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極其憫念民力為賑恤,而民卒受其福

79後苑觀麥

宋史紀:仁宗幸後苑,御寶岐殿觀刈麥,謂輔臣曰:朕作此殿,不欲植花卉而歲以種麥,庶知稼穡之不易也。

【解】宋史上記:仁宗留意農事,宮中後苑裡有空地,都使人種麥,又於其地建一小殿,名叫寶岐殿,麥一莖雙穗謂之岐,此豐年之祥,最宜寶重,故以為殿名。

每年麥熟時,仁宗親自臨幸後苑,坐寶岐殿看人割麥,諭隨駕的輔臣說道:“宮殿前似當栽植花卉,以供賞玩,今朕造此殿,獨不種花卉,但年年種麥,此是何故?


所以極其憫念民力為賑恤,而民卒受其福


蓋以我深居九重,無由知稼穡之艱難,所以種麥於此,要看他耕種耘鋤,庶幾農家之苦,時時在吾目中也。”

大抵四民中,惟農為最苦,春耕夏耘,早作暮息,四體焦枯,終歲勤動,還有不得一飽食者。

古人有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可謂格言矣。

古之賢君知此,所以極其憫念民力為賑恤,而民卒受其福,後世人主生長富貴,不知稼穡為何物,荒婬佚樂,惟恐不暇,而何暇恤農也。

仁宗以天子之尊,親臨農民之事,知拳拳於稼穡如此,則其恭儉仁恕,卓越近代,不亦宜乎!

【注】本則出自〈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66。輔臣:輔佐天子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