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530公里,速度3馬赫,鷹擊-18為何被稱為最完美的反艦導彈?

董宏陽


兔哥回答:重視導彈的研發是我軍工的傳統,對於導彈領域的投入可以說是巨大的,同時也門類齊全,我們目前能夠生產出所有領域的導彈,實力一流。反艦導彈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實力比較強的一個領域,反艦導彈我們本身的整體水平就處於一流。特別是最近數年,科技實力發展迅猛,後勁十足,有系列的先進水平的導彈相繼入役,其中最吸引眼球的當屬鷹擊-18反艦導彈。



鷹擊-18是我國軍工人員根據俄羅斯3M54反艦巡航導彈研發的一款遠程反艦巡航導彈,目前已經改進出A、B系列型號,雖然是以3M54為藍本,也只是總結了其優點,並不是仿製,而是利用3M54的設計思路進行獨立研製。定位很明確,吸收優點,改進不足打造一款符合我們自己使用特點的高性能反艦導彈,因此,無論是速度,航程,制導方式,攻擊模式都是全新的理念,正是貫徹這樣的指導思想,軍工人員經過不斷的努力打造出一款性能卓越的遠程反艦巡航導彈,被譽為一款最完美的反艦導彈。


只所以說是完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射程優勢,我們知道反艦導彈受艦船體積的限制不能做的很大,而反艦導彈的射程通常也是二三百公里就相當不錯了,要想實現遠射程受彈體的限制不能無限加大,而鷹擊-18則不同,它採取了亞、超音速結合的方式,並且在巡航段採取了彈翼佈局,利用彈翼來提升導彈的升力,這樣以亞音速巡航時就節省了燃料,增加了射程,在最後的突防階段開始以2.5~3被的音速高速掠海攻擊敵艦,使敵艦的反應時間大大降低。這樣由於採取了這樣的亞、超音速結合的方式使鷹擊-18的攻擊距離大為延長,達到了540公里的射程,這是目前來說最遠的了。


第二個特點就是運動攻擊的軌跡;鷹擊-18發射後即迅速的降低飛行高度,以亞音速掠海飛行,離海面的巡航高度只有五米左右的距離,利用海水雜波作掩護快速接近目標,當距離目標一定距離時,導彈爬升高度開始探測目標,定位後又再次降低高度到巡航高度,並開始超音速攻擊目標,這樣的飛行軌跡很難被發現,等被發現時也因為高速度為時已晚,而且如此低的高度使探測和攔截變的困難。第三個就是智能化的制導方式;鷹擊-18採用了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飛行控制和引導技術,使導彈的大腦具備識別干擾的能力,能夠區別艦船和干擾源,被譽為在複雜電子干擾環境下命中率最高的反艦導彈,保證了鷹擊-18具備了超強的打擊能力。


第四就是多平臺搭載能力;鷹擊-18不但能夠部屬在艦船上,也能夠用潛艇搭載發射,同時還具備多種發射方式,可以垂直髮射也可以熱發射,還具備共架發射能力。可以說鷹擊-18導彈能夠適應多種任務平臺,是一款名副其實的多用途的導彈系列。第五就是動能與爆炸能相結合的打擊方式:鷹擊-18的彈頭裝藥並不多,160多公斤的戰鬥部,不過結合3倍的音速動能使得鷹擊-18的攻擊力非常強大,五千噸數的戰艦一枚足夠用了,大的也會被打癱瘓,可見威力是巨大的,這也是這款導彈的完美之處,正是由於優中選優的組合方式才造就了鷹擊-18的傳奇,成為反艦導彈領域的佼佼者。



兔哥4292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鷹擊18的出現,確實大大提高了我軍反艦導彈的水平,但無需過於誇大。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鷹擊18性能是不錯的,但也就是世界先進水平而已,不算世界頂尖水平。

為什麼鷹擊18的出現有很大的意義?

說通俗點是因為之前的導彈太弱。

我國第一代空射反艦導彈,是鷹擊6反艦導彈。

這是50年代蘇聯冥河反艦導彈的改造版本,用於空射。

這種導彈早在70年代就已經過時,在80年代基本不能對西方先進戰艦構成威脅。

1990年代中期,鷹擊6被鷹擊8全面淘汰。

第二代空射反艦導彈,就是鷹擊8。

鷹擊8的性能和著名的法國飛魚導彈很接近,至於有沒有得到法國技術支持,目前還有很多種說法。

鷹擊8的性能比鷹擊6要強大太多,掠海飛行的飛魚曾經重創了馬島的英軍。

但這種就是80年代的事情了。

鷹擊8屬於輕小型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戰鬥部的威力比較小,難以對付重型軍艦,比如航母。

同時,在80年代馬島海戰中,掠海飛行的導彈是無法偵察到的,今天則完全不同。

在航母戰鬥群的作戰防禦網下,全程亞音速飛行,突破戰艦防空系統的攔截概率較低。

同時,它的射程很低,早期型號只有40公里,也就是軍艦雷達的探測距離。

射程如此近,對於發射導彈載體是很危險的。

第三代則是鷹擊62反艦導彈,這是融合鷹擊6和長劍10巡航導彈的產物。

它彌補了鷹擊8的一些弱點,比如戰鬥部增加了一倍,達到450公里,射程增加到300公里。

可以說鷹擊62比鷹擊8要強大的多,然而仍然有很多缺陷。

其一,它仍然是亞音速導彈,突防能力還是有限的。

另外,早期的鷹擊62受技術限制,精度不高。

第四代鷹擊12

在同時代,隨著中俄關系好轉,我們利用俄羅斯技術研發了一些導彈。

鷹擊12就是利用俄羅斯的3M-80“白蛉”導彈的主要技術,以及Kh-31A空對艦超音速反艦導彈。

這是一種全程超音速低空飛行的導彈,曾幾何時是航母殺手。他的平均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200公里內。

鷹擊12總體性能是比較先進的。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單一的超音速導彈也難以有效對抗航母戰鬥群。

這主要是,如果採用高空飛行,超音速導彈的射程會很遠,可能超過300公里,但很容易被敵人的反導網發現和攔截。

如果採用低空飛行,那麼導彈射程就會大為減少,一般不會超過200公里。

同時,鷹擊12的彈頭只有200公斤,威力較弱。

第五代鷹擊18

鷹擊18就是新一代反艦導彈。

鷹擊18是趕上了目前世界先進導彈的潮流,也就是有超音速和亞音速導彈的優勢,但沒有他們的缺點。

鷹擊18在巡航時採用亞音速掠海飛行,儘量隱藏自己,同時可以保持增加航程。

在攻擊末端,也就是距離進入敵人艦載雷達探測距離,則採用3馬赫的超音速,以提高突破防禦網的能力。

鷹擊18的主要技術來自於俄羅斯的3M-54俱樂部導彈,我國早就購買了這種類型的導彈並且進行自產,技術上吃透當然沒問題。

俄羅斯自用的俱樂部射程有400公里,鷹擊18據說是500公里。

鷹擊18還能夠通過實施重力加速度為10G的蛇形轉彎和垂直機動,進行大空域複雜彈道突防。

但是,這絕對不是說鷹擊18就無敵了,依靠它就可以對付航母戰鬥群。

鷹擊18只能說是我國現有導彈中的頂尖作品。

大家注意,鷹擊18的射程高達500公里,而目前美國軍艦的反艦導彈主要射程都在200公里左右。這不是說美國人造不出超越射程的導彈,以前的戰斧海射版的射程就很驚人。

這主要是美國人認為超過200公里,導彈對於引導體系過於依賴。而戰爭中,想要保持這套體系比較困難,所以導彈射程過遠在全面作戰中的意義有限。

反正美國有大量艦載機,導彈是次要的。

道理也是相同。鷹擊18如此遠的射程,就必須高度依賴支撐體系。

然而,誰都知道,只要一開戰,美國第一時間會全力摧毀這個體系,F22、超遠程巡航導彈等等就是幹這個用的。

所以,鷹擊18如果失去了體系,也就無法作戰。

就具體的作戰來說,大家注意,鷹擊18是採用亞音速巡航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時900公里。誠然,這是最不容易被發現的突襲方式,但仍然要接受美軍反導網的考驗。

2018年,美軍就宣稱可以對付鷹擊18,方法就是強化標準6防空導彈和E2D的協同作戰體系。

通過E2D這種空中千里眼發現亞音速飛行的導彈,在它到40公里最後階段加速之前,標準6可以做出很多次攔截。

另外,鷹擊18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彈頭裝藥還不到200公斤,就算加上3馬赫的速度,也難以對抗重型軍艦。

所以,對於我軍的武器的大幅度進步要肯定,但沒有必要過於誇大。

其實,依靠單一武器想要對付美國航母戰鬥群,無疑是天方夜譚。

即便鷹擊18向航母發射,也是作為各種攻擊手段中的一個而已。

至於有些媒體說鷹擊18是世界第一反艦導彈,這種絕對是高級黑。


薩沙


首先,鷹擊-18導彈是我國最新研製的反艦導彈,在海軍中最著名就是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但是,鷹擊-18導彈可謂是不同凡響,畢竟作為我國新晉反艦武器,鷹擊-18導彈赫赫威名早已經超過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而且更加神秘,從中看出鷹擊-18導彈絕對是重量級的海軍武器裝備。

鷹擊-18導彈一直很少露面,曾經央視這樣報道水下發射、亞超結合等模式,可謂走上獨闢蹊徑的道路。現在重點說下這款導彈性能。

鷹擊-18導彈採用不用於中俄兩國成就已久的鷹擊-83和鷹擊-62系列,俄羅斯3M80“日炙”等,鷹擊-18導彈射程超遠和體積也是不如前者,這在世界上反艦武器獨樹一幟,再加上射程超過600公里,末端機動,亞超結合等,可謂是這款武器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很可能是我國針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打造的反艦武器。雖然在外形藉助俄羅斯3M54E的整體氣動佈局和外觀,獨創的亞音速與超音速相結合的模式也是令這款武器可怕之處。

鷹擊-18導彈採用兩級結構的末端分離能力,但在40公里捕捉到目標只是,可進行最後的超音速掠海攻擊段,完成打擊目標能力,再加上360°全向攻擊能力,因此,鷹擊-18導彈綜合性能十分強悍,而且鷹擊-18反艦導彈具備出色的反隱形能力,再加上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對反艦導彈探測,不出手可以,出手比命中。

現在,我國潛艇和052D型驅逐艦、055型驅逐艦都可裝備鷹擊-18艦載垂直髮射版本,這就賦予鷹擊-18導彈很好的通用型的原則,未來也很可能衍生出海軍型等,而如果國產艦載、潛射和海軍型都裝備的話,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反艦利器。

隨著,鷹擊-18導彈研製成功,我國在面對美國航空母艦更加底氣十足,畢竟這也是我國海軍型潛射版鷹擊-18將成為“航母殺手”,依靠突防能力,可成功突破美國“宙斯盾”系統的防禦。

最重要就是我國潛艇和055型驅逐艦、052D型驅逐艦都可攜帶多枚鷹擊-18導彈,可在短時間內發射出數十枚的鷹擊-18導彈,任何國家的海軍都不可能攔截,這也是對世界其他國家海軍防禦的挑戰。


沐風談兵論道


反艦導彈是不是射程越遠越好?當然不是。射程越遠導彈用在航程上的重量越大,戰鬥部的有效載荷比重就越低,經濟性就越差。所以遠程導彈都是針對大型目標的。

海上終極目標就是航空母艦。要想一枚導彈就重創航母,戰鬥部至少要有1000公斤重,射程1000公里。火箭發動機肯定不行,只能是衝壓發動機。整個導彈全重至少要10幾噸。一般軍艦上裝不了,普通飛機帶不了。實用性差。

所以幾噸重的導彈,發射平臺多種多樣,但是戰鬥部威力要降低,200~300公斤,對付大中型水面艦艇足夠了,航程幾百公里。

射程遠,獲取目標位置信息的手段就不能依靠導彈本身,也不能完全依靠發射平臺提供,就需要第三方中繼平臺。這需要一個信息網絡,綜合作戰指揮體系。這不是普通國家可以建立起來的。比如潛艇發現目標,通過信息傳輸系統傳遞給作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向平臺發出作戰指令,平臺發射導彈。導彈接近目標還要接收潛艇發出的目標信息。直到擊中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衛星通信系統。有能力組建衛星通信網的國家屈指可數。不依賴衛星的戰場體系,需要長時間滯空的偵察機、巡邏機。

所以遠程導彈一是有沒有必要,二是有沒有能力。導彈越大,用途越窄。

關於導彈的速度。雖然說導彈達到3倍音速,但是這是中高空飛行時的速度。在接近目標時降低高度以後,速度會下降。掠海飛行的導彈只能勉強超音速飛行。因為低空的空氣阻力非常大。即使是彈道導彈垂直打擊,末端速度也會降低。只是由於時間短,影響不大。而且本身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但是飛航式導彈完全依靠自身發動機的推力,速度難以提高。

所以所謂超音速反艦導彈在飛行末端能達到音速的很少。會消耗大量燃料,降低射程。

同樣的道理也體現在作戰飛機上。大型遠程轟炸機只有極少數國家裝備使用。大部分國家裝備的是二三十噸的戰術作戰飛機。而且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數量遠遠少於雙發中型戰鬥機和單發輕型戰鬥機。主要原因就是輕型戰鬥機的通用型好,用途廣泛。

反艦導彈射程在搜索/制導雷達範圍內是最普遍和最實用的。射程遠,不可控因素增加,命中率會降低。只有最實用的才是最完美的。


一葉楓流


鷹擊-18和鷹擊-12這兩款反艦導彈是人民海軍當前的主力型號,是我國走向遠洋的核心對海打擊裝備。鷹擊-18反艦導彈之所以被冠以明星產品,那不是吹不出來的,是用技戰術性能指標對比出來的。當然也沒有達到一些人口中所吹噓的頂尖水平,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先來講講鷹擊-18的基礎技戰術指標。鷹擊-18是解放軍現役反艦導彈中射程中最遠的型號,採用的是類似於俄製俱樂部反艦導彈的亞超結合突防模式,但絕對不是簡單的複製產品。鷹擊-18的飛行彈道早期採用我國反艦導彈慣用的超低空掠海飛行模式,儘可能在雷達的探測盲區中飛行,從而節省燃料,拓展更大的射程。

當導彈飛行接近彈載末端導引頭探測範圍後,鷹擊-18反艦導彈發動機點火,在短時間內將導彈的速度提升至3馬赫左右,導彈末制導發現目標後,導彈以幾倍音速的末端飛行速度攻擊敵方艦艇。通過末端超音速提升導彈的突防概率,同時將超音速所帶來的的動能附加到戰鬥部上,命中一枚可使一艘7000噸的大型水面艦艇喪失戰鬥力。

根據網絡數據顯示,鷹擊-18的最大射程達到了500公里以上,也有600公里的表述,目前官方還沒有解密尚不得而知真假。該型導彈延續了我國反艦導彈發展的大載荷、遠射程的設計理念,預計戰鬥部裝藥量在300公斤左右,這也符合官方對該型導彈重型反艦導彈的定位。

最早官方披露鷹擊-18反艦導彈是以潛射的表述出現的,這符合部分人認為鷹擊-18和引進基洛級潛艇同步的俱樂部潛射導彈有一定淵源的說法,的確鷹擊-18最早是以潛艇潛射型號研發的。後續在平臺拓展中,鷹擊-18也拓展出我軍第一種垂直髮射的艦艦導彈型號,最早伴隨著052D型驅逐艦一同出現,在後續的055型萬噸大驅上也得到沿用。

在今年70週年大閱兵上,鷹擊-18艦射型號和鷹擊-18A潛射型號一同亮相,最終證實了此前網絡上有關鷹擊-18系列導彈的應用消息。

重點來了,鷹擊-18的另一大被忽略的技術特性就是一彈多型或多平臺拓展能力。目前已經發展出了艦射和潛射型號,參照俄羅斯使用反艦導彈改裝陸攻巡航導彈的案例,我們的鷹擊-18很有可能在後續的發展中拓展出艦載對陸攻擊型號,這在目前是海軍的一大空白。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使用現成的陸基長劍系列導彈陸搬海呢,也有東海-10等型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從當前海軍使用的新一代模塊化導彈垂髮裝置尺寸來看,9米坑模式實現長劍上艦在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相比鷹擊-18系列導彈,本身就能兼容發射,只要進行相應的制導組件以及戰鬥部更換即可實現對陸打擊能力,在改裝上也更加便捷,也有利於減輕海軍的後勤負擔。

目前,長劍巡航導彈掌控在火箭軍的手中,想要上艦就要進行一系列的跨軍兵種運作,程序繁雜,設計改動工作量也相對要繁雜一些,尤其是長劍系列導彈除了射程優勢之外,其他的性能指標鷹擊-18也能達到。既然如此,鷹擊-18只要更換新型燃料,射程能進一步拓展,在對陸打擊中也足夠了,不一定非要說搞個和美國戰斧類似的型號。算好賬,才能持家。

鷹擊-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不僅僅是導彈突防手段多樣,射程遠,突防概率高,它還有被忽略的毀傷威力大以及多平臺拓展潛力高的優勢。從長遠來看,鷹擊-18將是人民海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力型號。對不對,且看後續,用時間來證實。


鷹鴿分析


逸美軒居士曰:鷹擊18就完美啦?先不說530公里的射程在戰術上是否有意義,中國大陸生產052型艦對防禦這種導彈的辦法就多的是,對先進國家的艦船還有用?

稍有一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現代制海權爭奪戰的交戰距離都在一千海里以上,對向警戒距離超過八百公里,沒有先進的戰場偵察手段,導彈往哪裡打都成問題!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能夠準確定位敵艦位置,敵艦還不移動,而且你還能夠突入到敵防禦圈內,在距敵艦500公里左右發射該型導彈,在這枚大如飛機的導彈長達50分鐘的亞音速巡航飛行過程中,不會被發現?

要知道對付這種亞音速巡航的導彈,飛機上的機炮都能輕易幹掉,更不要說用防空導彈去打啦。

聲明:根據廣大網民的意見,本人不歡迎毛粉、蛾粉、黑粉、噴子,發現直接拉黑。對不專業的評論恕不回覆。



逸美軒居士


完美在於全能,什麼場合都能適用

首先是射程,因其18的最大射程將近600千米,而600千米的射程已經達到了世界的前列。

雖然不是頂尖的,但也是很不錯的。美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機超級大黃蜂的作戰半徑也只有700千米。

鷹擊18,憑藉他的射程就已經進入世界前列。

其次是鷹擊18,通用性很強。

因為鷹擊18,彈體細長。因其18的長度達到了八米,但是半徑卻只有0.5米,這樣的設計使得因其18能夠被大多數艦艇攜帶。

不但大型的055、 052d大型艦艇能夠裝備054a以及093b核潛艇也能夠裝備通用性非常好。

鷹擊18的機動性和突防能力很強。

因為鷹擊18採用的是亞超音速結合的飛行方式,這種飛行方式的特點在於巡航階段採用的是亞超音速飛行,在距目標40公里的距離時,則開啟超音速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

並且採用蛇形機動方式進行突防,速度加走位,突防成功率非常高。

雖然鷹擊18和此前的很多反艦導彈一致,都是在追求射程貼海飛行和速度,突防能力。

但與之不同的是,鷹擊18把這些重要的特性都發揮到了極致,所以被冠以完美的稱號。

當前,鷹擊18正朝著艦載型、潛載型、空射型等方向全方位發展!


替鯨照顧海


鷹擊18被稱為最完美的反艦導彈,這個說法最初來自於美方媒體援引其海軍情/報部門的評價,並非是國內媒體自吹自擂。那麼鷹擊18到底是真的身懷絕技、實至名歸呢?還是徒有虛名只是美國炮製的中國威脅論呢?相信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

首先,鷹擊18的保密程度相當高,從未參加過閱兵式或者公開展覽,單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我軍對鷹擊18的重視程度。所謂的“射程530公里,速度3馬赫”的性能指標,也是基於鷹擊18的原型——俄羅斯的俱樂部系列反艦導彈進行的推測。因為官方媒體曾經披露過,鷹擊18在體積重量更小的情況下,實現了射程比原型至少翻番的驚人效果。其次,跟俱樂部系列反艦導彈類似,鷹擊18採用了亞超結合的飛行模式,即中段亞音速巡航+末段超音速突防,同時兼顧了超音速反艦導彈和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優點。

鷹擊18發射以後,先是啟動渦噴發動機進行超低空掠海飛行,就像魚叉、飛魚、鷹擊8這類傳統的亞音速反艦導彈一樣,充分利用地球曲率躲避對方的遠程探測。在距離目標數十公里的時候,鷹擊18實施彈體分離,將渦噴發動機和燃料艙段拋棄,啟動彈頭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加速到3馬赫以上的高速度,採用俯衝式彈道向目標發起最後的衝刺,最大限度地縮短對方的反應時間提高突防成功率。

第三,鷹擊18具備良好的通用性,作為一款殺傷能力強悍的遠程反艦導彈,它的體積重量卻是相當的緊湊,可以毫不費力地塞進水面艦艇的垂直髮射系統和潛艇的魚雷發射管當中,比如一艘052D型驅逐艦擁有64單元垂直髮射系統,在理論上可以一次性搭載64枚鷹擊18,一艘055型驅逐艦甚至可以搭載上百枚鷹擊18,單艦即可輕而易舉地發動飽和打擊,實戰威懾價值極高。

第四,如果鷹擊18僅僅只是俱樂部系列的增程型,怎麼配得上“最完美反艦導彈”的稱號?除此之外鷹擊18還有一系列克敵制勝的拿手絕招,為了適應現代海戰的複雜電磁環境和惡劣突防條件,集成了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飛控系統和制導系統,可以通過雙向高速數據鏈對導彈的飛行軌跡進行自動規劃,隨時切換攻擊彈道甚至變更攻擊目標,讓對方的艦載防禦系統顧此失彼防不勝防。

另外鷹擊18還應用了我國首創、世界獨有的“海況自適應超低空突防技術”,無論海上環境多麼惡劣,鷹擊18都能夠隨心所欲穿梭在風口浪尖,將自己的身影天衣無縫地隱蔽在海面雜波當中,對方即便擁有依託艦載預警機的超地平線攔截能力(比如美國海軍最為倚重的E2D+標準6組合),也很難有效精確地識別、攔截來襲目標,因為在虛警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任何攔截手段都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晨曦談兵


我只知道,40年前,前蘇聯的ss-n-19“花崗岩”反艦導彈的性能就比,鷹擊-18強了。同樣超音速,最高衝刺速度2.5馬赫,高空射程500公里,戰鬥部載彈重量是鷹擊-18的約3倍,彈體方面花崗岩10米長,鷹擊-18也是8米以上……也就是說人家的發動機比鷹擊-18的效率要高得多的多+導彈殺傷力也大得多(雖然工作原理不大一樣)……

而鷹擊-18,是2004年,我國購置俄出口型636潛艇時一併買入的ss-n-27“俱樂部”型專供出口的3m-54導彈,然後拆解分析仿製並做了少許改進。但是製造工藝水平與品質趕超俄本國國防的ss-n-27原裝貨??國產仿製綜合品控的性能後你說它強不強呢?沒有什麼值得“世界第一/最完美的……”的?說來說去還是舶來品……

但話又說回來,有,總比沒有好,而不是性能有多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個見啊!



陸家梧桐棲小鳳


糾正一下,一說600公里者,誰見了?被人證實鷹擊-18的存在,基本倒差不差,只是性能猜測得有點太過離譜。外媒傳唱鷹擊-18的厲害,意義僅僅在於我們的努力是有成的,最快的,最防干擾的,最遠的,最通用的,最理想的,是以才被奉為第一,最完美,不是沒有道理。世上反艦導彈,鷹擊-18之前,算只有一款俄之“俱樂部”,比科技最強大的美強了那麼一點點,師承的成份不小,因為快而防不勝防,強國沒有,西方沒有,美國沒有,僅以披露的性能指標,要比俄羅斯好,實事如何,還沒有真正見識過,因此,魂舞大漠的意思,傳說只是傳說,說得太多沒有意義。有違我們只做不說的傳統,傳說中的中國反艦導彈,從多年出口的CM801,到如今的CM401反艦彈導彈,我們的意義在於都是自個的創創造。

更正一點

末端攻擊速度不只3馬,快一倍都不止。沒有10馬以上,似乎我們都不好對外公佈。鷹擊-12亮相世間多年,現在進化為鷹擊-12,增加的可不只是射程。在制導模式方面,在裝藥方面,都不是傳說多年的“布拉莫斯”所能想像的,曾經打造過CX01,類似玩意,展示了一次作為出口,2018即拿出了真正的近海殺器。射程可以想像,控制在300公里以內是對的。鷹擊-18則不然,就不是外銷的產品,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高端品牌,要在突破某型大型軍艦作用範圍以內,艦射型不好,自有潛射型,還有空射型以繼之,總之逃東難以逃西,目前最快,射程最遠者。

牆裡開花牆外香

小小的導彈不小,要突破各種技術,衝壓發動機,彈藥技術,制導模式等。過去我們總被人輕輕釦上一頂抄襲山寨的帽子,如今被解讀成最完美,話說最完美誰個不想要呀,只是沒有幾十年之功搞不成,技術規律,厚積方得薄發,不是說有便有的。導彈外形酷像哪個,神似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拿出來就能用,依照自家思想隨心而設,說造能用,這才是結實的技術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