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一部熱播的電視劇《安家》,帶火了上海的老洋房,與其說它是一部都市劇,更應該把它定位為一部上海城市縮影,被推上熱搜的深坑酒店、堪比小故宮的圖書館、3.8億的史詩級老洋房……頻頻出鏡的上海老洋房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流光記憶。

上海老洋房是滬上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見證了一個當年的傳奇故事,也見證了近代上海的歷史變遷。據統計,上海現存的老洋房有4000-5000幢,佔總量90%以上的國有花園住宅2004年起就只租不售。私有產權的老洋房有200-250幢,能出售的更是少之又少,下面我們就通過上海幾座有代表性的老洋房來領略一下上海傳奇老洋房的風采。

一、白公館

上海有一幢"白公館",它坐落在上海西區頗具詩意的的汾陽路上。汾陽路樹高枝繁,環境幽雅,路邊的小洋樓也大都歷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猶太人俱樂部、丁貴堂舊居、潘澄波舊居等。當你不經意地踩晌這兒的落葉時,耳邊還會響起一股流水般的鋼琴或小提琴聲,而在濃郁的悟桐樹後的一座座幽靜的花園裡,一幢幢風格迥異、各呈奇姿的小洋樓正若隱若現……白公館就是其中之一現在,這幢花園豪宅成了寶萊納的"仙炙軒"極品燒肉餐廳。餐廳保留了樓內原有的建築特色及裝潢,又重新作了規劃整建。"仙炙軒"奉行"品質至上"的服務特色,每天迎來大批海內外的美食家。昔日的將軍故居,今日依舊名流彙集。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二、丁香花園

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園,而點綴在這個城市中的風格各異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位於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丁香花園的主人李經邁,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幼子,其出身為庶出,是姨太太莫氏所生,此姨太太原為李家丫環出身,後被李鴻章收房,故在李家地位不高,李經邁也在李家受歧視。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三、王公館

王伯群住宅,是何應欽內弟,民國政要、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時兼大夏大學董事長、校長),於1931年在愚園路1136弄31號,為取續絃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建造的,歷時四年,於1934年落成。該建築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築,佔地10.78畝,主建築面積2158.8平方米,耗資30萬銀元。

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建築一度成為國民政府軍統組織的招待所,1946年保志寧回滬,將此屋出租給英國駐滬領事館文化宣傳處使用,自己僅住三樓。1948年下半年解放前夕,保志寧出走美國,成為美籍華人,住在紐約。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1949年初,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政委員會接收,中共長寧區委和區文化局曾設於此,1960年長寧區委決定由區少年之家使用,並建立了長寧區少年宮,成為培養下一代的搖籃,並闢為上海市對外開放的旅遊單位。

四、蔣宋住宅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臨時的,到了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個家。

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學校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臥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著。主樓中間單元底層,現由學校出租給高華紡織品有限公司作辦公室。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五、馬勒別墅

在淮海中路與東湖路轉角,即今東湖路7號內有一幢被大塊草坪相圍的二層洋房,這幢花園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老闆約瑟夫(R.M joseph)興建於1925年。約瑟夫是英籍猶太人,當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即被日軍拘捕送進了集中營,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軍官佔用。當抗戰勝利後,約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國政府接收後租借給美國在上海的駐軍,由於東湖路舊名杜美路,這裡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園"。今為東湖賓館使用,對外開放。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六、沙遜別墅

"羅別根花園"位於虹橋路,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該棟老洋房目前為一家外資企業使用。"羅別根花園"的建造者沙遜是英籍猶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國冒險家,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上海地產大王,當初名下產業曾遍及上海灘,包括南京路外灘的13層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蘇州河北岸的河濱大樓、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廈(新城飯店)和漢彌登大廈(福州大樓)、茂名路上的13層華愚公寓(錦江飯店南部)和18層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陝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爾登花園等等。"羅別根花園"曾經是沙遜的私人別墅,屬典型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風格,建築面積在900平方米左右。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七、張學良公館

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是個風雲人物,但卻扮演了悲劇的角色。1933年以後他曾三次來上海,有三處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電全國下野並準備出洋考察,隨後從北平來滬,宋子文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號。就是在這裡,他戒去了毒癮。一個月後,他去了歐洲。

第二次是1934年回國,到滬後先暫住在莫利愛路(今香山路)2號洋房裡,他的侍衛副官長譚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蘭路)一號的花園洋房,租了下來。趙一荻(趙四小姐)也從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張學良出任武昌行營主任,離開上海,而趙四小姐卻常來此小住,因此這一處被人稱為"張學良公館"。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八、興國賓館

美商的中國營業公司是舊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除了投資興建普通住宅外,還投資興建了許多高級里弄住宅和花園別墅,今興國路上的興國賓館內有別墅多幢,就是由該公司興建的。

待疫情結束,讓我們一起去滬上覓蹤老洋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