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是什麼?

恩涵澤流


農村環境整治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是:

1.自由鬆散的生活習慣,所謂的慢生活;

2.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很難觸動和改變;

3.缺乏生機和有生力量,年輕人進城老年人留守;

4.環境條件本來的落後以及多年欠賬等。

這些都會隨著農村振興的戰略的不斷推進而逐步改變。






攝影師原海春


農村環境治理是農民群眾所期盼的一個民生工程,實事工程。由於農村地廣居住分散,要進行農村環境治理,需要經過若干年的艱辛努力,需要克服眾多的困難。農村環境治理當前遇到的最大難題,一是排汙水處理。現在農村多新房子林立,宅內設施都用抽水馬桶,蹲坑,但都沒經過排汙水處理,久而久之,這是個很大的環境汙染問題。二是垃圾處理。家家戶戶每天都產生垃圾,亂倒垃圾,是造成農村髒亂差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環境治理遇到的最大挑戰,一是資金問題。農村環境治理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只有靠政府通過融資才能辦成這一民生實事。我的老家,市政府通過引入具有濃厚資金實力的央企,與市城投公司合資組建汙水處理公司,打好農村排汙水處理攻堅戰。回家見到家家戶戶的糞化池與排汙管連接好了,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二是環保意識問題。農村的環境髒亂差與環保意識不強有著密切的關係。差的習慣一經形成一時是很難改變的。不過,現在經過美麗鄉村建設,這幾年來,農村的環保意識也逐步強起來了,我發現回老家時,家家戶戶門口都放著垃圾桶,每戶都將垃圾倒入垃圾桶還比較自覺。當然,與規範距離還很大。但有養成的外在條件的促進,我想環保意識也一定會扎進每一個人心裡,成為自然的習慣。隨著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環保意識還會有新的增強。農村的環境治理,如資金問題和環保意識解決了,一定會出大家滿意的成果。


杜銖寶


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農村環境治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重點是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的排放,農村在經歷了廁所革命,煤改氣後,現在的環境已經有所好轉。但是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仍然是一個工作重點。前段時間,前段時間山東泰安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工作,為了避免罰款有同竟然想到城裡不會分類的垃圾到農村去扔,說明農村的垃圾處理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雖然農村在農忙的時候嚴令禁止焚燒桔梗、膠皮等物質,但是還是有很多村民頂風作案。我認為治理農村的環境應該從對農民的環保教育開始,現在農村的農民的素質相對較低,只要檢查一鬆懈,他們才不管這那的,對於農民來說只要是不產生經濟效益的東西,處理起來怎麼簡單怎麼來。針對農民這種薄弱的環保意識,村委應該想辦法做好監督,教育工作。環保工作非常有意義,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綠水青山。村委應該規定好什麼是不能做的,應該怎麼做。

要在村裡多放幾個垃圾桶,及時安排人清理,嚴禁亂扔生活垃圾。生活汙水,應該幫村民做好排水管道,防止出現滿村都是生活汙水的現象。要堅持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畜禽糞汙處理、病蟲害綠色防控,要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同時,嚴禁工業和城鎮汙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嚴禁出現“垃圾圍村”的現象。

村委應落實好主要責任、直接責任和具體責任,持之以恆、常抓不懈。維護農村生態環境需要各部門及村民的共同參與,為了建設生態農村不懈努力!


微生態大講堂


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不能照搬城市模式”,最大的挑戰是:傳統觀念。

一,最大的難題。

農村不同於城市,在比較落後的農村,需要種地,需要農家肥。運農家肥不可能用專用工具。有些農戶,為節省開支,做飯需要燒柴草。有些農戶需要養羊,養牛,養雞養鴨,喂兔子。這些,都是與環境治理格格不入。就說養羊,前面的環衛工人把大街剛清掃乾淨,後面,羊群來了,羊糞蛋子滿街是。

不叫羊群走路,是說不通的。所以說,農村環境治理,要循循漸進,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二,最大的挑戰。

尤其是年齡偏大的人,小農經濟思想嚴重,收入偏低。習慣於老式種地模式,習慣用柴草做飯,燒水。

習慣於在家養牛,養羊,養雞狗貓鴨等。再說,叫他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養殖業增收,多數年長者,也不會。所以說傳統觀念是最大的挑戰。


我愛幸福樹


你好,我是一位農民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我覺得有一下就好挑戰:第一條,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與城市不同,大家住的都是比較散落,所以很難統治。就生活垃圾這一項,各村沒有垃圾廠或者垃圾桶大家都是亂扔的,這就是汙染環境的一大源頭。

第二條,現在大部分地裡的秸稈大部分都會焚燒,原因是有兩點一是農民朋友們現在機械化了都不餵養牛了,秸稈沒有打發處了所以要燒啊。二是現在農村做飯都用燃氣灶了,所以這些東西都沒有作用了,焚燒可以來年好種田。

第三條,現在有的汙染環境的廠子都會建在農村,因為這裡管理鬆懈一點兒吧。

還有就是農村環境管理人員少,甚至有的地方就沒有打掃衛生的人,街道雨雪天泥濘溼滑沒人管,垃圾袋滿街飛這是管理疏鬆的原因。









小河北陽媽


農村環境治理所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很多,但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下:

●.最大的難題和挑戰之一,在於人們的思想認識,在於廣大農民朋友的思想觀念的提高,以及是否真的意識到了環境治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農村有些習慣做法和作業方式沿襲了多少年,徹底扭轉與改變就需要農民朋友的自覺性,而這種自覺性往往是在法制之外的高度自覺。比如:焚燒麥秸稈,大面積燒山返青,無節制地破壞森資源和植被,牲畜進行傳統的散養散放……


●.最大的難題和挑戰之二,環境本身存在的複雜性,農村地域廣闊,村與村和鎮與鎮的地線長,界線也不是很明瞭,環境治理存在的漏洞自然也就大。再則,農戶居住零散不集中,地理環境錯綜複雜等,這些勢必影響和阻礙農村環境治理的深入進行,勢必加大農村環境治理的力度與難度。

●.最大的難題和挑戰之三,環境治理的態度與方法,環境治理是功在當代而利在千秋的大事,環境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許多縣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此認識本身就存在不足,把環境治理工作當任務做,甚至把環境治理與個人政績聯繫在一起,前者的工作往往是敷衍塞責,後者的工作通常背離科學和背離自然法則,胡幹加蠻幹。

所以,環境治理不是喊口號,環境治理必須提高幹部和農民朋友的認識,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肅的態度,必須上下協力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面臨挑戰和攻克難題。

以上就是我對“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三晃子才疏學淺,誠望各位師長們多多指教與幫助,向大家學習,向大家致敬!


三晃子


大家好,我是愛樂,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近年來,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威脅到農村居民生存健康,制約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農村環境治理關係到美麗中國建設成敗的全局性問題,當前農村環境治理遠不能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治理也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

根據環保部2010年的第一次全球汙染源普查,農村的汙染排放中COD佔43%,總氮佔57%,總磷佔67%,農村已經成為中國環境汙染的重災區。農村的環境同時與城市的環境改善密不可分,並直接關乎城市市民的食品安全。因此農村的環境保護也還需加強。

農村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不能適應農村新的生產方式的所需要的汙染治理需求。傳統的農村環境汙染靠自然生態系統自動修復的模式已經嚴重透支農村的環境資源。傳統的農業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較少,農村的生活垃圾也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質垃圾,人畜糞便和桔杆也轉化為有機肥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性的綠色革命開始,農藥和化肥也開始在中國農村大規模使用,但是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和監督,農藥和化肥的濫用不僅使我國的食品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也造成農村土壤和地下水的汙染,嚴重影響到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所有人的身體健康。

受到城市化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村的生活垃圾也由原來的可分解、可堆腐物變成了塑料、玻璃、金屬、陶土等難降解物品。但是農村的垃圾回收和處理機制尚未健全,農村垃圾處理成了大問題。農村的池塘由於缺乏循環系統,自淨功能差,成為了天然的垃圾坑,成為新的汙染源。

農村傳統的散養家禽家畜的方式逐漸被小型家禽家畜養殖場取代,但是這些養殖場的排汙卻尚需規範。越來越多的工業農業,為降低場地成本或逃避環境監督,也開始向農村擴散。這些新的汙染源也成為農村環境的新殺手。

這就是我總結出的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大家還想到什麼,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





農人愛樂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畢竟農村人的觀念比較陳舊,極個別的老人跟年輕人不一樣。他們會覺得自己這樣生活都活了大半輩子了,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涉及到自己家的利益。比如他家的廢棄豬圈,他覺得動了他家的東西不同意。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這些事情必須村委組織召開群眾會議。講好國家的政策,然後講好做了改造以後對村民,對自己的子孫後代的改變都一一講清楚。還是有很多人理解的。最後集體投票表態,但還是會有一小個別人不同意,這就要村幹部底下自己慢慢去溝通。到開工日的時候,全村人每家來一個人,到現場監工,以防有些頑固分子搗亂,一般每戶來人了,他們也不會出來亂搞了。不過也要有執法人員在家比較好,全程也要記錄錄像。還有如果是國家工程的話,必須政府錢要到位。像我們村就是這樣,說是政府給一半的錢,村民集一部分。但開工不到一小部分,錢沒到位就停那裡了。後面搞得民怨,該拆的拆了後面沒下文了。總之農村環境治理是一件好事,改變了農村的大好生活環境。以前農村都是雞鴨滿天飛,牛糞到處是,垃圾也是到處有。自從建了垃圾場,人們也知道垃圾裝好拿去垃圾場扔了。改變了很多。每個村的條件不一樣,按照民風去做工作,慢慢去溝通。改變農村生活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韋兄


目前農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 :1、農村人口流失,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大部分土地棄荒,是因為種植糧食收益低,種植成本高造成的,種糧食收入不夠全家大小開支,如今各種物價暴漲……

2、知識匱乏,農村教育落後,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目前我國經濟總體進入工業化後期、城鎮化中後期階段,工業化綜合指數達到了66(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54.8%(2014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從發展形勢看,“十三五”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仍將處於推進階段,速度將有所放緩,鋼鐵、水泥等重化工業產品產能峰值將陸續到達,能源消費將延續低速低量增長,煤炭峰值將在2020 年左右來臨,對環境的壓力整體有所減輕。但是,多年增長的總量基數顯著增大,預期至2020年我國將新增6000萬左右的城鎮人口,帶來固定資產投資、城鎮生活型汙染排放以及城市生態空間安全格局壓力持續增長。我國完成全階段工業化過程節點預測在2030年左右,城鎮化基本穩定節點在2030年,未來5年還將是資源能源支撐工業化完成、經濟爬坡過坎、城鎮化進程推進的重要階段,帶來的汙染排放新增壓力仍將處於高位水平。而前期快速工業化進程下累積的多個經濟發展階段的環境問題數量巨大、成因複雜,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新老問題、新舊壓力疊加,應對難度及風險明顯加大。

挑戰二

方式轉變、經濟轉型與結構優化任務艱鉅

我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等正進入深化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單位GDP能耗、水耗、電耗以及主要汙染物排放正處於持續下降階段,工業化完成之後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正面效應將逐步顯現出來,環境保護的潛在利好因素正逐步顯現正向作用。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資源能源高消耗、汙染排放高強度、產出和效益低下的特徵明顯,這種狀態在5年時間實現轉變的難度較大。

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發展路徑瓶頸顯現,地方政府更容易強化組織功能,抑制社會的自主功能,對依靠投資等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需求增加。結構調整的國際經驗表明,第二產業和服務業會呈現交替發展,高耗能行業進入平臺期而不會迅速回落。現階段我國製造業綜合競爭力指數接近80,預測2020年將達到95左右,但僅達到美國、德國、日本工業化中期的水平,即上世紀80年代水平,由製造業大國整體轉型升級為製造業強國需要30多年時間。主要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附加值偏低,加上屬於工業化階段壓縮較短的國家,落後產能、過剩產能問題突出,預期“十三五”時期產業、能源等結構調整陣痛短期仍將持續,化解落後產能仍將是主要任務,環境保護與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仍將處於戰略相持階段。

挑戰三

區域發展不均衡與環境問題分異交織

不同發展階段對增長的動力支撐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對環境汙染排放的影響存在顯著不同,環境汙染在時間、空間上差異大。

我國區域發展階段參差不齊,如北京、上海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東部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但中西部地區基本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個別自治區仍處於工業化初期,東、中、西部完成工業化進程相差10年左右。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遠高於東部地區,基礎設施的邊際產出要低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以投資拉動經濟粗放式增長的動能較強,中西部地區結構重化特徵延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可能會加劇。2014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審批的重化工項目中,中西部地區項目投資佔全國的77.8%,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上升至81.9%。西部新疆、青海、甘肅等省區的規劃和項目建設集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電力行業;中部地區集中在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冶金、煤炭及電力、建材等基礎能源原材料行業。涉重產能從東中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重點區域向非重點區域轉移問題比較突出。

預計內蒙古、山西、安徽、山東、雲南、陝西、青海、貴州等省實現重點區域和非重點區域重金屬排放量控制目標的難度很大。再加上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敏感度高、監管能力弱,環境保護壓力明顯加大。

挑戰四

環境汙染逼近臨界,環境風險易發高發態勢明顯

我國經濟長期高位增長,支撐增長的動力之一是“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環境紅利,大量貿易順差和資源環境逆差同時並存,資源能源、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弦”一直繃得過緊,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問題長期累積疊加。

我國單位面積煤炭消費強度遠高於發達國家,是美國人均GDP基本類似的歷史同期(1979年)的5倍,京津冀、長三角當前煤炭消費強度是歐洲人均GDP基本類似的歷史同期4倍左右(德國1980年,英國1987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是環境容量的1.6倍、5.6倍,約1/3河道超載,已超過或逼近承載上限。區域大氣氧化性、水體富營養化、江河源頭生態平衡等很多環境問題已經處於臨界狀態,敏感性加大。2014年,61個湖(庫)富營養化比例達到24.6%。從單位水資源汙染物負荷看,海河、淮河和黃河流域的單位水資源化學需氧量負荷分別為39.67 MG/L、29.30 MG/L和15.76 MG/L,分別達到全國平均值的6.1、4.2和2.2倍。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原來被經濟繁榮掩蓋的環境問題、難題、風險正突出顯現。“小事故大災難、小汙染大危害”正成為環境保護新常態。

我國攤大餅式土地城鎮化、大拆大建帶來區域、城市土地開發強度加大,土地斑塊破碎程度和土地利用功能混亂程度高,格局性汙染特點突出。

挑戰五

環境質量改善的複雜性突出,難度加大

我國空氣質量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初見成效,劣V類水質斷面減少,大江大河水質總體改善。但複合型、新老環境問題交織,複合型汙染與二次汙染相互耦合,傳統煤煙型汙染與臭氧、PM2.5、VOCS等新老環境汙染問題突發,生產性汙染和生活消費性汙染疊加。

總體上看,我國汙染的複雜性、嚴重性在世界範圍前所未遇,單一治理模式難以實現徹底根治,幾個汙染因子控制無法滿足治理需求。實施水、氣汙染減排的同時,已經出現汙染問題轉移到土壤和地下水的現象。汽車、住房等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轉型升級,既有生產、流通等環節的環境汙染,也有消費等生活型汙染,環境問題複雜,結構性汙染突出。每年1100萬輛機動車新增量加大了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壓力,內河水體汙染量大面廣,治理成本高。農業汙染源排放影響日益加大,但農村畜禽養殖、化肥農藥施用、生活垃圾等帶來的環境汙染分散、防治難,形勢十分嚴峻。

從客觀角度看,與上世紀中期環境狀況長週期相比,我國環境質量仍然嚴重惡化,且部分地區、流域、城市環境質量超標嚴重,環境質量短期全面達標客觀上難以實現。數據顯示,2014年,執

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的161個城市中,達標城市僅13個,佔8.1%。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86 ΜG/M3,而美國紐約市僅為14ΜG/M3左右。十大流域河流劣Ⅴ類水質斷面仍有63個,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地不達標率仍有10.8%、13%。

以大氣汙染防治為例,國際經驗表明,從大規模治理到達到空氣質量標準需要大約三四十年的時間。上世紀50年代美國發生了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70年出臺了《清潔空氣法》。經過40多年綜合治理,美國PM2.5汙染雖然已經大幅降低,但是2011年監測分析仍有121個縣(佔全國4%左右縣)不能達到新標準。“十二五”以來,我國以治理灰霾為起點,開始大規模製定改善環境質量的行動策略,預期至少至2030年左右能夠顯著改善。

挑戰六

環境質量加速改善的訴求強烈

截至2013年,我國七大類產品、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正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解決。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中等收入人群數量擴張,日益增長的環境公共服務需求與滯後的供給之間矛盾正迅速上升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形式之一,環境公共服務水平、數量、質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等供需矛盾亟待解決。調查發現,社會公眾對灰霾問題改善可以接受的改善週期僅僅為5年左右。當前,社會公眾對環境風險的認知和防範意識越來越強,對環境風險容忍度越來越低,社會公眾的“可接受環境風險水平”處於轉變期。預期至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人群達到6億人左右,佔比達到40%~45%,對環境安全、環境質量改善訴求將更加強烈。

應該說明的是,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期盼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資源環境稟賦,從而加大了對環境狀況動態好轉的認可難度。如何做好生態環境可達、經濟技術可承受、人民群眾可接受“三可”之間的平衡將是“十三五”規劃的難題。

挑戰七

統籌協調環境保護的難度大

環境保護領域改革進入深水區,受到體制機制制約加劇。環境保護的執政理念不斷深化,日益成為國家意志,生態文明引領新的價值觀加速轉變,但經濟社會環境問題日益交織,法規、體制、機制、制度、政策“綠化”尚未形成,環保系統承受的要求與其支撐能力、調控手段存在一定差異,在夾縫中負重前行成為一種環保工作新常態。

環境管理交叉錯配現象嚴重,多頭管理問題突出,職能交叉,執法主體和監測力量分散,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關係到多個部門職能權利,調整難度大。國家層面的53項主要生態環保職能中,40%在環保部門,60%分散在其他9個部門。在環保部門承擔的21項主要職責中,與其他部門交叉的佔48%。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國家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在少數地方得不到堅決有效執行,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尚未得到有效根治。環境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不相適應。環境管理手段落後,保障條件不夠,治理能力不足,“小馬拉大車”現象還比較普遍。

挑戰八

國際國內環境問題統籌應對難

2008年至今,儘管國際社會為解決環境問題付出了很大努力,全球環境問題少數有所緩解,但總體仍在惡化。目前環境問題已超越了傳統範疇,與國家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不斷相互滲透,一體化和複雜化程度日益增強,逐步演化成為承載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複合體,環境利益成為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土地退化、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銳減、化學品汙染等傳統環境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顆粒物、重金屬等新的環境問題又接踵而至,治理難度加大。我國周邊區域總體局勢趨穩,我國成為眾多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經濟發展已惠及周邊百姓,但與周邊國家的環境摩擦隱患始終存在,持續加大多邊協同治理力度需求緊迫。“十三五”時期,國際國內環境問題交互疊加,我國既要應對國際氣候變化、環境履約,跨界大氣、水體汙染問題,又要應對國內外廣泛關注的城市大氣灰霾、重金屬汙染、水體汙染、水質安全等問題,協同治理、統籌解決的挑戰正在加大。

有效執行,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尚未得到有效根治。環境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不相適應。環境管理手段落後,保障條件不夠,治理能力不足,“小馬拉大車”現象還比較普遍。


佳七


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問題確實很大。我也是住在農村的,總結出了一下幾點:

1.因為農村人居住的比較散,不善於管理。

2.農村的地特別多,農民種的農作物也多,還比較雜,收的糧食也沒地方涼曬,只能在路上涼曬,可能會影響環境衛生。

3.現在很多農村的年青人都搬到城市裡居住了,農村留守的都是老人,老人的生活習慣也比較封建,垃圾也不懂得怎樣去分類。

4.農村很多老人也很節約,不捨得用電和天然氣,還是用土灶燒柴火做飯,土灶的煙也很汙染環境。

5.農村的汙水排放也不是很規劃,因為農村居住的比較疏散,汙水排放無法做到正規化治理。汙水只能排放到河道里,這樣也很影響環境衛生。

6.因為農村的空宅基地也比較多,很多宅基地都種的樹,一到秋季樹葉落的滿地都是,越積越多,造成了環境汙染。

7.因為農村的經濟有限,所以環境衛生管理也被限制了。

現在政府也在很努力的為農村改造環境汙染的問題,結合每個村莊的條件給每個村莊制定方案,通過政府和村委的努力現在農村的環境汙染也有了一些改善,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也希望農村的村民做到自我提升,自覺改善生活環境衛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