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李良先生擅畫北方的山,多年多次,深入太行、燕山寫生。

在他的筆下,那山、那樹、那人,還有那一起生活著的騾馬、驢子、雞狗都散發著一種沉靜乾淨的生命力。

他的畫是從自然而來的。它帶著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充滿了禪意。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山居

外師造化

李良先生學的是油畫,在工作中搞了多年的版畫,後來又畫國畫、宣傳畫,還搞過泥塑和剪紙,幾乎嘗試了繪畫所有的門類。

他的畫,有傳統文人畫的意境,山水、樹木,雪原……均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生氣亦有高致。

寒林暮鴉、淡煙流水、靜夜家犬……都呈現出一種靜寂空靈意味,這是經過嚴格學院訓練,對西畫和國畫的技藝磨鍊不止的結果,更是他觀察自然,寫生不輟的結晶。

他的畫,你可以看進去,融入畫中的氛圍中,進行一次神遊物外的探險,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這才是真正文人畫的好處,文人畫的境界。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李良先生最後一次舉辦的畫展主題是“天工與清新”,來自蘇軾的《論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要想做到天工和清新,需要艱苦正確的訓練,還需要悟性與天賦。

李良說,外國畫家他最佩服俄裔美籍畫家—— 尼古拉· 費欽,“他用炭筆,畫的時候,一勾一刮,人物的鼻子就出來了,非常傳神”,“我後來畫瓷板,用筷子,在顏料上劃,劃出樹皮的白道,這就是跟費欽學的。”這是中國畫傳統畫法沒有的。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大自然是最美的,俯下身子,去向自然學習,我見過新疆的戈壁大漠,後來去了很多次的太行山,燕山。我在山村裡居住,看大人、小孩、甚至是雞狗牛羊。我會花很長的時間構思,怎麼把這個特有的美表現出來,什麼元素會出現在畫紙上,他們的空間關係是怎樣的……。”

為了展現出心中的形象,他沉浸作畫的狀態的時候,忘了是中國傳統畫法,還是西方油畫畫法,只為表達出那種精神氣來。

中得心源

“看的多了,畫的多了,漸漸的我胸中的丘壑也多了起來。”李良說,“許多畫在畫之前對我都是一個未知數,只有完成之後才知道這畫的面貌。畫出的這些山絕不是某時某地的山,而是我心中的山,這也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註解吧!”

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用這個活潑靈動的心去發現、去捕捉、去表現,畫面就有了一種空寂靈動的境界。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看他的畫,有發現我之存在感,又有我之消失在無邊寂靜空靈中的惆悵感、孤獨感。他的畫展示的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自然跨越的狀態。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這歸功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領悟和把握,具有在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穿梭的本事;同時又有著表現這種風格的技法。時而以我觀物,時而以物觀物,讓空寂從畫面上生出一種張力來,進而瀰漫到整個空間。

王國維說過:“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比沁人心脾,其寫意也比豁人耳目。其蹕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這話是論詩的,在此論畫也合適,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說的就是書畫同源,二者相通的就是境界。

看李良先生的畫能鮮明的感受到他的真情,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深沉、乾淨的力量。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大山任我安排 樹木亦由我栽 此我心中圖畫,管它是那一派。餘數次去太行寫生,得其印象畫之,並非某山頭也

榮寶齋畫院院長唐輝評價說:李良的繪畫作品是在極簡水墨基礎上的極多。一方面,他保留了傳統繪畫的用筆、用墨和皴擦手法,遠山寒林的傳統題材也是其作品表現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與以往滿幅皴擦渲染表現“大山大水”的作品相比,李良清新空靈的作品更類似於西方靜謐悠揚的風景畫,無論是焦點透視的使用,還是對景物、人物的錯落疏密的安排,都營造出一種帶有些許距離感的沉思與靜默,色彩的使用更是為傳統水墨畫添加了靈動活潑的氣質。

獨樹一幟

他的畫,非常乾淨,讓人能靜下來。

這是一種功力,好像一棵樹一樣,很早就長在那裡,等著你經過。遇到合適的機緣,你才能看見,走近,感受,進行一種心引力的交流。

李良的作品有著鮮明的風格,畫展中,你會很快的發現他畫的北方山水,這些畫很親切,不會拒你千里之外,同樣,他的畫也絕不諂媚,鼓動你去看,展示的是“溫而厲, 恭而安”的傳統之道。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雪夜

專業人士評價他的畫“獨樹一幟”,說他畫的“樹”不落俗套、清新卓然,其實“樹”只是他風格的一個展現,更多的“獨樹一幟”其實是體現在整個畫面裡了。

雪夜的山村,落雪輕輕覆蓋了老屋、山坡。一輪明月從山的那邊照過來,一棵老樹,連枝丫都那麼明亮,仔細看,院子裡,有金黃的玉米就那麼掛在樹丫上。一隻黑色土狗,站在潔白的雪地上,警覺得守護著簡陋的家。整個畫面非常乾淨、空靈,充滿了寧靜。

在選材和構思上,李良喜歡從平凡生活中直接取材,追求自然與真實,純正與鮮明。他喜歡畫北方的山水,那些山巒,土坡,農宅,那些玉米,土豆;那些老人、小孩還有農家院的雞狗,都從他的筆下生出旺盛的生命氣息。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多年積澱,終於獨樹一幟。

李良先生對我說,當他進入畫畫狀態,油然會生出一種豪氣,“大山由我安排,樹木亦由我栽,此是我心中圖畫,管它是那一派”。他把這句打油詩也題跋到了他的一幅畫上。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李良在作畫

李良已經年過80,去年已經封筆,他說,我沒有太大的奢望,只想在繪畫上多一點自己的面貌,與別人儘可能的拉開一些距離。再說,人的才氣有大小,修養有高低,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也難估量,只要盡了力,在我有生之年不留下遺憾便知足了。

畫家簡介:

李良(潤池)1939年生於河北省豐南縣,1964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後在新疆生活、工作九年,1973年回家鄉,歷經文革和唐山大地震,大難不死。曾任唐山市美協副主席、唐山市群眾藝術館主任。現任唐山市美術家協會顧問、研究館員。版畫、國畫作品多次赴日展出並被日本友人及收藏機構收藏。出版《新瓷畫技法》、《李良畫集》、《李良速寫集》、《李良山水畫集》、《李良山水畫選》等畫集。作品倍受美術界權威賞讚與肯定,其中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森為《李良畫集》出版賦詩一首。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北京榮寶齋雜誌社主編、榮寶齋畫院院長唐輝,均為出版作品撰文評論。近年來,作品先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地展出並被收藏,國內數家畫廊及藏家,將李良“獨樹一幟”的《北方的樹》系列作為當代中國畫作品“最值得收藏”的一類。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李良近照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萬有引力匠心社同仁與李良先生及夫人合影

李良先生更多作品欣賞: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淺說李良先生的畫兒——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非“獨樹一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