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增廣賢文》

登上極高的山,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與“高”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卑”(不高)而已。走極遠的路,就能知道“自邇”,也就是與“遠”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邇”(不遠)而已。

如果攀登得很高就會覺得自己渺小,如果走得很遠就會覺得自己淺薄。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解讀1:一個人登到高處看到壯觀景色,就會覺得自己渺小;一個人走得很遠見識多了,才會認識到自己淺薄。

解讀2:要想登到高處,就要從低處開始;要想到達遠處,就要從近處開始。一個人要想幹成大事,先從小事做起。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極遠的路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邇”,也就是知道與“遠”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邇”(不遠)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極高的山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與“高”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卑”(不高)而已。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登高要從低處起步,跑遠要從眼前的第一步開始。凡事多思考,想好了再去做;一邊做著一邊再思考,不斷修正當初的想法。

“登高必自卑”語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王克煜認為,“意思是登高一定會從低的地方開始,遠行一定要從近的地方起步。其實這是儒家典型的踐行之道, 與道家所言“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幾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登高必自”昭示人們幹事創業既要有“登高”的目標,志存高遠,敢想敢幹,又要“自卑”處開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集中體現了努力攀登、堅韌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民質樸務實、埋頭苦幹的實幹精神。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既然要從低的地方開始,我們就自一天門而上,介紹一下孔子登臨處,位於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

坊的東側是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此語源於《中庸》,意思是說,千里之行或攀登萬仞高山都要始於足下。西側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書“第一山”大字碑;碑陰有明代人書道家秘文符篆“入雲有路”。相傳道人帶著它可驅鬼怪、治百病。西邊還有清代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撰書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他於嘉慶初年率領各縣官民從紅門宮至昇仙坊,共植柏樹23000株。在坊前臺階之上的兩側,放置著形似碌碡的圓柱體大石磙,還戴著一頂荷葉帽,傳為“泰山鎮”,是鎮山之寶。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孔子登臨處坊在一天門坊北,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額板上書“孔子登臨處”,落款“巡撫山東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萬安朱衡、欽差總理河道都察院右僉督御史南昌胡植、巡撫山東監察御史襄陽劉存義同立,嘉靖三十九年歲次庚申冬月吉旦羅洪先謹書”。坊寬6.8米,通高6米,側頂高5.25米。中門寬3.17米,高3.15米;

側門寬1.1米。方形柱上部有額枋、額板和門楣。

柱下施兩層條石,柱側有滾墩石,上立內向雕獅;滾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雲氣、寶相花、鳳凰、鹿、馬、麒麟、人面獸等紋飾。門楣額枋上置鬥,中門上四個大座鬥,大座鬥上淺浮雕一斗三升,鬥上置五脊石頂,石浮雕瓦壟、勾頭、滴水。勾頭上飾蓮花紋,滴水上飾寶相花紋,正脊上有螭吻劍把。中門的額枋下施雀替,兩側門額枋下為半臂拱形雀替,門楣上施二斗,鬥上施仰蓮瓣紋,鬥上淺雕一斗三升。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在纜車上俯瞰泰山自是別有情趣,但畢竟少了攀登的苦趣和樂趣,王克煜認為,泰山之美盡在登攀中,孔老先生“登高必自”的諄諄教誨,猶如一劑振奮人心的“強心針”,敦促著人們一鼓作氣向南天門邁進。抬前腳,拖後腳,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靠住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彷彿一架長長的天梯搭在天街。再向上攀,石級越來越窄,臺階越來越陡,開始體會東漢應劭在《泰山封禪儀記》裡為此描述:“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力道無邊天做界,山登絕頂我為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汗流浹背地爬上了南天門。登高一呼,百音和鳴;駐足四望,美不勝收。這時才能深切地領會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真正含義,同時也真切地體驗到了“登高必自”的況味和勝境,這不能不讓我思忖乃至反思:古代的將相王侯,近世的文人墨客,恐怕沒有一個是帶著遊玩的閒適來登高望遠的。他們強調的“必自”,闡釋的是努力攀登的一種過程,是情緒排遣的一種方式,是絕對化了的生命之音散發的最佳辦法。

要知道,古人登高的條件是比較惡劣的,不像現在有了平整的臺階,可以乘坐便捷的纜車,他們手中助力的不過是一根三尺的柺杖,因此歷經千辛萬苦,一步一個腳印地攀至山頂,需要的不僅僅是無畏的勇氣,更多的是堅毅的信心和向上的精神。無怪乎他們在那樣的一個極點之處,會把自己看得很小,把天地看得很大,從而能夠灑脫地放達一切,透徹地了悟一切,不再為眼前營蠅苟苟的小事趨心入懷,不再為身外熙來攘往的名利斤斤計較。

老人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從這種意義上說,“登高必自”所稱的並非表象上的爬山,其實質早就決定了登高是人類的一種本性:從黃口稚童到古稀龍鍾,這是生命意義的演變發展;從懵懂無知到學富五車,這是文化知識的提高升華;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思想境界的轉化進步……諸如此類,客觀上都應該屬於“登高”的過程———原來登高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只是各自的形式和目的不同,只是許多人沒有真正地用心體會罷了,所以,真該記住:“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