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你在一個晴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錢學森

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錢學森出身於“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的錢家,他的天性聰穎,並且極受《錢氏家訓》中“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的價值觀影響,長大後的錢學森赴美留學,拜在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的門下,成了哥廷根學派的重要傳承者,併成為美國導彈的創始人之一。

他是一個一眼看上去就非常聰明的人,飽滿光亮的額頭,眼神睿智,面容文靜而內斂。以前我一直覺得氣場這個東西都是忽悠人的,但是時間久了才發現,真正偉大或美麗的人,都自有強大的氣場。比如記錄片中的毛澤東,即使微笑也帶著睥睨和霸氣。比如周恩來,溫和卻堅定。比如錢學森。

他是真正舉世難尋的科學家,在美國有著大好的前途,在25歲時加入加州理工大學的“火箭俱樂部”,是5位創始人之一,35歲獲得終生教職,他甚至是美軍的重要“資產”,他是“回形針計劃”的核心團隊中唯一的外國人,他接觸美軍的核心機密,是真正的“戰略科學家”。

錢學森在美國當教授時,工資高達2000美元/月,他原本可以在美國,過著高薪洋房,非常優越的生活,但他從沒有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一心想要回國。

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錢學森妻子蔣英


1955年冬,陳賡和錢學森有一段對話:

“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

“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好!就要你這句話!”

雖然回國的路無比曲折,錢學森被美國政府以各種理由扣留羈押足足五年,最終通過外交努力終於可以回國的時候,曾和他共事的美國海軍次長金波爾大罵美國政府,說:“錢學森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火箭科學家之一,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我寧可斃了他,也不能讓他回國”。

由於錢學森等一批優秀科學家回國效力,中國的導彈、原子彈發射時間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我們的國家終於有了自己的“劍”,有了軍事上的威懾,國家開始安心發展經濟民生,錢學森雖然無法在科學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但每一箇中國人都因他而受益,可以說,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世界上,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科學家。

他們在各個領域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貢獻,物理化學,生物醫藥,機械電子,除了極其著名的幾位,大部分根本不為人所知。可他們的工作,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進程,

記得有一次看電視,國家領導人去探訪退休後的老科學家們的生活,那些人我一個都不認識,可他們的家卻出奇的相似:不大的單元房,不大的客廳,樸素的沙發,笨重卻實用的大書櫃,滿滿當當擠滿資料和書籍。

一個全心與研究探索的人,根本不會去追求物質的慾望。

也許就是他們中的某一個,是航天工程的參與者之一,是基因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或者是某種新藥的發明者之一。

他們能理解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他們能做到我們不能做到的。他們就這樣,過著如此普通的生活,卻對世界做著如此不平凡的改變。

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即使他們死去了,世界會記得他們來過。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和你一樣的個體,都在地球上工作,生活,擠來擠去,假如有一天你死去了,什麼能證明你來過?

如同過往死去的無數人一樣,多年後,這個世界上甚至連一絲關於你的塵埃都不會再有,上天賦予你僅有一次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我常常想,哪怕只是寫過一本書,記錄過一種日漸式微的技藝,或者挽救過一小片森林,一種不起眼的鳥類,或者不論多麼小的一點點成就。留下一點點痕跡,一點點就好,這樣的話,即使生命逝去。

世界會記得我來過。

錢學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我相信,即使同處於一個地方,低頭俯視大地和抬頭仰望星空也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年僅24歲的錢學森,已經在期望要征服宇宙了。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探索宇宙有什麼意義呢?

是啊,三億五千萬年前,生命歷經千辛萬苦從海洋爬上陸地,又有什麼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