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淨虧損32個億!恆大造車還能繼續“豪橫”嗎?

在“沉寂”了近4個月後,恆大新能源汽車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對象。

3月22日晚間,恆大健康產業集團(下稱“恆大健康”)發佈盈利預警公告,預計公司2019年淨虧損達49億元,相比2018年淨虧損14億元進一步擴大。

恆大健康表示,公司虧損主要是由於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目前還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恆大健康預計,公司在2019年產生20億元淨虧損,新能源汽車業務淨虧損32億元,其健康管理業務於同期預計淨盈利約為3億元。

一年淨虧損32個億!恆大造車還能繼續“豪橫”嗎?

恆大的造車之路始於2018年6月。當時,恆大健康宣佈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間接獲得Smart King公司45%的股權,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正式入主賈躍亭的Faraday Future(下稱FF)。但短短三個多月後,恆大健康與賈躍亭就起了分歧,結束了蜜月期。

在與FF鬧翻之後,恆大並沒有停止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步伐,而是以“買買買”姿態快速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據統計,恆大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的投資已經超過3000億元,陸續將NEVS、卡耐新能源、泰特機電等公司的控股權收入囊中,構建了自己的整車研發能力,並且迅速敲定廣州和瀋陽兩大千億元級生產基地,以及收購的天津30萬輛產能基地,還有上海規劃的10萬輛產能工廠,完成國內四大整車生產基地佈局。此外,恆大去年拋出重金向全球公開招聘8000名新能源汽車產業世界頂級專家和技術精英,而直接粗暴的恆馳汽車廣告也再次為恆大新能源的“豪橫”加碼。

通過密集的資本投入,迅速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整合到位,這是恆大呈現給外界的造車路徑。去年底,中國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明確將恆大新能源的造車戰略總結概括為"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並表示要“把能買的核心技術,能買的企業都買了”。

一年淨虧損32個億!恆大造車還能繼續“豪橫”嗎?

恆大創始人許家印

恆大健康一年前表示,恆大計劃在2022年前實現50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建設,逐步實現量產,力爭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為實現這個目標,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年投資預算是450億元,其中2019年投資200億元、2020年投資150億元、2021年投資100億元。同時還將與頂級跑車品牌科尼塞克合作,計劃年產1000輛超級跑車。

然而,不惜成本的開局過後,恆大交出造車投資第一年的成績單,卻讓人有些不忍直視:虧損32億元,而這個虧損僅僅是個開頭,參考競爭對手的狀態,以及許家印一手規劃的造車戰略,恆大造車的虧損很可能是個無底洞,虧損的未來之路還非常漫長。

一方面,汽車行業本身就是一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而新能源汽車更需要資金投入和科技創新。蔚來2016年虧損25.73億元,之後幾年虧損額度逐年攀升,2019年虧損高達109.62億元;特斯拉自從2003年以來,連續16年虧損,累計虧損額度超過350億元。另一方面,許家印大手筆“買買買”的造車戰略,需要天量資金,更讓恆大造車的資金鍊承壓。

那麼,在國家補貼退坡、新能源市場連連下跌、虧損無底洞的情況下,恆大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到底值得不值得?新能源汽車業務到底能不能承擔起助力恆大萬億市值的重擔?恆大跨界造車一直以來並非都是美譽,地產大佬許家印的汽車夢一路以來都伴隨著質疑。

有觀點認為,房企跨界造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在於拿地。通過造車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佈局,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拿地難、拿地價格高的問題。

汽車產業體量大,產業鏈長,對地方政府而言,也希望藉此拉動當地實體經濟和就業發展。而汽車產業的落地也必須有土地、資金的支持,企業發展造車時也有了爭取資源的優勢,尤其對於本身就有融資實力的企業而言。

恆大總裁夏海鈞曾經就表示,恆大汽車跟地方政府談判時,預估建廠有虧損,會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用地。這一表述,似乎更加坐實了恆大通過汽車產業拿地的企圖。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好質疑的,只要拿了地,並且用心造車,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結語

前期動靜鬧得再大,沒有實際產品落地,來交給消費者和市場去驗證,也屬無稽之談。

據瞭解,恆大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恆馳的首款新車——“恆馳1”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於2021年實現量產。

屆時,有關恆大汽車的一切討論都將會有一個更為具象的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