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

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距2019年7月20日正好50週年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oon Landing——Google

01.

阿波羅登月計劃

美蘇競賽頂峰

太空探索的里程碑

阿波羅登月計劃源於美蘇競爭,是冷戰太空競賽的巔峰,而在此之前,兩國僅僅花了1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離開地球軌道、飛掠月球、撞擊月球、環繞月球的一系列進展。阿波羅的成功是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達成的。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撞擊月球以儘可能拍到更清晰照片的徘徊者7號

撞擊月球:美國的徘徊者號系列任務,以撞擊月球表面墜毀為代價,來“儘可能地接近月球”。1964到1965年期間,徘徊者7-9號成功拍攝並傳回大量月球表面的高清照片。這些細節照片為後來的探測器軟著陸提供了保障。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阿波羅11號著陸月球

待登月準備就緒,阿波羅計劃中載著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以及巴茲·奧爾德林的阿波羅11號經過一系列流程:點火升空飛行降落,成功著陸於月球正面,阿姆斯特朗對指揮中心和整個世界說的第一句話是“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鷹’著陸成功。”作為慶祝,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只是握了一下手,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就迅速開始登月後的任務步驟。

登陸準備就緒後,艙門打開,阿姆斯特朗緩慢地扶著梯子走下了登月艙。阿姆斯特朗的左腳踏上了月球,並說: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人類的一大步”

儘管阿波羅登月計劃窮人類智慧和金錢的壯舉,卻也給了當時的人類巨大的精神鼓舞。

太空探索成為人類一個崇高的主題...

02.

宇宙探索精神迸發

各國紛紛前往太空

美蘇航空大事件連篇

阿波羅計劃後,人類至今50年再沒載人登陸過月球,兩個字:

“虧了!”

阿波羅登月前後總造價高達驚人的2000億美元,前前後後一共登陸6次,然而月球基本上就是一片孤寂的荒漠,並沒有再繼續登陸的緣由。

但是這一行動帶來的地震,卻讓許多國家加大太空探索的投入。人類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各國對於搶爭太空資源的迫切,驅使人類探索太空掀開盛世:

1970年6月1日

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聯盟9號

1971年4月19日

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共飛行了175天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禮炮1號

1971年12月7日

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1973年5月14日

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航天員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 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於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天空實驗室空間站

1975年7月15日

蘇、美髮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 8號飛船載著美國航天員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航天員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美蘇對接想象圖

1981年4月12日

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航天飛機。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哥倫比亞號

1986年1月28日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再次遇難。儘管如此,美國航天飛機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挑戰者號

1984年7月17日

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扎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航天員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扎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鐘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禮炮空間站與聯盟飛船對接

1986年2月20日

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

1995年6月27日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著5名美國航天員和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航天飛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亞特蘭蒂斯飛船

1996年9月26日

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航天員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露西德在空間站生活照

03.

嫦娥奔月

國光高耀

中國航天航空事業迸發

2003年10月15日

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飛船在軌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後返回地面。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航天員楊利偉自主出艙

2007年10月24日

中國第一次發射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在經過494天的飛行之後,嫦娥一號以撞擊月球的方式,結束了它的工作使命。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嫦娥一號

2008年9月27日

中國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宇航員翟志剛在另外兩名宇航員劉伯明、景海鵬的幫助下順利走出神舟七號飛船,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遨遊的模擬圖

2011年9月29日

中國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這是中國空間站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天空一號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號成功的與天宮一號交接成功,這是中國首次次完成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為建立空間站奠定了基礎。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對接

2019年7月19日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

遨遊太空近3年的天宮二號19日晚在預定時間內返回地球,少量殘骸墜落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用極其壯烈的方式為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畫上圓滿句號。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長征二號F T2運載火箭搭載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6時32分,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先後進駐天宮二號。

2016年10月23日7時31分,天宮二號成功釋放伴隨衛星。

2017年4月22日12時23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二號首次與貨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

...

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人類登月50年孩子應該知道這些

Google為人類登月50歲生日獻上的封面禮物

一部太空探索的史書因登月厚重的一步而載入眾人眼,隨後,人類彷彿黑暗裡的飛蛾看見燭火一般撲向宇宙,數之不盡的宇航員、中外科研人員、科學家、航天事業推動者為了早日摸索清楚宇宙的輪廓而獻身,日以繼夜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距離。視野與認知慢慢的從月球遷向冥王星,乃至邁出太陽系,然而對於浩瀚無垠的龐然宇宙而言,人類50年的辛勤探索僅是滄海一粟。

人類好奇心的探索如此可貴,而孩子的啟蒙之路非常重要,齒輪梨也一直致力於科技教育和創造力的提升,從浩瀚的宇宙開始,讓孩子擁有豐富又愉快的體驗,會成為孩子獨立探索和學習的驅動力,讓他們可以發自內心地,去探索求知的美好。


•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知乎 haibaraemily、新華社、豆丁網,由GEAR&PEAR齒輪梨翻譯/整理/編輯/發表,部分圖片和數據、資料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