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飛成了學霸,鄭亞旗成了學渣,鄭淵潔特立獨行的教育方法為什麼產生兩種不同命運?

瓜太郎


影響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遺傳,環境,興趣愛好,後天的努力,學歷,閱歷,心境等很多因素。家庭環境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那麼還有什麼因素讓兄妹倆人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同一種教育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

人與人是不同的,孩子也是一樣,有的孩子適應學校教育,就能大放異彩。反之,如果不喜歡這種教育方式的,就會覺得非常吃力,甚至敗下陣來。鄭淵潔的一雙兒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女兒之所以能成為學霸,是因為喜歡。她喜歡去上學,她從應試教育中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會推動她繼續努力。可是鄭淵潔的兒子恰恰相反,男孩子可能本身就比較活潑好動,嚮往自由,討厭限制他的一切規則。但是在學校,由於要照顧到大部分人,難免要用一些規則來約束孩子,他自然適應不了學校教育。


二、師生關係也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

師生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師生關係密切時,孩子能得到更多讚揚以及建設性的指導而不是批評。同理,與老師關係不好的孩子可能只會得到批評而非建議。當孩子喜歡他的老師時,會更信任老師,表現出更多的學習參與熱情,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好,並在學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鄭亞旗很不幸,遇到了一位並不欣賞他的老師。加之老師不太適當的表達方式,更讓他對學習乃至學校充滿了牴觸和不信任。而鄭亞飛則不一樣,她熱愛學習,成績優秀,得到老師的喜愛。兄妹倆在應試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大不一樣,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自我,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教育並不等於學校教育。除了學校,孩子一樣可以從家庭、社會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是鄭亞旗還是鄭亞飛,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一位開明的父親。當兒子不適應學校教育的時候,鄭淵潔能夠頂著壓力,讓兒子在家自學成才。當女兒喜歡學校的時候,他也沒有用過去的經驗來禁錮孩子,而是支持她,鼓勵她。最終兩個孩子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完成了自我成長。


總之,教育一個孩子要始終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太過於教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