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人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人的心理支配他的行動。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首先要給孩子精神支撐。
現在網上特流行一個詞語——“神獸”。翻閱資料,上古四大神獸出現在《山海經》裡邊。上古四大神獸一詞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據傳神獸都有著神奇的力量,凡人是不能與其相提並論的。而現在流行的“神獸”,則是指孩子們。
或許大家會以為把孩子們比喻成神獸這只是一種暱稱而已,或許還有的人感覺這種稱呼接受不了,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因為疫情原因,假期變長。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這段時間,不斷會有家長詢問:疫情什麼時候才能過去,“神獸”們什麼時候才能離開家去上學?
剛聽到這個問題時,我第一感覺是家長們終於能體會到和孩子們相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終於明白老師為什麼不是一味的溫柔而是偶爾也會變得嚴肅,終於懂得與這些“神獸”們打交道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的。
那麼,我們不妨想一想,現在每個家庭裡的孩子都不是很多,獨生子女的、家有兩寶的、最多三寶的,如果你面對一兩隻“神獸”你都覺得忙不過來,焦頭爛額,那麼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面對一群“神獸”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如何面對“神獸”吧。
•分析性格,圈散並重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圈養和散養。圈養,能教孩子懂規矩,在家長、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孩子能更順利地適應社會規則;散養,會讓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斷探索中,行為處事都變得更加獨立。
那麼教育孩子,到底是“圈養”好,還是“散養”好呢?其實我個人認為對於孩子的教養沒絕對的圈養也沒有絕對的散養,應該說是圈養和散養相結合的方式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式。
準確地說,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圈養和散養所佔的比例就不同。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們應該是在父母的呵護照顧下長大,相對來講安全性還是比較差的,所以在孩子還沒有徹底懂事之前應該要“圈養”,等到了學齡後就可以隨著他的興趣讓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成長。我們無論作為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好,應該多和孩子去交流,分析一下孩子的性格,然後做到對症下藥,因材施教,不單純採用一種方法,而是做到因人而異。
•單純獎勵,本末倒置
1.物質獎勵只起到表面作用。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場面,孩子無法安靜的坐下來,無論是聽老師上課也好,孩子自己玩耍也好,都不能做到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當我們發現孩子存在這些問題時,我們往往會採取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去哄孩子。
有的父母很聰明,想盡各種辦法包括物質獎勵,甚至有些家長會給出超乎我們想象的物質獎勵。起初,這些物質獎勵對於孩子來說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久而久之孩子的慾望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我們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到那個時候,矛盾逐漸升級。第二種訓斥打罵孩子,此法更是不可取,只會讓孩子離我們漸行漸遠。
我們有時會從網絡中會看到一些報復社會、報復父母的現象出現,那麼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本來血濃於水的親情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是什麼導致了慘劇的發生?為什麼父母省吃儉用去努力供養的孩子,最終成為了白眼狼,與其到了矛盾不可調解的程度,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提前做個有心人呢?
2.精神支撐終將成為精神支柱
細心的人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人的心理支配他的行動。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那麼首先要給孩子精神支撐。
記得看過一則報道:有一個劫匪劫持了一輛出租車,當他上車後發現司機竟然是個女司機。他把刀放在女司機的脖子上,本來以為女司機會因害怕而大喊大叫,卻發現女司機是如此的鎮靜。他很驚訝的問女司機:“刀都架到脖子上了,為什麼不害怕?”女司機淡定地說:“沒什麼可怕的,我相信你之前肯定也是一個好人。這樣吧,錢你拿去,車你也可以開走,但是有一盒飯你要給我留下來。”
劫匪很驚訝地點了點頭,不解的問道:“你都這樣了,為什麼還在乎一盒飯呢?”那位女司機淡定地說:“城南那間老房子裡,住著一位奶奶,她還沒吃飯呢。”“城南、老房子,那不就是說的我的家嗎?早聽奶奶說有好心人原來是面前這位大姐啊!我怎麼這麼混蛋呢!”想到這裡,他把架在女司機脖子上的刀挪開了。
這時他無意中發現後排座上有報紙,上面報道了一位女士,在幾年前的一次車禍中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失去了,打那之後她就開始跑出租,遇到有困難的人她不僅不收錢,而且還幫助別人,用她的話說就是:“誰還沒有個難處,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劫匪慚愧的低下了頭,兩行熱淚瞬間滑過......
我們向這位女司機致敬,一位善良的女司機尚且能改變一個劫匪,那我們怎麼就不能改變孩子呢?與其稱其為“神獸”,那為什麼不改變自己呢?
•神獸安靜,從我開始
記得心理諮詢師付老師曾經講過,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原件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複印件。我們在定格孩子為神獸的同時,我們有沒有思考一下我們又是什麼呢?難不成我們是馴獸師?
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影。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並不是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要求別人做這做那的時候,有沒有反思一下自身呢?我們總是拿著眼睛看孩子,去找孩子的缺點與不足,拼了命的把他們打造成美玉。那有沒有用大腦去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呢?孩子是我們的影子,影子本身是不會動的,它只是隨著我們人動而動,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只是我們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冰山一角都接受不了,那又怎麼改變他們呢?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改變我們自身。只有我們自身改變了,孩子自然而然也就改變了。
閱讀更多 聊育兒的Alyssa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