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對照全球走向和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在線教育目前仍處於1.0階段,盲點是定位不清晰,痛點是資源不對路,堵點是產品不賦能。這次疫情下大規模實戰檢驗,提示我們在線教育第二個拐點已現——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2月17日,因為疫情嚴峻,按照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全國中小學實行在線開學,各種在線教育平臺一齊發力,數千萬教師上網絡直播課,2億多學生及幾億家長作為真實用戶參加。這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實驗,也是我國20年在線教育發展水平的實戰檢驗。有如17年前“非典”催生了在線教育1.0的構建,這次疫情將催生我國在線教育進入2.0階段,並推進更深層次和更高質量的教育整體變革。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1.在線教育應急戰,你給打幾分?

為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前期教育部門組織開發了大量課程資源,各社會培訓和補習機構也推出了很多產品。從開學當天實時網絡反饋看,呈現兩個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一方面,在線教育產品提供方,包括在線教育機構、相關產品提供者及組織指導者,紛紛第一時間曬出成績單,在線課程××門、下載次數××億、服務學生××萬……另一方面,作為用戶的學生及陪同的家長,則有諸多吐槽,主要不滿包括:流程忙亂、不想聽、找不到資料、收穫不大、網路崩潰、折騰家長、無效應付……再細看被披露的有限數據,“國家隊”課程槽點是點擊量低,流失快,“市場隊”則是直接一片差評。通過這次實戰檢驗,僅從表徵和用戶反應看,我們的在線教育明顯存在理念不對路、資源不適合、學生不入腦的情形。我認為,這次實驗產生了大量極難得的、真實可靠的數據,應該充分挖掘其價值,以推動社會進步為檢驗標準和價值取向,助力專業研判和社會認知提升,探討在線教育更新方案。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2.供需有錯位,原因何在?

有教育部門組織高端團隊開發的精品,有商家拿出的盈利大招,為什麼換來的是冷熱兩重天?究其原因,除了工作組織及學生習慣因素外,我認為關鍵問題是這些課程並不完全符合學生線上學習的認知特點及規律。與線下常規課堂比較,線上課程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線上教學邏輯以學生和教學資源的互動為主線,資源設計與呈現成為關鍵。平時線下課堂以師生、生生互動為主線,教師講授水平與組織教學是關鍵。

二是線上教學資源要豐富有料,且須模塊化、靈活組合和可自選,要提供符合不同認知需求的材料。平時線下課堂是以教材、教案及學案為主,固定、單一、明確,但是成篇成鏈成邏輯呈現,老師講課中再根據現場情況調配或再次加工。

三是線上教學方法是學生自主、教師輔助、任務驅動,由於時空分離,一般缺少外力約束,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基礎、學習風格和個性喜好進行,學生遇到看不懂、聽不明白的可自行調整或線上彈幕發問,沒興趣或不喜歡很容易放棄。平時線下課堂是老師主導、學生跟隨、情境驅動,由於是在空間同一體上課,現場組織約束很強,所有學生都統一行動,學生遇到看不懂、聽不明白的通過互動解決,沒興趣或不喜歡的會有較強幹預。

在沒有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的情況下,搬出原先收集線下課程資源和講課實錄,或組織老師們臨時應急做課,只是把線下課堂簡單線上化,還是使用PPT照稿講練,缺少適切的資源支撐,內容呈現、組織教學、節奏把控、互動反饋等基本方法技能不到位,網課做成了“夾生飯”,差評自成必然。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3.在線教育20年,為什麼仍難能支撐?

在線教育產品大面積不適應,說明我們存在戰略定位、發展路徑和結構性盲區。以上述實踐中的問題表徵為線索,進一步從全局和本質層面分析,我認為目前我國在線教育總體上有三大硬傷:

一是功能定位落差大。市場上大部分在線課程都是補習知識為主旨,通過過度訓練、超綱挖掘、提前授課等策略,實現“提分”目標,並以此自稱質量過硬。特別是教育部大力度整治課後補習班以來,一些機構順勢轉型升級為線上補習,並以其隱蔽分散性迅速擴展,使“應試”“應賽”線上化。其理念還沿襲1920年代前以“讀寫算”為中心的認知,新知識新技能不能通過線上管道供給,原理探究、概念建立、思維培養等內核功能沒有空間承載,跟全球課程改革、教育目標、未來人才需求和質量評價嚴重相左,不但衝擊了教育教學秩序、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和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也讓我們的教育陷於百年前模式而難以升遷,孩子們不能鮮活地吸收新營養,當然要拒絕和反感。

二是課程資源偏差大。在線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以課程資源與學生的互動為主線,但我國沒有統一建立中小學教學專業資源庫,缺少體系完備且具有創新價值的在線教學資源。我們科研機構多年收集了一些教學設計和課例,都是按照線下課堂設計的,線上用不上。市場在線教育產品缺少課改要素,老師用不了。平時網絡上能夠找到的,多是零亂交錯低質的過時材料,來源不清,錯漏百出,粘來粘去,老師們往往費好大勁也挑不出適合自己的“一葉菜”。在教育領域,還是內容為王。沒有強大、專業、適需的資源支撐,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弱智化”,技術再翻新也是空殼,學生們沒有興趣點擊,即使強制也粘不住。這已成為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和在線教育不能給師生賦能的關鍵所在。

三是方法工具反差大。大部分在線教學講練為主,重點難點精講精練,評價手段是刷卷刷題,死磕答題技術、技巧。大部分技術工具更新,都是為了強化這些低階學習技能,更深層的學習技術工具絕少涉及,如學習框架設計、意義構建、項目規劃、問題解決、方法創新等,這才是學生賴以終身發展和取得更高成就的底層系統。這些與全球21世紀教育理念與框架不符,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高階認知能力和思維發展。我國在線教育需要顛覆性重建。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4.全球在線教育走向如何,有哪些規律?

根據世界發達地區的跟蹤和比較研究,我把全球在線教育劃分為3個階段和3個模式,或可借鑑。

3個階段:

一是在線教育1.0,1998年前後開始,核心是教學媒介變換,紙質教學材料搬到線上,線下課堂轉為線上課堂,快速推進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內容方法沒有變;

二是在線教育2.0,2005年前後開始,核心是教學資源重構,內容呈現方式突出線上特點,時空轉換更符合人的需求,教學流程更貼合認知規律,互動、反饋和可視化技術更具有教育屬性,智慧化要素增多,個性化教學取得突破,未來學校和新的教學範式出現端倪,但教育底層邏輯和基礎框架沒有改變。

三是在線教育3.0,2016年前後開始,核心是底層系統改變,人工智能、腦機連接、量子計算、存儲硬件等技術取得突破,平行世界共識擴大,人類認知框架需要再構,與教育目標、教學定位、實現方式相對應的學什麼、跟誰學、怎麼學又有新的理解,教育智能化初現端倪,自適應學習成為可能。

3個模式:一是英國和北歐“資源引導型”模式,基本路徑是“學習體系+資源重構+互聯網技術”。這些國家在其學習型社會體系基礎上,及時加持互聯網技術,並對學習資源進行再構,在2005年左右完成了全國性在線教育1.0任務,2015年前後基本實現2.0形態,目前這些國家學習型社會進入高級階段,學習網絡體系開啟智能時代,知識經濟也相應發展為成熟期。

二是美國舊金山灣區的“技術引領型”模式,基本路徑是“互聯網技術+資源聚集+學習體系重構”。這個地區科技企業密集,研發人才眾多、校企聯動便利,一些工程師親自領銜辦學,呈現出明顯的技術引領優勢。如Alt school實行工程師駐校,與教師團隊共同研發平臺、工具和資源,每個學生的學習項目和作業都是個性化設計。

三是美國東海岸和加拿大的“深度融合型”模式,基本路徑是“學習資源&網絡技術”。像麻省、紐約、長島、多倫多幾個典型地區,社會認知水平高,基礎研究功底厚,教師專業能力強,強調教育內容和技術開發協同,2010年前後進化到2.0階段,不但構建了完整的資源系統、方法系統、工具系統、評價系統和反饋系統,形成了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庫,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已成為常態,而且系統完整地收集沉澱了十年以上的線上學習過程數據,為教育3.0智能化提供了基礎。

縱觀國際進程,在線教育要穩健發展,有賴內容與技術融合創新,取向生態型進路,重點是課程資源模塊化重構,難點是課前、課中、課後全課程銜接,爆點是在線技術的智能精準推送。如我們合作了5年的麻省Natick學區,應用谷歌課堂系統,線上線下一體銜接。所有學生每天放學後先是自主進行線上學習,然後進行Team學習討論和個性化選擇學習,線上輔導諮詢、作業分享提交、評價反饋、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一一完成,像是孩子在拿著平板電腦玩遊戲。平時線下課堂,學生們採取分組共同體學習模式,按照分工進行查找資料、同伴講解、學習評價,整個課堂看到的都是學生在“work”,就像跟小夥伴一起玩耍差不多。這應該算作“自主+合作+研究”課堂學習的高級形態,線上教學日趨成為主管道,學校線下活動更多聚焦真實任務教學、跨學科整合實踐、共同體合作探究和創新學習研討,越來越像科學家帶領團隊科研攻關。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5.我國在線教育如何升級換代?聚焦2.0,打破低循環

對照全球走向和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在線教育目前仍處於1.0階段,盲點是定位不清晰,痛點是資源不對路,堵點是產品不賦能。這次疫情下大規模實戰檢驗,提示我們在線教育第二個拐點已現,急需開啟重建,目標是構建支持教育高階發展的2.0體系,同時積極開展3.0實驗,走出低段位循環圈,著力點是改結構,強支撐,變賽道。

一是重構學習資源體系。建立與全球21世紀學習目標框架相配套的內容體系,按照學習科學和線上學習原理優化內容呈現、流程改造和節奏設計,在用戶細分的基礎上設置資源組合,應用數據挖掘、學生畫像、創新算法等技術提升分析、診斷和個性支持能效。

二是建立差異供給結構。建立在線教育產品分級分類標準,搭建與區域發展基礎及實際需求相適應的供給服務體系,按照不同應用主體及其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有序迭代,根據在線教育能力圖譜設置資源佈局和投入結構。

三是創新共建共享機制。組織國家隊和幾大互聯網企業搭建2.0主體框架,通過政策引導構建教育與企業多元共建實施體制,創建教育專業力量為支撐研究指導系統,建立在線教育准入機制、評級機制、能力測評機制、高質量服務獎勵機制和實時反饋預警機制。通過政策的、資本的、技術的、研究的等多措並舉,激發社會和企業升級換代的動力,增強基礎研究與指導力量,增加各種面向高階能力培養的產品研發與供給,淘汰過量的低端、落後、重複產品,抑制不良生長空間,加快全國在線教育整體能力有序進化。

目前發達國家在線教育已江山半壁,並有基礎教學主管道之勢。我們經歷了2010年前野蠻生長的10年,又走過2010年後指向迷茫的10年,這次疫情催生的重建良機不可失掉。

上海鹽谷文化——豐盛小程序

小程序、網站、APP軟件定製開發

SaaS版豐盛小程序多功能商家平臺

鹽谷互聯雲主機服務商

疫情促使在線教育2.0變革

點出下面鏈接,提交你的軟件開發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