室效應吧?!

3月5日就是今年的驚蟄節氣了,但願能夠早晚寒中午暖和,保持它該有的樣子,讓我們的2020風調雨順吧!


村姑說村事


俗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驚蟄是我們漢族文化當中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節氣,今年的3月5日也就是鼠年的驚蟄了。每當到了節氣到來的日子,總能聽見老人們唸叨倆句關於節氣的俗語,今天就聽老人們說起了這句“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


首先這句俗語是跟天氣有關的,其意思是如果驚蟄節氣到來的這天如果出現了天氣回暖的現象,那麼驚蟄節氣之後一直到五月份這段時間的氣溫一直都是處於下降的狀態。


為什麼說驚蟄不凍蟲呢,因為春季的時候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天氣慢慢也都轉暖了但是現在是3月份氣溫也只是中午的時候才會很高,早晚的時候還是很冷的,氣溫並沒有升的很高。如果驚蟄這個節氣的蟲子開始孵卵爬出地面的話,那麼就正面今年的天氣一定是反常的,甚至還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所以才有了我們這句“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的說法。

當然了關於天氣的俗語一定會有區域限制的,你比如我們東北黑龍江年年3月驚蟄的時候,地上的雪還沒有開化呢,怎麼可能有蟲子孵卵呢。在比如你像南方地區3月份的時候一年四季也沒有冬天,我們國家這麼大南北氣溫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看待俗語的意思的時候一定要辯證的看。


好了今天關於“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大家感覺不錯的話就給點個關注和贊吧。


老賈聊三農


冷驚蟄,暖春分,如果在驚蟄這一天比較冷的話,那麼在下一個節氣春分,就比較暖和了,相反,如果在驚蟄這一天,天空豔陽高照,以後的天氣會怎麼樣呢?

隨著氣溫一天天的升高,地下的蟄蟲慢慢的甦醒,蛇,青蛙,蛤蟆,壁虎,以及一些小昆蟲,也慢慢的出來活動了,我昨天就發現了一隻壁虎,看來是天氣真的變暖了,當然因為冷暖交替的原因,天空也會發生打雷的現象,平地一聲雷,也會驚醒這些小動物,小生靈,有的植物也慢慢的開花,比如桃花,杏花,冬天是越來越遠了。


但是驚蟄的氣溫不穩定,時而冷時而熱,尤其是中午的時候很熱,但是早上和晚上天氣還是很冷,天氣溫度變化很大。

如果在驚蟄這一段時間,天氣異常的暖和,小蟲子們也提前出來透透氣,那麼對於這種氣溫,以後的天氣會怎麼樣呢?是不是天氣會越來越熱呢?那還真的就錯了,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也就是說驚蟄如果很暖和,接下來的日子就可能會持續的寒冷,甚至會持續到五月份。

說起24節氣,在我們陝西這裡感受是最明顯的,真的是四季分明,因為驚蟄的正常氣候應該就是忽冷忽熱,持續的乾熱反而不是一種好的現象,或者可以說北方的氣流暫時還沒有移動過來,因此會造成暫時的氣溫升高,而以後寒氣過來,將可能造成倒春寒,而且會持續冷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颳起的寒風,讓人很不適應。


後天就是驚蟄了,春天的特徵也是越來越明顯,希望平地一聲雷不僅驚醒了冬天裡的蟄蟲,更能趕走現在的瘟疫,相信這段時間大家憋的太難了,也讓我們體會到原來大自然是這麼的美好!


鄉村小二哥


“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這句話是說在我國春季驚蟄前後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意思是說:如果驚蟄前後天氣溫暖,無法讓一些蟲子感到寒冷,那麼天氣大多會出現“倒春寒”,並且一直會持續到五月中旬。下面詳細說說我的理解:

一、關於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時節,因為天氣回暖,氣溫回升較快,讓人們普遍感覺到春天儼然已經來了。但其實上,春天的氣候比較多變,寒冷空氣交替的情況比較普遍,很有可能在暖上一段時間之後氣溫立馬就會變低,讓人感覺到立春前的那種寒冷,如果這種寒冷持續的時間較長,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倒春寒”。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要稱之為“倒春寒”,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氣溫明顯要比上一階段的天氣暖很多;二是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的天氣至少持續到5天以上。

出現這種天氣,容易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如:2018年甘肅蘭州等地遭受倒春寒,正在盛開的杏等果樹花苞遭受凍害,當年秋季以及之後的水果產量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關於驚蟄節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在此之前,動物入冬蟄伏在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到了驚蟄節氣,地氣開始溫熱,春雷開始響動,蟄伏地下的動物都被驚醒,故有驚蟄之說。

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很多農民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這個時候農民開始忙著備耕或者春播,有句俗語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指的就是人們開始趁著大好春光,忙碌著播種,以期在天氣變暖的時節,讓作物萌芽,到後面有一個好的收成。

驚蟄節氣也分為三侯:一侯桃始華,也即驚蟄前後,桃樹開始開花,以亮眼的媚紅色點亮人們的視線。二侯倉庚鳴,意思是說,黃鸝在這個時候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開始發出清亮的聲音尋求配偶。三侯為鷹化為鳩,意思是仲春時節,因老鷹“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像布穀鳥一樣柔弱。整體的意思是說,驚蟄前後,植物都開始抽枝開花,動物也開始呼朋引伴,為新一年的生長和後代的繁衍做準備了。

三、驚蟄與倒春寒

驚蟄時節,“春雷響,萬物長”,雨水漸多,春耕開始,但不時到來的倒春寒也會讓人覺得春寒料峭,最難將息。之所以出現“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的說法,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驚蟄這一天的天氣與後續一段時間天氣冷暖之間的聯繫。於是通過一定方式的傳播,形成了這種類似口頭禪的說法。

那這種聯繫是有必然性嗎?個人覺得有,但是極小。因為氣候向來變化多端,一天的天氣可能會對後面的天氣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的範圍極小。換句話說,每天的天氣,是一個天氣過程的片段,它們彼此之間有聯繫,但並沒有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其實起更大作用的,是春季冷暖氣流的交匯和運動,這也正是產生倒春寒的根本原因。但你非要說它與驚蟄(這一天天氣和氣溫)的關係,確實有些牽強附會。

不知道您是否贊同我的說法?歡迎留言評論,共同交流。


顧南安


2020年驚蟄節氣:3月5日。時值驚蟄,將會是陽氣上升,百蟲萌動,萬物生髮,氣溫回升的開始。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是一句根據數九諺語總結出來的農村老話、古語。

正常情況下,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過後,氣溫會越來越溫暖,用不了多久桃花、杏花會相繼綻開,到時候就真的是春暖花開時。

不過驚蟄節氣處在初春,是九九第三天,老話素有九九殺一陣的說法,幾乎每年的九九都會殺一陣,冷上最後幾日,因此驚蟄節氣雖然到了,但寒冷的氣溫會凍到蟲子不敢岀來活動,或者只在中午出來活動一陣子,正常的話還要停幾日再說。

農村有經驗的老人總結出驚蟄節氣如果天氣暖和的話,就屬於氣溫不正常了,有可能後面倒春寒出現,我記得有一年過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倒春寒出現,跳舞的孩子們穿著演出服表演,家長們抱著羽絨服等在後臺,一個個急得抓耳撓腮。

那是我印象裡冷到時間最晚的一年,所以說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是因為氣溫反常,導致後期會出現倒春寒,甚至到五月中旬的意思。


驚蟄到來後,日照時間會越來越長,陽光會逐漸變得溫暖,而此時雖然看著陽光明媚,但春風料峭,特別是早晨和夜晚氣溫底下,所以春天有曬太陽的老人,穿著棉襖蹲在牆根下曬太陽,牆根是擋風最好的設備,但不能脫了棉襖,因為氣溫還不夠暖和。

當驚蟄節氣到來時,如果早晨和夜晚天氣暖和的話,蟲子會徹底出洞,說明天氣真的暖和了,那就是氣溫回暖過於早,後期很有可能會出現倒春寒,就和我們北方今年差不多,冬季大雪、小雪節氣沒下雪,倒是今年春天雨水節氣下了大雪,氣候反常。

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並不是說驚蟄以後每天都冷,有可能只是三天、五天冷,但在五月中旬都有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倒春寒。


悠然見東山


今年的驚蟄節氣是在3月5日,每年驚蟄的到來預示著初春的來臨,驚蟄過後氣溫會回暖,日照時間也會增長,不管東南西北萬物都會有一個春意盎然的景象,對於農民來說還是很期盼驚蟄的到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驚蟄會帶來雨水,可以將乾燥的土地喚醒,可以將肥料讓植物很好的吸收,所以驚蟄對於農民來說就是驚喜。

那麼為什麼會有“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老話呢?其實這是一句關於氣象的農諺,這句農諺主要的意思是說驚蟄的時候蟲子如果不凍,那麼這寒冷的天氣就要持續到五月中旬。可5月中旬就是夏季的初始了,為什麼還會寒冷呢?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下。

驚蟄的天氣一定是溫暖的,這時候的蟲子會隨著氣溫上升破土而出,當然了蟲子能破土不一定是氣溫上升,也可能是驚蟄的春雷比較響,在民間一直有一句“春雷驚百蟲”的老話,說的就是春雷比較響把蟲子給驚醒了。但驚蟄的氣候有一個特點就是早晚還是非常冷的,南方還要好一些,別放的早晚在驚蟄前後都是會達到零下的,對於蟲子來說會非常寒冷,但這句俗語卻說蟲子不會被凍上。

那麼問題來了,那就是驚蟄的氣候有點暖和過頭了,所以就一定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倒春寒”,這種氣候一般都是冷熱交替產生的,而且倒春寒的氣候非常異常它不會隨著你的節氣而走,所以才會有這句“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的產生。

雖然有些誇張,說氣候冷到五月,其實這也是老祖宗們在警示後人一定要注意天氣情況,提前預防倒春寒的發生,畢竟倒春寒對於春耕農作物的傷害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經常觀察天氣的變化,提前做好準備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