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詩中表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航祖母G


感謝顧南安先生雅意,邀我回答這個問題。這首詩是宋陸放翁的詩,陸放翁是大家最喜歡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此詩成於1192年,放翁68歲。讀詩自然要了解作者及詩境,陸放翁生於兩宋之交,遭“靖康之恥”,成長於南宋,其出身名門望族,藏書世家,自幼聰穎,十二歲即能詩文,其時,金兵襲擾,家國不幸,人民流離,這些對其成長產生影響極大,待長成,從政,主戰北伐,不願偏安,然而奸佞把政,不能遂志,《平戎策》擱淺,放翁以編修國史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該詩大意是閒居孤村,並無不幸之感,只是想著替祖國守衛邊疆,風雨交夾的夜晚,睡夢中自己正披堅執銳,騎著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陸放翁空有滿腔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然而蹉跎了歲月,抱負終究不得施展,最後北伐之路竟在詩人夢中展開。詩中除了有滿腔熱忱外還有感傷和無奈。放翁長壽,著述頗豐,現存詩9138首,散文、詞作、書法都有文集,算是“高產作家”。大學問家楊慎評陸游詩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周總理也說:宋詩陸游第一,不是蘇東坡第一。




皖南沈勝東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我僵硬的躺在床上,眼睛無神的盯著一處,簡直像一塊木頭,一動不動,我置身於這破舊的房屋之中,房屋又置身於這荒涼孤寂的鄉村之中,彷彿從天空俯視著一切,一層淒涼套弄著一層淒涼;

但置身其中的我,並沒有注意這淒涼的存在,心中更無半點哀傷,因為我一心想著為國家戍守邊疆,抵抗外敵,保家衛國,這滿心的期望佔據了我的內心,也擠走了其他的一切;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躺著想著,不覺已然入夜,聽著屋外那風吹雨打的聲音,漸漸入眠,恍惚間我來到了自己滿心期望的地方,騎著那披甲的戰馬,在那冰封的長河上奔馳,衝向那令自己熱血沸騰的疆場,在那裡奮勇殺敵,為了身後那深愛的國家;

不覺間我臉上出現了那久違的笑容。從天空中望去,一個孤寂的鄉村中,一間破舊的房屋內,一個已上年紀的老者面帶笑容,幸福的做著夢,在夢裡,他正在為國,浴血奮戰。

憂國愛國

詩人雖已年邁,但處處憂心國家;雖然上了年紀,但報國壯志並未衰減,一腔熱血想要奔赴疆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年邁的身體上,卻承載著一顆激昂、熱忱的愛國之心,如此反差,展現的是何等矢志不渝的赤膽忠心。


奶茶愛尚咖


看了眾多優秀點評,心中忐忑。被點了名,也只好硬著頭皮碼字。幸虧在部隊待了十二年,雖然時代背景不同,又是和平時期,但陸游老先生濃濃的愛國情懷我的確是感同身受。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意為窮居孤村,臥躺不起,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著為國家馳騁沙場。

這首詩作於公元1192年,陸游當時已經68歲了,雖已年邁,但心中仍有披甲征戰收復國土的強烈意念,奈何現實中已然是不可能。於是在“風雨大作”之夜,觸景生情,由情生念,終於在夢中實現了執金戈馭鐵馬,馳騁邊疆守家園的願望。

詩人從不為了自己而憂傷,他憂的是國、憂的是民、憂的是天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感。

這種強烈的執念我也曾經有過。1998年特大洪水幾乎席捲全國,我當時參軍在瀋陽某通信部隊,我部接上級命令赴吉林省參加抗洪搶險保障後方通信。我雖然由於所屬專業原因沒有親臨一線,但是我能看到。看到戰友們機械般不知疲倦地搬運著裝滿泥土的麻袋,不吃不喝,不停不休,已經分不清誰是誰的時候,我心如刀割,眼淚想止也止不住。那個時候,我多想去換一換他們,哪怕只挖一把土只扛一個麻袋;那個時候,我們誰也沒有想過自己,唯一的念頭就是戰勝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

可能有些跑題,控制不住就是想說出來。我認為,所謂的愛國情懷,無非就是先大我後小我,特定的情景激發特定的情感,忘我,無我。


當文化插上翅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寫陸游在宋光宗紹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這一天夜晚,面對風雨交加的暗黑夜晚,他思緒萬千,陷入一場鐵馬冰河的夢境。這麼描述,陸游到底想表達怎樣的感情呢?下面進行解答:

一、陸游的愛國情懷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出生在1125年。這個年份,剛好是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線。公元960年趙匡胤封帝建立宋朝,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北宋滅亡。康王趙康後來在南京繼位,建立南宋。

也就是說,陸游一出生,就面臨北宋風雨飄揚,繼而滅亡,中原被金兵侵佔的殘酷現實。到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度渡江南侵,陸游的父親陸宰不得不舉家投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時陸游年僅四歲。少年時,陸游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愛國思想在他心中紮下深深的根。宋高宗時,陸游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的排斥而仕途不暢,到後來也是幾經波折和顛沛。

陸游空有一心振興北宋的抱負,滿腔的愛國熱情卻得不到統治者的重視,反而還常常因此遭人的排斥,甚至貶謫。正是滿懷的抱負無法實現的苦悶,累積在陸游的心間,讓他時時刻刻惦記的事,就是“王師北定中原”。

古語云:詩言志。陸游的很多詩詞作品都能用來反映他的愛國抱負。最有名的無非是陸游在1210年,85歲高齡時寫下的臨終遺作《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你看,陸游知道什麼都將是一場空夢,卻還是不能忘記九州統一、收復中原這件事,他還提醒子孫們如果有好消息,要及時到他的墳頭告訴他。可以想象,陸游拖著老兵之軀,用顫抖的手把滿腔的愛國之情用文字塗畫在紙捲上,那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的掙扎和不易。

陸游還有一首組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也是抒發他的愛國情懷——

其一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其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組詩完成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秋天,當時陸游已經68歲,被罷官回到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已有四年時間。村居生活並不能使陸游的心平靜下來,當他想到中原已淪陷於金人之手60多年,他再也無法安睡,於是在天將黎明之時,他拄著柺杖,顫巍巍地走出籬笆門,心頭悵然而感觸萬千,於是構思出了這兩首詩作。

這裡的第一首詩,起筆寫銀河向西南方向下墜,公雞打鳴天將要矇矇亮了,他拖著病軀走出門去,想到心中未實現的壯志,不覺撫摸著斑白的頭髮陷入悵然和遺憾,表現了陸游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無限感慨。

第二首,寫中原的大好河山陷於敵手,陸游以“望”字為眼,回想了北方悠長浩蕩的河流和高聳入雲的山峰,表現了陸游內心中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迴百轉的心情。構造出的詩境雄偉、嚴肅、蒼涼。

陸游常把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作為詩作的主旨,以至於宋代的詩人

葉紹翁這樣評價他:

天資慷慨,喜任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結中原豪傑以滅敵。自商賈、仙釋、詩人、劍客,無不徧交遊。宦劍南,作為歌詩,皆寄意恢復。

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表現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在陸游寫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的同年(1192年)11月所作。其中的第一首,寫了風雨瓢潑的天氣裡,詩人獨居室內的情景。第二首則將視角從小家轉到大國,寫了自己“僵臥孤村”仍舊在思考要去為國戍守邊疆的深切情意。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先來看下這首詩的詩意:

“我拖著老病之軀,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卻並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依然滾燙著的念想,是替國家守衛邊疆。”

“夜已經很深了,我躺在土炕上,聽到那疾風驟雨如兩軍交戰的混響,卻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穿著鎧甲,騎著戰馬,正飛跨過北方戰場冰冷刺骨的河流。”

從字裡行間,我們看得出陸游雖然“老驥伏櫪”,卻“壯心不已”,於老病之際,他仍懷著一顆赤膽忠心,渴望著王師北上收復中原,甚至也願意親自奔赴現場,奮勇殺敵。

其實這首詩採用了“痴情化夢”的手法,也就是作者不直接寫愛國的情懷有多深沉,熱情有多高漲,而是通過寫夢中鐵馬冰河之景,來表現願為家國收復而奔赴戰場,奮勇殺敵的壯志雄心和愛國熱情。

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連,甚至可以理解為後句是對前句的解釋和補充。“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的補充和解釋。而“僵”、“臥”、“孤”等字眼,寫出了作者老病之時淒涼的境遇,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情緒急轉,又表現出一種豁達、樂觀的氣概,反映了陸游願意為了國家,可以置老病之軀、生死存亡於不顧,只求北方中原能被收復的強烈願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面的兩句。寫陸游因思緒翻滾而久久不能入眠,以至於夜漏更深。加之破窗外的風吹雨打聲作催化,讓陸游想到了國家的風雨飄搖,繼而在終於熬不住,隱隱睡去之時,聯想到了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最後一句“鐵馬冰河入夢來”。寫出了作者對收復中原日思夜想,甚至夜不能寐的惦記,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陸游心繫家國的深厚情懷。

所以,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跟陸游的其它詩作一樣,表達的同樣是陸游滿腔的愛國之情,只是他用“不自哀”和“戍輪臺”,“夜闌臥聽”和“鐵馬冰河”這種近似矛盾的心態來表述,更是把那種在現實中難以看到希望,只能在夢裡尋求希望的悲涼和失望表現了出來。

三、寫在最後

每個詩人,他的詩歌所寫的領域和題材,大體上都是相對固定的,就像王維和孟浩然,因為寫大自然的山水美景居多,所以被冠以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高適和岑參寫邊塞相關的詩歌居多,被稱作邊塞詩人,等等。

所以,陸游作為愛國詩人,他的很多詩作,包括一些詞作,自然也表現的是他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從這個角度上切入,經過對詩句意思的逐一剖析,自然可以把握到八九分。


顧南安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首膾炙人口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的名作,寫於1192年的11月4日。這一年,陸游68歲,南宋王朝亦如窗外飄搖的風雨。

整首詩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悲壯中透出一絲絲淒涼,但毫無絕望之感。

這首詩的作者陸游生於1125年11月13日,生逢兩宋之交。陸游出身書香世家,祖上世代為官,從小受到了良好教育及愛國思想薰陶。陸游三歲時,金兵攻破汴京,北宋滅亡。童年時代的陸游便經受了滅國之禍,成長於偏安一隅的南宋,從小便有著強烈的抗金復國熱情。

1124年,岳飛遇害時,陸游18歲,正式青春年華,面對忠誠良將喊冤屈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主戰決心。由於陸游力主抗擊金兵,收復河山,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打壓,尤其是受到秦檜大力排擠,使得一代愛國詩人有志難伸。

陸游的仕途起起伏伏,雖然大多數時間受到排擠,但是抗金雪恥的信念依然不衰。這首晚年名作處處透露出一位愛國者滿腔熱血的戰鬥精神。

即便受到冷落獨自孤零零地橫臥於小山村,陸游依然沒有自己現在的處境感到絲毫悲哀。詩人一門心思想的是保家衛國,收復失地,洗雪國恥。

但凡有過戰鬥經歷的人,對戰場上的喊殺聲,滾滾的硝煙,有著特殊的感情,陸游也是如此。沉沉黑色,風雨大作,這雨勢風聲在有過戰場經歷的詩人聽來就是金戈鐵馬破冰衝鋒的聲勢。

十一月四日的風雨不是風雨,而是戰場上的廝殺、怒號;是夢,又不是夢。其實,陸游寫的是對以往戰鬥歲月的回憶,更是一種為恢復河山奮戰不息的嚮往。

1210年,八十五歲的陸游臨終前,仍然眷戀著自己的祖國,掛念著失去的河山,於是寫下了那首同樣悲壯的《示兒》,特意囑咐王師收復失地後不要忘了告知陰間的自己,這其實是在勉勵後代為國戰鬥直至恢復被侵佔的江山。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示兒》對照來讀,更能彰顯出詩人非比尋常的愛國情懷。


原度拾趣


寫這首詩時陸游已經罷官歸隱,閒居家鄉。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廉頗老矣,但是愛國情懷不減當年,詩人一生憂國憂民,渴望收復國土,建功立業。戎馬倥惚半生,壯志難酬,在這樣一個風雨大作的夜晚,作者輾轉反側,想起未竟的事業,一時難以入夢,有感而發。頗有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勢。


鶴舞春風235592556905


陸游,雖中狀元,但因為秦檜打壓,一直官場不得意,自然也不能實現自己抱負,其實他一生與別的南宋愛國將領一樣心思,總想北伐,收復失地。

這首詩其實他是極為憤懣的情形下寫的。

年老體衰,可是朝庭偏安,失地未復,雖然風雨,可不辭艱辛,仍夢想為國一戰。

詩首句雖說不自哀,可是為家國悲憤之極。導致僵臥之人都熱血湧,夢想鐵馬冰河一戰。

詩人其實極是愛國。


默玄吟雷


應該是表達了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壹號街口


詩表達了作者渴望為國建功,驅逐金兵,收復失地的思想感情。


寇米根


愛國情懷空抱負,朝庭權貴玩謀術。

昏王愛聽奉承語,身無親臨不明事。

朝庭潰敗奸臣作,亡國不遠嘆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