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後代不喜歡玩古玉,你晚年後將如何處置自己收藏的古玉?

玩古賞今


高古玉收藏是收藏文化,每一件高古玉都承載著神玉、王玉文化。你一定要自己讀懂他,並將這文化內涵傳給後代,剩下的你就不用擔心了。











翔勻1128


這個問題提得好。關注者眾多。雖然自己離晚年還有好幾十年,但也可以提前考慮收藏處置問題。

我們先來學習下歷史名人陳嘉庚是如何處置身後藏品的,再結合這一案例進行探討

陳嘉庚是著名的華僑領袖,生於1874年,終於1961年,享年87歲。但早在1918年,即44歲時,人生剛剛過半,極有遠見的陳嘉庚先生就已決定,逝後不將財產遺留給兒孫。

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廈門華僑博物館。1958年底建成,1959年5月正式開放。正式開放兩年之後,陳嘉庚就逝世了。也許他身後之物都有了寄託,沒了牽掛,才能安然離開吧。

華僑博物館一樓是華僑歷史簡介館,二樓是祖國曆史文物陳列館,三樓的自然博物館,陳放著1000多件鳥獸、水產標本。三樓專題陳列館則放著陳嘉庚先生的諸多個人收藏,有商周時期的青銅,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還有古代到近代的書畫。但遺憾的是沒有見到紅山玉器。

今年我去博物館參觀時,深為陳嘉庚先生的精神所感動。以下附在陳嘉庚華僑博物館所拍照片:


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和處置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是他的一片公心,也是理性,正如現在提倡的“共享精神”。古玉等文物收藏品,不僅是個人的,更是屬於全社會的。所以處置方式一定要充分考慮社會性,像有些網友苦於後代不喜,出於一時氣憤說要砸掉,或者隨便送人,或者埋起來,這都是不合理的。我們可能不像陳嘉庚先生這麼有錢,但完全可以在他倡議建館的時候響應並捐款、捐物。

其次,是他對藏品的感情。從歷史上看,相比古玉數千年的歷史,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最多隻是它的暫時保管者而已。而人與古玉長期相處中難免會有感情,正如唐伯虎一首詩所說:

“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卻少得你,你卻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有我!”

為什麼“我”沒了,“你”還可以有呢?這是因為真正對“你”有感情的“我”,會趁自己還在的時候,給“你”找好歸宿,這樣就算“我”沒了,“你”還可以一代代的傳下去。但兒女會是它的合適歸宿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這無法強求。

至此我們大概可以理解陳嘉庚先生的舉動的深意了,先是決定不留財產給兒孫,後是倡辦華僑博物館。


那麼我們今後應該如何處置藏品?學習陳嘉庚精神,利用最新科技如區塊鏈、5G和人工智能等等。

第一步,給藏品建立“身份證”。當前區塊鏈技術成了熱點,它的重要特點是不可否認、不可篡改、不可消滅等等。完全可以將它這些特點與5G技術結合起來,用在藏品保護上。具體的說,就是對藏品“驗明正身”之後,用某種方式在藏品上植入芯片,此芯片加入區塊鏈,可以唯一識別,不可篡改,同時可以發射信號,利用無處不在的5G隨時接入物聯網,隨時在線。利用GPS或北斗衛星可以隨時監控。


第二步,利用人工智能建立巨大的倉庫,以共享方式保管藏品。由於每件藏品都有唯一“身份證”,可以由機器人進行傳輸、打包和存放,絲毫不亂,效率非常高。而且節約家庭存放空間,免去保管的麻煩。藏品的入庫和出庫完全自動化,無需人工干涉。如下所示:

第三步,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對已經入庫的藏品進行在線處置。那時候處置已經極為方便,隨時可以掛出拍賣,或者附上一些條約轉贈給某些人或者機構。比如可以加上這些條件:“如有破譯這古玉上的文字的人,經過專家確認後,則可獲得此古玉十年保管權,但不得轉讓,十年後將其歸還XX博物館”,或者“將此玉無償贈於首次成功實現可控熱核聚變的個人或者團體,以資鼓勵”,或者“將此玉無償贈於第一個登上火星的中國人,如其不接受,則將此玉拍賣後所得錢贈予他”,又或者“將此玉送往火星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館,因為我覺得此玉雕刻的是火星人。運輸所需費用由當時拍賣我的所有其它藏品所得來支付,如有剩餘,全部捐獻此博物館。”

總之,無論經過多久,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都會忠實的在你身後執行你生前的處置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對未來身後的藏品進行處置時,既要繼承前人精神,也要充分利用最新科技,切不可被當前紛亂的世事所迷惑,做出一些令人後悔的事情。


玉在田


明代玉勒





南宮華亭


這個問題我很堅定也明確,我活著我捐,我死後後代捐,因為我認為一我的收藏品不屬於個人而應歸國家,二我的收藏品大多高規格價值不菲,孩子壓不住有可能招致禍害。







大玩家711


高古玉皆有靈,收藏皆隨緣!兒子不喜歡玩古玉的,就留下一代孫子孫女輩的,傳承華夏高古玉文明源頭!業餘高古玉愛好者!個人觀點!


王豐吾639


在北京玩古玩幾十年,還沒有遇到那個敗家子把祖傳寶物便宜出手的,就是家裡東西多,也都是工薪層不可及的的價格出手。帝王級古玉太少,比官窯瓷器少的多,世界級大博物館都不多,能擁有寶物的後代人家智商就不用操心了。


李冀農


古玉有靈,有緣者得之,真正的開門古玉是國家的資產,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我們個人只是暫時的保管者而已。後代子孫即使不喜歡,能賣的賣給真心喜歡的人,留幾件精品儘量讓後人傳承下去,最終看緣分了


千古話玉


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藏玉”的說法,自古人們喜歡將“玉器”留給子孫,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這是因為,中國曆來有崇玉、愛玉、亭玉的文化傳統,認為“玉德”包含了才智和情懷,這種文化也是其他很多國家不具有的,中國人認為玉石有靈魂的,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玉器不僅代表了物質財富,更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內涵,以玉器作為傳家寶來見證一個家族的發展歷史,寄託家族成員的情感和精神,將家族的信仰寄付在傳家寶上,留給後代,希望能夠警示後人,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發達還是落魄,都要做一個像玉一樣的人,溫潤、從容不迫、有氣節、正直善良。

如果你喜歡收藏玉,後代卻不喜歡,你收藏的玉該如何處理呢?

我認為(1)你應該從玉的價值和將玉作為傳家寶的精神內涵,推心置腹的跟孩子交流,孩子是懂道理的,也會理解的。這樣孩子也會知道你藏玉的良苦用心,孩子也會逐漸愛上玉。(2),如果你收藏的玉很多,晚年了應該處理部分,留下少部分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作為傳家寶,孩子也肯定會象你一樣把玉傳給下一代的。


本昌談歷史


玉已成了中國人精神靈魂的載體,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的,承認不承認都無關緊要…古玉今後如何我從不擔心,也從不用去想這些事…我爺爺也留下一些古玉,爸爸不怎樣感興趣,由叔父伯父處置,只要作傳家寶就行…後有提議分四份抽籤對應號碼分給兄弟自行保管處理…爸爸抽到一分大多“不漂亮”的,反正是祖傳的就行,一點意見也無…

我最初對古玉興趣也不大,認為迷信成分過了…後來讀書多了一些,知道古玉里有很多不解之謎,便找了些書看,才感玉文化的博大且神秘,皇權為什麼要壟斷玉器?而百姓則“懷璧其罪”?這裡面一定有大學問…後又親眼兩次見玉器對人身的超想象補益而對玉器產生濃厚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後檢視祖傳使心靈得到了莫名震撼…決定終身愛玉敬玉和玉…一日不敬玉和玉則視為己過,玉之為神物古人當無妄語…

與玉結良緣,心體光明,胸襟磊落,心境和悅,天大地大…玉大益於我不可言傳…有人認為,若乾隆不玩玉,他活不到89歲,當然,不玩玉活得比他長命的都有,但到皇上這地位的這般長命不多…我是自小見鄉間八九十歲老人手腕大多有玉鐲,世人說手腕有長壽穴最喜玉云云,然古籍中確有載“服玉(佩戴之謂也)者得玉壽”,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玉完全可以是“乃久”的“道”中物,尊道者必壽…興隆窪出土的玉器已經八千歲了,這世間能玩於指掌之物歷八千歲還“健在”除玉以外恐無它物…這些事情對於玉或許還是小伎倆…

中華民族有八千年以上的玉器史,古玉器經歷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天災戰亂,不堪回首的民不聊生…但玉器在人們心中的那份神聖絲毫沒有減去,未來甚至更久遠的將來一樣且必定會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傑所珍視珍重,併成為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言不足信,但觀如斯,爾往萬歲,爾來萬歲…





謝亞鐵


這個問題好呀,我已60歲了,不知道算不算老人了,喜歡收藏古玉,因經濟沒有多好,就是喜歡,現在就想出手一些藏品,可惜沒有市場,各位朋友指點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