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書打卡第十二天(3月16日)


《論語別裁》讀書打卡第十二天(3月16日)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並通過每日讀書打卡,與其他書友共讀好書。


手倦拋書午夢長


吾愛吾師


孔門弟子畫像


孔子要出國


今日內容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推己及人難又難


人到無求品自高


精彩摘錄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歷史的記載,孔子三千弟子,優等的(賢人)有七十二人,但是見諸《論語》及《史記》所留下來的資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而且,這一二十個人,還是靠孔子宣揚出來的,都是孔子介紹學生,著書立說的也是孔子。我們怎麼知道顏回?顏回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沒有作過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一個字留下來,我們怎麼知道他的學問到了什麼程度?都是他的老師說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武才方面,子路可以當元帥,但他沒有像後來的孫子,還寫了一部兵法。子貢也是如此,這些學生們多半是孔子宣揚出來的。由此可見人才之難,古今歷史上一個大問題,總有才難之感!真正的人才實在難得。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裡各種人才都有。軍事的子路、外交的公西華、行政的冉求,至於子貢這一類,器也!有如廟堂上的瑚璉,精緻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諾千金,面孔難看的,各種各樣,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所以他真是叫做有教無類。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後來的孟子認為天下有三件樂事,第一是父母具存,兄弟沒有什麼事故,盡到了孝道和友愛;第二是胸襟光明磊落,沒有對不起人,沒有對不起天地鬼神的事;第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點孔子就得到了。不過有時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實在是一大苦事也。孔子對於顏回,他認為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是快樂的。由孔子對子貢說的這段話,可見孔子的教育和他的為人,是如此地謙虛,能夠把握機會啟發人,一點都不呆板。


……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有一天在感嘆,他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要注意這個剛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剛的人是方正,並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前面我曾經提到有一個人講過,他說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孔子這裡的剛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慾望的無欲則剛。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只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慾才真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是子貢很得意地講自己學問修養的心得。他說,我不喜歡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樣的情形加到別人身上。譬如有人罵我,我會覺得不高興,因此我也不罵任何人。換句話說,別人給我的痛苦、煩惱,我不喜歡,因此我也不願加給任何一個人痛苦、煩惱。你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修養,多了不起!他向孔子報告了自己這個做學問的可貴心得。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聽了便說:子貢呀!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雖然沒有寫出來,但隱約中包涵有孔子自謙的意味,等於說,就算我為師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為什麼呢?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是活著,一定煩惱了別人,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們大家在這裡研究《論語》,蠻輕鬆的,等會兒回家一看:太太!你怎麼搞的?飯沒做好!我們在這裡享受,那個煩惱是加在太太身上的。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然後自己得到一點所謂享受,所謂幸福。所以子貢說了這些話以後,孔子說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於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儘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慾,是做不到的。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子貢的學問與成就,終於說出孔子的偉大來。

他說,我們跟了夫子這麼多年,所曉得的,只是他的文章。說到文章一詞,我們要注意,在這裡並不是寫稿子的那種文章;古人的所謂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個章法,蘊含藝術的氣氛,就叫文章。後來變成狹義的文章,寫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子貢在此說,老師的學問文章,我們都常聽到;可是老師有關於人性的本源,與形而上生命的來源的本體論,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樣開始的?究竟誰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這個天道哲學的問題,因我們的程度還不夠,老師也就沒有跟我們提。所以我們後世只有研究《易經》,才看出孔子談形而上道的哲學和科學問題,四書中關於形而上道的闡述非常少。


老古書屋是“書香中國 經典世界”的重要項目,老古文化聯合光華教育基金、中國文化書院、復旦大學等機構,致力於將其打造為傳承經典文化的終身大學。老古書屋採用會員制,會員可免費收看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所有內容。快來一起追南師的新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