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全文約7600字,閱讀需要18分鐘,耐心讀完保證有收穫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現在社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雖然機會很多,但是我們很多人仍然過得很不好,即使我們真的很努力。

錢永遠不夠花,時間永遠不夠用,即使已經工作多年,仍然一無所長、一無所有、一無是處。

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命運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不,不是的,我們的現狀,是我們過去的經歷造成的,我們自己負有最大的責任。

同樣的,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也決定了我們3年、5年或者10年後的狀況。

如果把我們每個人都看做是一家公司,那我們本人就是這家公司的CEO,並且無論如何經營,都要承擔全部的風險和回報。

所以,我們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如果我們想要在商業社會之中有所建樹,或者說取得一席之地,就應該瞭解商業常識、掌握商業技能、善用商業工具。

這一切的出發點就要從“自我修煉”開始,也就是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那麼,是否有比較好的書籍或者資料,可以指導我們進行商業方面的自我修煉?

有,本次評論的《5分鐘商學院》一書,說的就是這些內容。

本書作者劉潤,是著名的商業顧問,互聯網轉型專家,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也是海爾、百度等大企業的戰略顧問,有紮實的商業知識和豐富的商業經驗。

有一個叫“得到”的APP(手機應用程序),裡面有一個專欄叫做“劉潤·5分鐘商學院”,內容是劉潤先生談自己對於商業方面的看法和觀點,包括商業邏輯、商學概念、管理方法和實用工具等。這個專欄已經有約40萬人訂閱。

劉潤先生把“得到”付費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的內容,進行了篩選、整理、以及二次創作,編寫出了4本圖書,分別是《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5分鐘商學院·商業篇》、《5分鐘商學院·管理篇》、《5分鐘商學院·工具篇》。

《5分鐘商學院》全套4本圖書,是影響力波及百萬人次的專欄內容梳理合集:

《個人篇》主要講的是個人的心理建設和技能修煉;
《商業篇》主要講的是社會的商業常識和經濟規律;
《管理篇》主要講的是領導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技巧;
《工具篇》主要講的是商業的具體工具和操作方法。

這四本書,每一本都非常精彩,但由於篇幅限制,這裡只寫《個人篇》的書評,另外三本書的書評單獨再寫。

在《個人篇》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在商業社會中,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商業思維、商業習慣和商業能力,並且還給出了我們具體的行動建議。

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了高效能人士的習慣和素質;
第二部分講了時間管理、學習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講了談判能力、演講能力和溝通能力;


第四部分講了情感能力、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

由於篇幅有限,在這裡不適合全部展開討論這些話題。所以我就挑選出幾個比較精彩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評論,希望對你有一些啟發和幫助。

本文字數較多,為方便閱讀,這裡簡單先說明文章的邏輯結構:

01 商業素質:你我都要贏,否則就別幹
02 學習方法:向失敗者學習
03 表達技巧:營造畫面感
04 情商修煉: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05 投資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穩賺不賠的生意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01

商業素質:你我都要贏,否則就別幹


在名為《你我都要贏,否則就別幹》的小章節中,有這樣一段話:

雞的境界:“我要贏,更重要的是你要輸"。


雀的境界:“我要贏,如果因此你輸了,別怪我"。


鷹的境界:“你我都要贏,否則就別幹"


雙贏思維,就是通過合作,雙方都能獲得價值。雙贏思維是一項艱難的思維轉換,但是它會徹底提升一個人的格局。鷹有時候會飛得比雞還要低,但雞卻永遠不可能飛得比鷹高。

當我看到這段話時,內心是非常受觸動的。

我們同一時代的人,一般都已經接受了長達十幾年的學校教育,而學校裡面鼓勵的都是競爭關係。

成績表上的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老師的誇獎和學校的獎學金,永遠只會給那些名列前茅的同學。同樣的,名牌大學的錄取名額,只會給成績最頂尖的少部分人。

我們無意去討論應試製度的好與壞,只是覺得學校和家長似乎忘記教會我們一種極其重要的東西:合作共贏的精神。

我們早就在學校裡習慣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激烈競爭,卻沒有深刻領悟到“互惠互利、攜手共贏”的合作精神。

剛步入社會時,我們也曾經以為社會是競爭殘酷的黑暗森林。

直到後來我們才明白,原來團隊協作、合作共贏的人際關係模式,能給我們巨大的、穩定的收穫,而且這種收穫通常比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戰得到的收穫,要多得多。

聰明人都更傾向於找人合作,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心地善良 ,他們只不過更理性,明白合作能帶來更多利益,僅此而已。

比如像馬雲、馬化騰這類頂級的聰明人,都願意給人才開高價,因為聰明人都喜歡和聰明人合作,所以他們公司就會吸引更多的聰明人加入。

最後這就變成一個正向循環,他們公司裡大多都是聰明的人才。

事實上,騰訊和阿里巴巴能成為頂尖的互聯網公司,和他們老闆的這種格局是密切相關的。

而某些地方的小老闆,總是捨不得眼前的小利益,不願意給優秀員工多發一些工資和獎金。

優秀員工也不是傻子,不會願意長期追隨這種缺乏格局的老闆,必定會尋找更高更大的舞臺,這樣一來,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就會很高,平庸的人就會佔大多數。

然後,惡性循環就開始了,隨著優秀人才的流失,平庸的人就會慢慢增多,這時候即使新招聘來一個優秀人才,他也不會呆太久,因為他發現和自己合作的人,都太慢也太笨了。

最後這些老闆會悲哀地發現,留在自己公司的,竟然全是碌碌無為、混吃等死的庸人。留不住人才這個問題,竟然成為了這些小老闆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按照作者的說法,很多人在學校裡,或者即使混入社會了,仍然處於雞的境界,也就是“我要贏,更重要的是你要輸";或者雀的境界,也就是:“我要贏,如果因此你輸了,別怪我"。

但是,我們都應該努力追求鷹的境界,也就是:“你我都要贏,否則就別幹"。

對我們來說,堅持合作精神是我們畢生的功課。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02

學習方法:向失敗者學習


在名為《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的小章節中,有這樣一段話:

成功者在總結經驗的時候,最容易犯的一個大錯誤就是-倖存者偏見。


成功者其實都是倖存者。有時候,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倖存者是怎麼活下來的,而是那些不幸的人是如何死去的。


我們祝福成功者,但同時要向失敗者學習,拋棄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地瞭解成功的真正原因。

這段話非常有意思,刷新了我的認知,顛覆了我原有的思維觀念。

我們一直以為,想要成事,就應該多向成功者學習,因為成功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方法論總結。

但有時候,甚至說在很多時候,事情往往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

倖存者偏見 ,是常見的邏輯錯誤,是說人們只看到了結果,卻忽略了篩選過程中的關鍵信息。

比如有人知道張學良抽菸喝酒也能活到101歲,就認為大量抽菸喝酒不會損害健康。

看到別人花2元錢買彩票中了500萬,就認為只要花2塊錢買彩票,就一定能中500萬。

看到比爾蓋茨輟學卻能成為世界首富,就因為只要自己輟學了,就一定也能發大財。

實際上,有很多成功者,只是單純的運氣好,並沒有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更沒有洞悉萬物的大智慧。

所以有時候 ,我們要關注的重點,不是成功者為什麼會成功,而應該是失敗者為什麼會失敗。

馬雲也曾經說過:“我創業以來最大的心得 ,就是永遠去思考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 。

道理都是互通的,在漢語中,有一個成語叫做“引以為戒”,意思是以他人或自己犯錯誤的教訓作為警戒。

很多時候失敗者反而能告訴我們更多經驗,我們除了觀察成功者的行為動作之外,還應該注意到失敗者的經驗教訓。

在漢語中,還有一句經典名言,叫做“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意思是說我們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如果只相信單方面的言論,就會犯片面性的錯誤,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在本書中,作者還提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得是從前有個江湖郎中,號稱有 “包生男孩” 的祖傳秘方 ,可以在生下男孩之後再付錢 ,生下女孩不要錢。

有很多人都去買這個藥,生下男孩的就給了錢,生下女孩的就沒給錢,而且也不會去找這個郎中。後來這個郎中平安順利地行騙了很多年,還收到了一屋子 “神醫”錦旗。

那些送錦旗的人,就犯了“倖存者偏見”的邏輯錯誤。

所以我們有時在面臨棘手的難題時,不妨去看看失敗者是怎麼做的,思考一下他們為什麼會失敗,自己應該如何避免。

這樣或許你就能獲得靈感和啟發,嘗試著換個角度看問題,終究不是什麼壞事。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03

表達技巧:營造畫面感


在名為《用畫面感增加語言的帶寬》的小章節中,作者有這樣一段話:

“這輛賓利轎車到底有多貴 ?一個農民 ,從商紂王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工作 ,不吃不喝一直幹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也許才能買得起一輛這樣的轎車”, 這種表述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 ,就在於它像一段5秒鐘的短片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浮現,這就是所謂的 “畫面感” 。

這種表達 ,會讓聽眾自己產生 “貴” 的感覺 ,而不是演講者告訴聽眾 “貴” 這個結論。

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甚至會讓聽眾情不自禁地驚呼 。這是因為人們都喜歡看 ,而不是聽你讀 。

根據我們的生活經歷來看,事情的確就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描述出一個場景,我們通常會自動在大腦裡面想象出這幅畫面,之後我們會認為他是一個用詞準確、很會說話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的溝通交流,或者正式的演講場合中,給他人營造出一種畫面感,我們就能給別人留下非常強烈的、深刻的好印象。

營造出畫面感,別人就會認為你口才很好。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營造出畫面感呢?

作者提出有三點小技巧,分別是:“具體到細節、善於用類比、點睛用排比”。

除了作者提出的三點小技巧,我還想額外補充一個小技巧,那就是”注重感官表達“。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下面我們來簡單理解一下這四個小技巧。

技巧一:具體到細節。

意思是說對於事物的細節描寫越充分,畫面感就越強。

相比於作者在書中舉出的例子,我更喜歡用自己想出來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比如我們來看這幾句經典優美的詩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這幾句古詩描繪出了具體的場景,並且對於事物的細節描寫很充分到位,一幅優美的畫卷就自動在我們腦海裡展開了,這就是畫面感。

技巧二:善於用類比。

用具體的東西 ,來類比抽象的;用熟悉的東西,來類比陌生的 。

還是用我自己想出的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光的速度大約是30萬千米每秒,這是一個非常抽象、非常難理解的數字。

但如果換一種說法:光線一秒鐘可以繞地球轉7圈多,我們瞬間就能領悟到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了。

再比如說在古代有一種官職叫做“尚書”,大多數人對這個概念非常陌生。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尚書就相當於現在的部長,比如刑部尚書就相當於現代的公安部部長,兵部尚書就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部長。這樣一來,大家就可以“秒懂”了。

技巧三:點睛用排比。

比如有個人對你說:“金錢就是萬能的,金錢至上,錢能通神”,你該如何反駁他?

你可以用排比句來反駁:錢能買高檔的鋼筆,但買不來敏捷的文思;錢能買來名貴的籃球,但買不來精湛的球技;錢能買來芬芳的玫瑰,但買不來真正的愛情;錢能買來精確的鐘表,但買不來流逝的光陰。

在很多經典文學作品裡,也有一些排比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比如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有這樣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雖然自然規律會循環反覆,但是人一旦老了,就回不去年輕了。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讓人印象深刻。

排比句雖好,但是也不能濫用,否則會因為讀者反感。

技巧四:注重感官表達。

感官表達就是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感覺到的東西,都儘量表達出來,這就是感官表達。

比如我憑空想象出這樣一段描寫:“在冰冷刺骨的北風中,小明生起火堆烤了一隻野雞。野雞看起來很好吃,金黃色又帶有一點焦黑的表皮非常誘人,散發出的濃烈肉香讓人口水直流。小明聽到北風呼嘯的聲音,還有火堆燃燒發出啪啪啪的輕微響聲,就忍不住嚐了一口燒雞,只覺得雞肉美味無比,料想世間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是比吃燒雞更爽的了”。

在我憑空捏造的這段描寫中,小明看到了燒雞表皮、聽到了北風呼嘯、聞到了燒雞肉香、嚐到了雞肉美味、感覺到了寒冷,這就是感官表達,很明顯地可以在我們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這就是畫面感。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04

情商修煉: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在名為《同理心,千般能力的共同心法》的小章節中,作者有這樣一段話:

從別人的感情出發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這其實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之所以被稱為 “元能力”, 是因為很多其他能力都是從這個元能力上演化出來的,比如管理能力 、職業化能力 、演講能力 、銷售能力等。

關於情商這個話題,大家討論的熱情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和情商高的人相處時的舒服感受。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某些人都是隻顧及自己的感受,一切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斷為中心。

比如他們看到別人玩遊戲,就說打遊戲的人都沒出息;看到別人看電視劇,就說別人閒的蛋疼;看到別人刷抖音,就說別人品味太低;看到別人看書學習,就說別人是書呆子;看到別人去健身房鍛鍊,就說別人在交智商稅......

所以大家才會熱衷討論情商,目的還是希望大家能相互理解,好讓人生少一點煩惱,多一點快樂。

關於情商,根據過去的經歷,我認為情商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也或許包含有很多不同的維度,但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同理心,或者說換位思考的能力。

很多能力,比如說傾聽能力、管理能力、演講能力、銷售能力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同理心。

在傾聽別人說話的場合,如果你能體會對方的感情,把自己代入到這種感情裡面,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迅速拉近。

在管理員工的場合,作為一個領導,如果你能站在員工的角度上,想一想員工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你就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員工。

在公眾演講的場合,如果你能站在聽眾的角度,想一想聽眾想聽什麼,什麼觀點對聽眾有用,你就能讓聽眾認同你,而不是覺得你在空談、吹噓或者敷衍。

在銷售產品的場合,如何你能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客戶遇到了什麼問題、產生了什麼需求 、需要什麼工具 、為什麼要買產品等,就能成為銷售高手。

有同理心的人,即使能力不濟,也不會混得太差。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同理心呢?

書中給出的兩點建議,分別是“指路”和“玩殺人遊戲”。

但是我有不一樣的看法,下面簡單說一說。

想要培養同理心,首先應該意識到同理心的重要性。

把原有的思維觀念轉變過來,時刻提醒自己要儘量去理解別人,換位思考別人有什麼樣的需求或者困難。

其次,刻意強迫自己改變一些小的動作。

比如進電梯不要大聲喧譁,以免影響住戶休息;開車走路主動靠右,留出左側給別人通行;聚會赴約不要遲到,以免讓人久等。

這些小動作做多了,自然也就成為習慣了,養成習慣之後你就是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了。

最後,也可以試試作者提到的方法:給人指路。

在給人指路之前,先問問對方周圍的環境,然後想象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說明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麼走。

用一句潮流的話來講,這就是“站在對方的鞋子裡”,是一種程度很深的換位思考。所以多給人指路,你就會形成“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了。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05

投資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穩賺不賠的生意


什麼叫投資自己?

投資股票,萬一縮水套牢,你會瞬間血本無歸;投資企業,有虧有贏,有時也不是你能掌控的;投資人際關係,人心易變,看起來就不太靠譜。

而如果我們願意去學習商業知識、培養商業習慣、鍛鍊商業技能,我們就可以在商業世界中獲得無窮無盡的好處。

從大一點的範圍來說,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人有學習能力,才能不斷地探索研究這個物質世界。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學習的意義遠遠比想象中的要大,我們每當學得一種新的技能時,就相當於進化成了一種全新的物種。

比如學會說外語,就進化成了能和外國人交流的物種;
學會了數學,就進化成了有數據計算能力的物種;
學會了心理學,就進化成了能洞悉人心的物種;
學會了金融學,就進化成了能掌控財富的物種;
學會了開車,就進化成了能駕駛汽車飛速行駛的物種;
學會了演講和寫作,就進化成了有傳播思想能力的物種。

可以這樣說,培養了某項思維或習慣,學會了某項技能,我們就相當於獲得了進化,我們就可以創造出更多價值。

這種體驗就相當於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生活因此變得有意義,人生因為散發出智慧的閃光,生命因此擁有了質量。

換句話說:投資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穩賺不賠的生意。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上文提到的幾個觀點,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類似的內容。

比如第一章《高效能人士的習慣》講了積極主動、要事第一、以終為始等內容。

第五章《思考能力》講了批判思維、逆向思維、全局思維等內容。

第十一章《創新能力》講了減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等內容。

更多內容請閱讀原著,瞭解更多關於“自我修煉”的知識。

對於在商業社會中生活的我們,自我修煉是畢生的功課。

有些人評價說這本書講的東西太膚淺了,不夠深入、不夠專業、也不夠系統,沒多大價值,不值得閱讀。

這本書真的不值得閱讀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正是因為作者採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我們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幫助到我們。

那些太過專業化、太過深入的知識,很多都採用了很多晦澀難懂、故弄玄虛的專業術語,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而且即使是看懂了,也難以運用到現實中,因為那些理論太過於理想化,脫離了實際情況。

即使不能全盤否定那些理論,它們也沒有多大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最後再點評一下本書的兩個亮點。

《5分鐘商學院》全套四本書,都採用了同樣的目錄設置風格。

這種設置風格非常新穎獨特,在小章節名後面添加了知識點概括,看起來簡單明瞭、邏輯清晰,閱讀體驗極其舒適。

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書評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本書每一個小章節都短小精悍,花五分鐘就剛好能讀完,而且小章節之間沒有強烈的邏輯關聯,不會出現沒看上文就看不懂的情況。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抽出5分鐘看任何一個小章節,你都能夠有所收穫。這對於某些時間很緊張的人來說,或許是一項非常有利的設置。

好了,本期的書評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全文完------


作者簡介:逍遙耀,喜歡閱讀,更喜歡思考和行動的實戰派。不是大人物,但喜歡思考問題和分享觀點,愛逛知乎、微博、B站、豆瓣等有趣平臺。想和可愛的你探索世界,想和努力的你並肩作戰,想和優秀的你一起進步。個人公眾號“逍遙耀”(ID:xyystory),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