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白鹿原》是要表達什麼樣的一箇中心思想?

茶事布公


好好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相互牽連著。所以說你們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了後邊就有禍事;凡遇到禍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忍著受著,哪怕咬著牙也得忍著受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著就來了。

-陳忠實《白鹿原》

簡介

《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展現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本片改編自陳忠實先生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白鹿原》。

全書共50萬字,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展現出一幅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社會形象的歷史畫卷,覆蓋人物眾多;從清朝覆滅到民國建立,寫白鹿原上白、鹿兩大家族的較量,講國共兩黨的鬥爭的社會背景,男女關係的感情描寫也細緻。

劇情介紹

傳說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著同根家族白、鹿兩姓子孫。時代變遷,清朝覆滅,民國建立。現任族長白嘉軒(張豐毅 飾)之子白孝文(成泰燊 飾)、鄉約鹿子霖(吳剛 飾)之子鹿兆鵬(郭濤 飾)與白家長工鹿三之子黑娃(段奕宏 飾)情同手足,成年後各赴前程。黑娃與渭北郭舉人家的小女人田小娥(張雨綺 飾)私通敗露,田小娥亦被族長拒於祠堂之外,兩人遂遷至慢坡窯洞內度日。加入共產黨的鹿兆鵬從城裡帶回革命浪潮,黑娃成為中堅力量,國共分裂後兄弟倆被迫逃亡。鹿子霖乘機霸佔獨自留守的田小娥,並設計利用她陷害下任族長白孝文,引發族內軒然大波……風雲變幻的時局下,素有“仁義”之名的白鹿村內紛爭不斷,古老的土地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是個賤蟲。一天到晚坐著渾身不自在,吃飯不香,睡覺不實,總覺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飯香了,睡覺也踏實了,覺得皇帝都不怯了。

-陳忠實《白鹿原》

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創作經歷

陳忠實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蔣村,年少時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榮枯,陳忠實都再熟悉不過了。陳忠實瞭解白鹿原昨天的辦法,一方面是走訪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從他們的記憶中去找尋家族歷史記憶的殘片。另一方面,他仔細查閱有關白鹿原的縣誌。

尤其是當他看到二十多卷的縣誌,竟然有四五個卷本是有關“貞婦烈女”時,感到既驚訝又費解。那些記述著某村某某氏的簡短介紹,昭示著貞節的崇高和沉重。縣誌裡往往是某女十五六歲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喪夫,撫養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節守志,直到終了,族人親友感念其高風亮節,送燙金大匾牌懸掛於門首。

這些佈滿了幾個卷本密密麻麻的貞節女人們,用她們活潑的生命,堅守著道德規章裡專門給她們設置的“志”和“節”的條律,經歷過漫長殘酷的煎熬,才換取了在縣誌上幾釐米長的位置,這讓陳忠實產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陳忠實腦海中浮現出來的。

從1988年開始,陳忠實把妻子和長輩安置在城裡,隻身來到鄉下的祖屋,潛心寫作。四年的艱苦寫作,每天陳忠實都要經受著各種人物在腦海中的較量,糾結的心情讓陳忠實額頭上的皺紋如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一般深刻。

1992年3月25日,近50萬字的《白鹿原》終於畫上了句號。

”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開體驗呼喚未來的生活,有一種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渴望。”

-陳忠實《白鹿原》

尋根主題

《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作者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

評價

《白鹿原》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放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牆上一條路可行了。

-陳忠實《白鹿原》


你聴


《白鹿原》究竟想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1、《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2、作者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

3、對於《白鹿原》文化尋根的主題研究者也有許多異議,因為作者在《白鹿原》中儘可能地突顯了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側寫了中國當代文藝思潮,也具有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意義。

4、對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陳忠實以這部《白鹿原》不僅為自己設置了一座很難以逾越的高峰,也為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設置了一道很難跨逾的梁坎。《白鹿原》在關中人生存情景的展示中,通過人物語言、行為表現了重構地域文化發展史的強烈意向。

5、總體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它的主題研究已趨向於多種主題並存的觀點。《白鹿原》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擴展資料

1、內容簡介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

白家人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

2、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

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美ge



緣起緣滅自在逍遙


長篇小說《白鹿原》是已故作家陳忠實先生的代表作。被譽為我國“當代罕見的一部偉大作品”。小說自1993年6月出版後,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讚賞歡迎的程度,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小說於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現已被譯為英文、日文、韓文、蒙古文、越文等在全球出版發行。

小說故事梗概

長篇小說《白鹿原》以20世紀上半葉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白家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鹿家以鹿子霖為代表,他有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

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們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後代中規中矩,黑娃卻從小就顯現出不安分。長大後,白孝文繼任族長,黑娃在外做長工,認識了東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將她帶回村後,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離開村子後投奔革命軍,又成為土匪。在此期間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鴉片,將家敗光,去異鄉謀生。鹿三以兒媳田小娥為恥,最終殺了她,因終日被田小娥死時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則在外重新振作,終有一番作為,白靈加入了共產黨。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

小說創作背景

作家陳忠實創作這部作品時,正值20世紀80年代初“反思文學”漲潮時期,當時的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作家陳忠實的創作正是如此,他以當代眼光、當代意識審視、反省地描寫了這段歷史,表現出了全新的體驗和認識。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正因如此,才賦予了小說以強悍的藝術生命力。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放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小說中心思想

那麼,《白鹿原》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換句話說,陳忠實在這部作品中究竟要表達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描寫主要由白、鹿兩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來風雲變幻、幾度易主控制的歷史事實,深刻反映了家族式爭鬥的狹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門第思想在貧困地區的根深蒂固,更深刻體現了“和”才是促進地方適應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一作者對政局的思考。說到底,是當下精神和心靈的尋根主題在作品中的展現。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當然,作家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多年來,讀者對於《白鹿原》文化尋根主題的研究有許多異議,因為作者在《白鹿原》中儘可能地突顯了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側寫了中國當代文藝思潮,也具有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意義。

確切地說,《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衝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近年來,人們對《白鹿原》的主題研究已趨向於多種主題並存的觀點。《白鹿原》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青山一九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帶大家進入這個話題。

《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作者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

《白鹿原》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放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以上的分享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也是我的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大家。謝謝!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


大王視野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小編看過幾遍的《白鹿原》以及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話劇等,每一次都有很深的印象,每一次都很震撼,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情感的釋放,註定成為一部時代性的經典之作!

我們先來看下小說整體,全篇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等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內含的典型的形象,全書同時又塑造了像黑娃、鹿兆鵬、田小娥、白孝文、白靈、鹿兆海等年輕一族,他們的身上具有一種和長輩們完全不同的性格,這種巨大的反差塑造了他們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一書的成就非常高,各種獎項也是無數,早期被改編成話劇,近年來搬上電視電影,為眾人所熟知。其中有很多著名從學者進行了極高的評價,比如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放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本書從上市到現在發行無數次冊,一直都是暢銷作品,還有一些西方學者的評價,“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也許這本書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文學作品上的一座豐碑!


向經典致敬者


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白鹿原》發表以後,因其尖銳的歷史政治觀點和大膽的性愛描述,在文學評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和爭論。有人認為書中的性愛描寫稱得上是“驚世駭俗”;有人認為《白鹿原》的情色描寫是比較有節制的,小說中有關性的描寫並不是為了描寫性本身,都符合小說本身的需要;也有人認為小說中的情色描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應該屬於成人級的。

就《白鹿原》主題而言,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通過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作品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小說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老馬說古


白鹿原也是地名,位於西安市藍田縣、長安區、霸橋區管轄之內。藍田轄區內的孟村和安村,被認為是小說《白鹿原》的創作地。安村鄉有一個有名的村子——白村,村裡的兩個姓氏大戶被認為是故事裡面兩大家族原型。而作者本人,曾經多次常住藍田,翻閱了大量藍田縣誌資料。這些都為故事的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灞橋區轄地,有知名的狄寨鎮,上邊已經建成白鹿原大學城,有西安思源學院,西安海棠學院等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

白鹿原,地處長安城以東的制高區域,南接藍關,北扼灞水,俯臨長安,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時期的秦穆公開始,就在灞河上修築軍事要塞“灞城”。秦末農民起義時,劉邦進軍關中,也首先佔領異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嬰不戰而降,並在灞上召集關中父老宣佈了著名的“約法三章”。而在唐代,由於白鹿原地處京郊,地勢開闊,故當時的顯貴死後多葬於此。近40年來,原上現出土了包括皇室親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級官吏的墓誌銘百餘方。


正易論風水


陳忠實《白鹿原》並不是一部意識形態很鮮明的書,但電視劇就另說了,它只是展現了一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讓讀者自己去品,去思考。書中真正要表現的東西是對農耕文明的依戀,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是對生命的禮讚。白鹿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生命依然在繁衍。書中寫了兩次災難,都帶有很強烈的神秘色彩。鬧旱災時的求雨,鬧瘟疫時的鎮妖塔,看似非常離奇荒誕,實際上這些東西深植於我們內心的,書中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是一種心理需求,是文化的物化。

《白鹿原》一方面在禮讚生命的不屈與頑強,另一方面又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迷惘。白嘉軒晚年更象一個哲人,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總結了很多經驗。作為哲人的白嘉軒整天佝僂著腰象狗一樣在臺階上曬太陽,僅僅是看明白而已,又能怎樣呢?人生往往是這樣,當你看明白的時候,事情已經由不得你來操縱了。朱先生看似走的很灑脫,其實是留下一聲長長的嘆息。他親手刻了一塊磚用來堵墓道,當紅衛兵挖出那塊磚時,發現上面刻著字“天作孽猶可恕,人作孽不可活”,當把那塊由兩塊磚合在一起的磚摔開時,發現中間也寫著一行字“折騰到何日為止”。聖人朱先生算出了身後多少年的事情卻又無可奈何,這該是何等的一種痛苦?俗人鹿子瀮從大牢裡出來以後,“覺得整個世界整個白鹿原整個白鹿村都沒有一處令人留戀,整個熟人生人包括白嘉軒父子、田福賢和嶽維山等等,也都一下子變得十分可笑十分沒意思了,和這些人爭鬥或交好都變得沒有必要了。在那種心緒裡,他甚至安靜地企盼,今夕睡著以後,明早最好不要醒來。”可他每天醒來以後,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樣子依然貪財好色,依然爭名奪利。



夢緣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