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如何穿衣?

梁雲興


壽衣俗稱老衣,通常是指老年人在生前備好的死後要穿的衣服。現代社會年輕人非正常死亡,有些會選擇時裝做壽衣。穿壽衣的環節在喪葬制度中被稱為小殮,一般是在老人彌留之際或剛去世後就要穿上。

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經常能看到老人去世後,穿著的新衣服,心中老是疑問,為何人去世後要穿新衣裳,而且還是古代的衣服。長大後才知道那就是老衣,以前村裡老人的小殮程序是不會讓小孩子看到的。

第一次親眼看到給亡者穿壽衣的事情,還得追溯到數年前。死者是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我們一起簽到同一家單位,是同學與同事的關係。因工作內容分配問題,被同科室的人在廁所打至昏迷。

打人者最後被鑑定為間歇性神經病被判了有期徒刑,而被打的同學送醫搶救,最終在一週後傷重不治。當時我們都在醫院陪護,包括他的家人。大約是晚上十點左右,搶救醫生走出監護室,宣佈死亡訊息。

頓時醫院樓道哭聲震天,他的死亡醫學證明是我去辦理的。等我拿著證明來到重症監護室門口時,看到一男一女的兩個中老年人在病床上為他擦洗身子。因為生前身上傷口很多,留有不少血跡,臉上也是。

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讓他乾乾淨淨上路,接著就是穿壽衣的環節。壽衣一共三套,有兩套是傳統樣式的,一套是西裝,西裝穿在最外頭。這些場景一年多時間裡,就像放電影一樣天天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現在看來,這是人死後都要進行的一個程序。有些地方給老人穿壽衣之前,還要親人先試穿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老者的壽衣基本都是棉衣類型,這是希望亡者在陰間不至於挨餓受凍。

一些農村地方通常在老人彌留之際就要把壽衣給穿好,還有些地方是等老者死後,必須要先擦洗身子,才能穿壽衣。但一般都是在半小時內就要完成這些事情,否則等人僵硬後,就不好再穿壽衣。

中國傳統講究壽終正寢、蓋棺定論。通常都是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不能光著身子走。老人在嚥氣前,通常會被轉移到正屋的靈床上,這時有些地方的人就要進行小殮環節。

給死者穿的第一層壽衣通常是貼身的白色襯衣和襯褲,之後再套上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層是一件黑色長袍。都是沒有釦子的衣服,穿完後還要用布帶綁緊。亡者頭上通常戴一頂黑色的帽子,有些是鴨舌帽。

男性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女性則是藍色布鞋。壽衣的穿著也是有講究的,數量通常都是單數。不到五十歲的死者,一般只能穿三件壽衣。年齡大的死者,穿的壽衣是越多越好,傳統中寓意福壽。

人在死亡後,屍體通常在兩小時內就會硬化,十二小時會完全僵硬。這也是及時給亡者穿著壽衣的原因,否則很難穿上。一般給死者穿壽衣都是兩個人,一個是主穿者,一個從旁協助,通常是兒女兒媳來穿戴。

在小殮期間,小孩及未婚未育者不可靠近。還有些地方會請村裡的老者來給亡者穿戴壽衣,村裡有專門從事這項職業的老人。現代城市中去世的老者,通常都交給殯葬商家進行一條龍服務,他們的服務更專業。

以前給死者穿的壽衣很是講究,外衣的裡子用的是紅布,寓意子孫會紅火。帽子頂上綴紅疙瘩,也是有此寓意。男性的壽衣面子多為杏黃色,女性則為青藍或古銅色。壽衣用帶子代替紐扣,寓意後繼有人。

現在的這些講究少了,都用不著自己操心鑑別,直接買現成的就行。有些地方的人為了省事,會將壽衣事先套在一起,最後一起給亡者穿上。因此,給死者穿壽衣並沒有多少繁雜的工作,主要是小殮的講究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