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繡花功夫”辦好每件“小事”

向每一位來威人才介紹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為招引人才跑辦項目落地手續;讓百姓拿到“大紅本”;翻遍全國有關城市建設的條例法規,寫出更精緻的城市規劃……去年,我市相關部門的黨員幹部用“繡花功夫”把本職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細、做實、做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釋放出更強大動能。

市人才開發中心:

人才“朋友圈”越來越大

愛上一座素未謀面的城市,要用多久?對中國留日同學總會會長汪先恩而言,時間只需短短一天。“來到威海,立馬有工作人員向我介紹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能時刻感受到各部門為推動創新創業作出的努力。”汪先恩說。

從這次美好的見面開始,汪先恩就和威海結下不解之緣,不僅連續四年帶隊參加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大會,更通過在威設立的中國留日同學總會創新創業基地,成功引來索爾生物、隆澤生物等科技型企業,搭建起威海與日本人才創新創業的合作橋樑。

或跨重洋、或越重山,這樣的“橋樑”在我市正越來越多。僅去年一年,就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雷清泉、威海氫氚動力設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威科多等數十位高層次人才與威海攜手,開展人才項目和技術成果對接。

為讓威海這棵“梧桐樹”枝繁葉茂,我市先後出臺《關於做好威海市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還通過市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整合32個部門單位的人才服務職能和資源,再造服務流程,實現高層次人才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配備人才服務專員393名並推廣威海英才卡,高層次人才在威憑卡可享受交通、旅遊等30項綠色通道服務。

背靠著這棵“大樹”,市人才開發中心工作人員也愈發底氣十足,全球佈局海內外引才工作站,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設立11家海內外引才機構;赴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等人才密集國家和地區舉辦“智匯威海”創新合作交流會……

用“绣花功夫”办好每件“小事”

隨著人才生態不斷向好,我市高精尖人才“朋友圈”越做越大。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人才威海”微信公眾號等,市人才開發中心發放《致在威專家及服務專員的一封信》,併為部分購買口罩困難的專家個人及家庭成員提供口罩3100個,真正把暖心服務送到人才的心坎上。

環翠區人才服務中心負責人劉藝:

引人才、落項目 搶抓“第一資源”

最近,環翠區人才服務中心負責人劉藝辦了一件大事——幫助“創業齊魯·共贏未來”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優勝人選、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周文龍團隊拿到了營業執照。

為啥會選擇落戶環翠?這事還要從去年6月份說起。

通過校地合作牽線搭橋,劉藝認識了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周文龍,瞭解到他手中的“碳纖維複合摩擦材料製備技術”想要找一個原材料供給充足的地方落地轉化。“威海漁具產業發達,碳纖維下腳料資源充足,這個項目落在威海是您的不二之選。”亮出這個“底牌”,周文龍來到威海與劉藝面談,但時間只有半天。

為讓周文龍堅定來威落戶的決心,劉藝鉚足了勁,從政策解讀到市場分析,從場地選址到後續服務,劉藝的“專業”為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奠定了基礎。為了解決周文龍創業初期資金短缺的問題,劉藝積極協助周文龍報名參加“創業齊魯·共贏未來”創業大賽,全程做好項目申報工作,逐字逐句修改項目書、完善答辯PPT,最終幫助其成功勝出,項目落地後可爭取到230萬元的扶持資金,一連串的專業動作和熱心服務徹底感動了周文龍。

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日常的積累。過去一年,劉藝牽頭擬定了“英才匯翠”人才新政20條,配套出臺9項實施細則;積極組織承辦2019威海“英創會”主會場活動、首屆中韓(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會分會場活動;“一對一”輔導人才申報項目,成功率高達50%以上;打造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開發“人才e站”線上平臺,實現人才服務就近辦、掌上辦……

劉藝用實際行動串起了一條“政策引才、平臺聚才、服務留才”的招才引智工作鏈條,吸引更多人才集聚而來。

市解決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

7.7萬戶群眾拿到了房本

三月春光正好,在高新區古寨東路367號居民曹軒銘家裡,陽光透過落地窗照進來,屋子裡暖得很。“20年了,房子可算有了證,心終於踏實了。”曹軒銘說。

曹軒銘自1999年購入該房後,就有了一件堵心事——因為開發商的幾次變更,不動產登記證始終辦不下來。這一等就是20年。“本來已經不抱希望了,卻在去年拿到了不動產登記證,幸福來得太突然。”曹軒銘高興地說。

用“绣花功夫”办好每件“小事”

和曹軒銘一樣被幸福“砸”到的,有7.7萬戶群眾。去年,全市累計解決10.4萬套房屋辦證問題,超額完成2019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出的5萬戶承諾目標。

難不難,一聽便知。市解決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臧華說,涉及2639棟7.7萬戶,時間最長的近30年,戶數最多的小區有4400多戶。

不僅數量龐大,“病因”還很複雜。開發建設單位資金短缺,未繳齊相關手續費、稅費;開發商註銷、自然消失、“跑路”下落不明;手續審批不齊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去年,市、區兩級成立解決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問題領導小組,從相關部門抽調骨幹人員組成工作專班。“兵馬”迅速到位,還有政策託底,《關於解決城市建設領域歷史遺留問題加快不動產權證辦理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相繼出臺。

由此,一場遍及全市的“辦證之戰”拉開序幕。受理、發函、現場勘查、處理投訴、召開聯席會議……為了百姓眼中“天大”的事,市解決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首創“邊辦證、邊追繳、邊查處”的“三邊”工作法,將本應串聯解決的程序,改為並聯處理;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市稅務局的工作人員把“迷你版”不動產大廳“搬”到百姓家門口,上門辦業務。

拿到“紅本本”的居民,有的送去了錦旗,有的直抹眼淚,臧華真切感覺到,一年來的奔波值了:“我們拿下的不只是不動產登記證,還有人心。”

市住建局精緻城市建設科科長梁曉東:

為精緻城市建設翻遍城市建設的條例法規

隨著鯨園文體公園停車場等一批城建重點工程的復工,寂靜的街道重新熱鬧起來,不遠處的機器發出轟鳴聲……精緻城市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而看著這一切的梁曉東,不由再次想到去年自己編寫《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初稿時的情景。

去年7月,市住建局精緻城市建設科科長梁曉東的工作隨著天氣持續“升溫”。“《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是咱們市第一次出臺跟精緻城市有關的地方法規。”梁曉東說,這個領域內還沒有一部可參考的完整成型的地方法規,而且留出的時間也就半個月。

用“绣花功夫”办好每件“小事”

工作還沒開始,時間“餘額”就已不足,梁曉東只能列出一份精確到小時的工作表。

初稿是條例的“骨架”,底子打好了才能保證後續步驟順利。為拿出成型的初稿,梁曉東那段日子,幾乎翻遍了全國及各省市有關城市建設的條例法規,一個涵蓋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等六大項14000字的初稿出爐了。這也奠定了《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的基本框架。

之後,梁曉東一邊忙著和各部門商討修改,一邊還穿插著趕赴濟南、北京等地,爭取上級對我市精緻城市建設工作的支持。去年12月,《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一審,我市也順利拿下全國第一個“美麗城市”建設試點。

精緻城市建設不僅要有政策法規的支持,還要有城建工程的支撐。“疫情期間,我們的工作重點還包括推動重點城建工程儘快開工。”梁曉東說,為了這個,他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截至目前,我市城建重點工程已開工153個,開工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彩明 李文思 初佳倫 曲黎悅/文 紀哲/圖)

籤審:張軍濤

複審:譚立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