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遠揚清真寺

嘉興大年堂片區要拆遷了。禾城最後的老街區就此將消失。

早年,大年堂,我少有涉足,那裡的清真寺從末到過。2004年,正是報社約我撰寫清真寺稿,才一連三四天去那裡,走訪回族同胞,瞭解清真寺歷史……

清真寺的撰文過程,成了我記憶中一段深刻的往事。特將我十六年前的舊文《聲名遠揚清真寺》編製成美篇,以此作為對這片老街區的一點紀念和嘉興清真寺發揚光大的期待。

——題記

聲名遠揚清真寺

(嘉興市文保單位 清真寺

2020年3月18日攝)

淡淡的夜幕尚未從禾城上空褪去。嘉興老城區東門獅子匯畔大年堂13號的殿堂內已燈火通明。虔誠的穆斯林在清晨四時剛過,就開始了一天五次的禮拜“晨禮”活動。

黎明,當晨曦映在環城馬路邊那堵白牆烏瓦的照壁時,古樸的庭院方顯出和周邊宅居的風格大相徑庭。它就是與我們這座城市風雨同舟四個世紀的嘉興清真寺。

聲名遠揚清真寺

寬闊整潔的環城路和綠影清流的環城河,映襯著清真寺的素雅和寧靜。走進“五門一照”、坐西朝東的清真寺,幾分神秘,幾分莊嚴。照壁上方“天方咫尺”四個綠色金篆大字,寓意著伊斯蘭聖地麥加就在每個穆斯林身邊。少數民族宗教之地的神聖氣氛驟然凸現。一道道石庫券門上,書法大家的額題妙筆生花。王個簃的“清真寺”、王蘧常的“真哉唯清”,還有費新我的“認主獨一”、程十發的“清真為本”等名家墨寶匾額,飄逸灑脫,賞心悅目。踏上石板甬道,舉目四周,靜心屏息,禾城一部回族宗教文化史卷,在你眼前徐徐展開。

聲名遠揚清真寺


聲名遠揚清真寺

清真寺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清·乾隆十一年(1764)、三十九年(1774)兩度重修。四百年來,清真寺為郡城內外穆斯林學經禮拜之地,風雨滄桑,延綿不衰。四個世紀後的今天,它雖遭“文革”破壞,連世代相傳的柵欄門、大門、閘門、中門、二階門的“五門”也只留下大門和二階門,但它的伊斯蘭特色和建築風格基本依舊。講堂、禮拜大殿、清泉亭、水房、清真女學等,處處窗明几淨,井井有條。代代禮拜的五楹大殿,四根楠木立柱,力擎穹頂,邃宇崇麗;拾級而上的一字廊簷,九對落地長窗,點堊丹漆,納光避雨;院內的石鼓門當、銀杏盆花,宛如江南林園的雅景小品,目不暇接。面街而築的清真女學,為穆斯林女子禮拜之所,白壁綠戶,拱門券窗,其屋簷平臺飾有尖頂圓包,左右對襯的“邦克”,別具一格。還有阿拉伯文的標飾、唐瓶壺……似青(海)寧(夏)街頭的異鄉風景,偶見生奇。嘉禾的能工巧匠,把明清建築的典雅風韻和西域寺宇的濃郁風情和諧結合,刻畫了一幅民族建築文化的傳世畫卷。

聲名遠揚清真寺


聲名遠揚清真寺

明代遺存在嘉興城區已鳳毛麟角,如果說環城河上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的秀城橋,為“興水利而濟涉”、“樂便民以成梁”,造福民眾的話,那麼,清真寺就是伊斯蘭同胞一個共同的家。它不但是城區穆斯林定時禮拜的聖堂,也是旅居嘉興市縣的異鄉清真教友相聚之地,還有境外,特別是東南亞、中東眾多穆斯林國家的宗教團體、訪問學者和旅客商人,抵禾必至或慕名造訪的地方。

聲名遠揚清真寺


聲名遠揚清真寺

古色古香的清泉亭,五披下水,斗拱重簷。亭內古井,雕石護圈,今天仍可汲取嘉禾甘泉。井側立有“一石兩朝碑”,彌足珍貴。它是清真寺悠久歷史的寫照。明代馬化龍(1549—1603,回族,萬曆進士,時任嘉興府同知)撰文《嘉興府建真教碑記》和清代金溶(1705—1777,回族,雍正進士,屢受重職)寫的《重修嘉興府禮拜堂碑記》,同勒一石正背兩面。如此一石兩朝碑,在嘉興絕無僅有。而碑傳和建築主體相應對照,同置原處的,在今天老城區內也不可多見。摸一摸碑刻外的玻璃護罩,讀一讀碑文傳記,四百多年前伊斯蘭同胞徙居嘉禾,他們的生活習俗、教義教規等風土人情和建寺修寺的風雨歷程一覽無餘。兼容幷蓄的嘉興從元代開始,回、維、東鄉等少數民族相繼定居禾城,他們和漢族兄弟團結友愛,攜手共譜了水鄉豐富多彩的歷史。

聲名遠揚清真寺

中山東路橋堍曾有一家花園飯店,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築,別開生面地抹亮了禾城一道異域風景。1999年,為環城綠化帶貫通,它被拆了,但這沒有擋住外地穆斯林來禾的腳步。2002年11月間,一個新加坡旅行團在清真寺禮拜後,阿訇介紹到拉麵館聚餐,以盡地主之誼。客人有點驚訝,如此美麗富庶的嘉興,怎麼會沒有一家上點檔次的清真飯店。寧夏伊斯蘭經學院畢業的張克祥教長,來禾主持清真寺已近四個年頭,和聲細語的他說起此類事,心裡總是充滿了遺憾和愧疚。

聲名遠揚清真寺

外人刮目相看的清真寺,嘉興人對它認識得並不多,即便業內管理人士讀過清真寺碑的人興許也寥寥無幾。而遠在北京的我國大學者、《中國通史》總主編白壽彝先生在1990年82歲高齡時,仍關注嘉興清真寺的歷史,當他獲取了該寺明清碑傳後,珍視有加,撰文入錄於其著作《中國回回民族史》(中華書局)。更有英國伊斯蘭教研究學者瑪利亞·雅紹克於1998年11月,不遠萬里到香港考察清真寺後,專程來到嘉興。她見到“文革”前嘉興清真寺的舊照片,如獲至寶,按圖索驥地察看現存古寺的舊貌新景。異國學者追根溯源的考察研究,讓嘉興穆斯林歎為觀止。在《伊斯蘭教簡明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書刊中,嘉興清真寺亦赫然在目。嘉興歷史文化常以“七塔八寺”為豪,但這“七塔八寺”無一入錄《宗教大辭典》。唯有聲名遠揚的清真寺,以其歷史地位和文化品位,默默無語地宣傳著嘉興,矢志不移地弘揚著博大精深的民族宗教文化。

聲名遠揚清真寺

(2018年,嘉興穆斯林在市清真寺前歡度開齋節)

陽光下,清真寺一片祥和。與開齋節、古爾邦節上千教友共聚古寺一樣,每週五的“聚禮”,在全世界穆斯林面向麥加禮拜的同一時刻,嘉興五縣二區和外地來禾的穆斯林雲集清真寺殿堂。當一身潔白長袍和頭裹白紗布的阿訇信步邁入禮拜堂時,整座寺院鴉雀無聲,那沉謐,那敬重,連空氣都為之凝固。此時此刻,每個回族同胞用自己的心和真主交流,《古蘭經》和聖訓,升騰著樂好善施的穆斯林珍愛生活、祈求世界和平的心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作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清真寺,困於長年失修,有些其貌不揚,然而,“屋不在靚,有韻則馨”。歷經四百載光陰,底蘊厚積的清真寺,每天都凝聚著穆斯林同胞對真主的虔誠和寄託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隨著嘉興城市品位的不斷提升,如火如荼的招商引資步步深入,清真寺的發揚光大,必有來日。

夜幕籠罩禾城時,清真寺“宵禮”前,“邦克”又響起了喇叭的宣禮聲。注重禮儀的穆斯林在互致祝福平安禮中,再次走進禮拜堂。借用他們見面時的這句琅琅上口的阿拉伯問候語,我們真誠地祈福清真寺,祈福穆斯林:

“賽倆目——”

聲名遠揚清真寺

(今日嘉興市清真寺 2020年3月18日攝)

本文照片除註明日期外,均攝於2011年7月25日。

——原文選自《守望鴛湖》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