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裡我們常說的有些現代仿品是注漿胎,那麼什麼是注漿胎,如何分辨?

醉過知酒濃149024497


瓷器鑑定裡我們常說的有些現代仿品是流漿胎?那什麼是注漿胎,如何分別?

我自己認為現代的注漿胎,由於現代的機器介入。注漿瓷石被加工的很細有利於注入模具成型,瓷器製出後看上去每個線條圓潤沒有稜有角同樣大小器物相對要重一些!古代也有漿胎釉瓷器,大多實用器,漿胎瓷器的胎所用瓷土沒有現代注漿胎細膩,白度差發點土黃色,用手摸感覺粗糙,眼觀也比現代注漿胎要顆粒粗。裡外掛釉,很適宜於批量生產,降低成本,瓷器上的釉大多也是低溫釉!不同朝代表現紋飾不同。








東山草堂珍玩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


瓷器鑑定裡我們常說的有些現代仿品是注漿胎,那麼什麼是注漿胎,如何分辨?


注漿胎是指瓷器不是用手拉坯製作而成,而是用泥漿灌注到範具之中一次性成型的制瓷工藝手法,其實要分辨“注漿胎”瓷器並不難:


其一,由於範具的限制,所有“注漿胎”瓷器皆為大口徑的圓器如盤、碗、罐、尊等適合範具脫胎而出之器型,而立件且口徑很小,範具不易拿出者則基本沒有現代“注漿胎”瓷器。


其二,底足處都是具有一定坡度而且適宜於脫胎的那種一面坡式的處理方式,與手工拉坯切削而成的直立式陡坡狀底足有著很大的不同。


其三,由於是流體“注漿胎”,所以胎質的緻密度不夠,相對於拉坯成型的胎質要粗鬆得多,手感多輕浮粗率,與腐泥拉坯的細膩油潤有著天壤雲泥之差別。


其四,“注漿胎”皆為大路貨,所有工藝特徵都以偷工減料為目的,稍有瓷器常識者就都不難辨識,能冒充古董者甚少,而且其氣泡特徵極度明顯,與古董一點相像之處都沒有。


上幾件古董瓷器圖片,一掃陰霾。

元青花鼎盛期神級臻品魚藻紋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5ac5a3fb93076efad256e5feb46ed773\

以瓷惠友


這個問題比較專業。注漿成形是當今陶瓷製造廣泛使用的一種成形方法。主要是:成形的陶瓷坯胎,造型比較規整,能較純正地保持陶瓷器物造型的原樣;胎壁輕薄而均勻,持拿移動輕便省力;成形操作技術較易掌握,有利批量生產複製;陶瓷成形週期較短,原材料消耗較少,成本較底。

這裡,可將陶瓷器製作注漿成形的全過程簡括為以下一些環節,即:

原型塑造——分模設計——模具翻制——注漿作業——脫胎坯體——部件粘接——修坯整形。

而手工製作的陶瓷成形:卷、圍、拉、挖、捏、堆、貼等過程。

以上回答不知可否滿意?望專業人士指教。


一介須翁


注漿胎瓷器普遍認為是民國時期出現的。雖然也有人認為早在唐代就有了這種工藝,但是缺乏有力證據。

我有一件三彩執壺,其造型、釉質老化度等都符合時代特徵,就是胎的製作工藝類似現代的注漿工藝,因此我不能斷定它是老的。以後有機會我發出來讓大家幫看看。

說民國時期的,依據比較充分。因為年代比較近,實物較多,據說還有文字的記載。我們暫時應該相信這個說法。

注漿胎瓷器的特點,主要是:

一、手頭較輕。因為它是泥漿灌注成型的。

二、胎體表面無旋胚痕。它是靠石膏模的吸水性定型的,表面會有麻喇喇的微小顆粒感。局部還會有鼓包的感覺,整體也有這種感覺,打比方說,就像糖人師父吹出來的小物件那樣。

三、一般會看到脫模時留下的模線。它的模線和其它模具制胚的痕跡不同。

四、仔細觀察還會看到注漿時留下的痕跡,就是一個圓扭似的小鬮兒。如果是壺一類的注漿胎瓷器,在內部壺把處常有凹入的情況。

以上四點說得不對的地方,請指正。總的來說,注漿胎瓷器目前不能作為收藏品收藏。原因當讓在於數量太多,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注漿瓷器就是為提高產量而出現的,源自外來技術也好,唐代就有也罷,它不能體現傳統手工藝人的制胚技術,也缺少了陶瓷成為藝術品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內心也希望研究者們能夠把注漿胎瓷器的出現,證實到唐宋時期。這是私心。我前面說了,我有個存疑的三彩執壺不是?


安小鍋


先用實物翻出模具,再在模具空心注入胎漿,凝固後拆模。半成品器物就出來了,再剩下就是上釉燒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