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長這件事上,大修長城的秦始皇和不修長城的康熙大帝哪個更偉大?

啟明星優選


長城從修建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從秦朝到清朝滅亡,不同的人對他有不同的看法,但沒有爭議的事,從秦朝到明朝各個朝代,都在修建和加固長城。但歷史的轉折卻在於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入關以後他們所建立的清朝堅決不修長城,並且對中國曆代修長城的做法提出批評,他們認為自己的不修長城比修長城還要高明。其中以康熙皇帝為代表的不修長城和秦始皇修建長城,在歷史和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初衷

秦始皇那個時代距離現在已經2000多年了,當初的秦國剛剛統一六國,就已經準備修建長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北方的匈奴越來越強大,而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南方的農耕民族更好的發展。

秦始皇修建長城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北方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中間遼東燕國和趙國秦國的長城最為顯著。當時花費數十年徵調數10萬名百姓,還有軍隊監督修建了這一世界奇蹟。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南方農民的利益,不使得遊牧民族南下。


但長城的修建是一個浩大工程,其中因為天氣環境工程等諸多原因死了很多人,因而修建長城一直被後世詬病,但它的實際作用卻是遠遠大於壞處的。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後世受益的人沒有念著秦始皇的功勞,卻在不斷指責秦始皇,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康熙皇帝所謂的不修長城其實是坐享其成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第二位皇帝,在他在位的60年內平定天下,消滅南方割據政權正式的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對於歷史還是頗有功勞的,但他否認秦始皇的做法這一點卻是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清朝為什麼不修建長城?主要原因是清朝統治者也是來自關外的少數民族,他們當年和蒙古族就結成了聯盟,而長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禦北方漠北地區的民族,清朝和蒙古都是盟友,更不用說修建長城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朝滅亡以後一直流傳著胡人百年國運的說法,清朝統治者也擔心自己萬一在中原待不下去了,不修長城的話可以為自己留一條退路,將來逃跑到東北老家。修建長城的話,堅固的防禦措施會使得他們進退兩難最終走向滅亡。

秦始皇和康熙皇帝的做法對比

從兩個人的功績上面來看,秦始皇從十多歲繼位為統一六國,花費十年南征百越北上修築長城,保住了農業民族的生命線,確立封建王朝並傳承2000多年後,歷代王朝都是沿用的秦朝制度。

而康熙皇帝則不同,他是在繼承祖宗基業上面剿滅一些地方小勢力。從而形成的清朝所謂大一統的局面,但戰爭並沒有結束,從康熙到乾隆末年,清朝才真正完成了統一的大業,100多年的時間才建立所謂大一統帝國,怎麼能和秦始皇的基業相比較呢?



康熙皇帝口口聲聲說著不修長城,但他已經擁有了長城,說這種話是否有點大言無恥?秦朝的長城是非常堅固的,原因是因為明朝兩百多年都在修建長城。清朝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根本不用去煩惱人力去修建,所謂的不修是因為長城完好不需要修。


無根樹花正孤


對於修長城這件事,修長城的秦始皇和不修長城的康熙,哪一個更偉大?

不廢話,直接表明態度,秦始皇更偉大,而且在偉大這個字眼上,前者甩後者幾條街!

無需引申,單就修長城這件事,他們一個要修,一個不修,並不能說明孰優孰劣。要就事情所處的時代和背景來考量。

長城,大家都知道,依託崇山峻嶺和險峻地勢而人工壘築防禦工事。在冷兵器時代,他是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地勢之利而制敵絕佳建築。

中國的北方,尤其是在廣闊的蒙古高原,草原民族歷來以善騎射和機動性強而稱雄世界。而中原的華夏民族,歷來是農耕文明為基礎,沒有也不可能擁有絕對強大的騎射部隊。前者的優勢在於攻,後者的優勢在於守。這樣的大背景下,長城這樣的軍事工事對於防守一方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依託堅固的工事,一個步兵可以抵擋十個騎兵,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反,如果沒有強大工事作為依靠,以單一人肉去防守彪悍的草原騎兵,無異於以卵擊石,以己之短對人之長,焉有不敗之理。

中國歷史上最羸弱的宋王朝,屢屢被北方強敵欺負,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一段長城的拱衛,開封、汴梁等核心地區直接暴露在敵人槍口,所以外交上毫無尊嚴!中國曆代王朝,無數精英,都十分重視長城的修建,前前後後延續近2000年,這中間一定有他的客觀需要。所以,秦始皇修長城確有必要!

康熙不修長城,最大的理由在於長城耗費囯力巨大,但作用不大。這句話本身不錯,不修長城也是正確決斷。但我們必須搞清楚,康熙和秦始皇之間隔了近兩千年,前者尚處於封建文明初期,軍事工藝技術還十分原始,人類之間的戰爭基本還停留在原始階段。對於後者,人類掌握的技術手段已經發展了千餘年,尤其是西方的火器傳入,更是讓軍事鬥爭進入更高端的水準。對於這兩者,長城這樣的工事,其作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對於是否修長城一事,無論秦始皇還是康熙,他們都是在各自的時代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要論偉大,秦始皇修長城是做了開創性的工作,是創新,是從無到有!而康熙呢?他僅僅是對老祖宗的東西進行了取捨,對於新的科學和社會環境,自己卻沒有開拓的視野,更沒有創新的能力,充其量是一個守城者罷了!

我們說,打破一箇舊時代容易,創造一個新時代才真正困難。秦始皇在舊時代的基礎上,統一天下,創立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乾的全是開拓性的事業!康熙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守成有餘,創新為零的統治者。秦始皇和康熙,哪一個更偉大?您說呢?


週週說古今


秦始皇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的內部整合;康熙帝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和草原的雙向融合。

不同的時代,所以不同的問題。這兩個人都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整體利益、符合長遠發展的解答。因此,他們都很偉大,而且都有各自的開創性。

01.始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

從春秋到戰國,中原天下打了500多年。春秋之時,是一種貴族間的有限戰爭;戰國之時,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無限戰爭。

中原天下,進入到了一種博弈的納什均衡。七大戰國各自變法、彼此捭闔、相互攻殺。但是,每個戰國的唯一策略,只能是整軍備戰,然後去消滅別人、擴大自己。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秦戰國最終勝出,它做到了以一滅六,實現了天下一統。但秦始皇的統一不是周天子的統一,而是一種徹底的統一。原因就是郡縣制的發明,使得秦戰國可以跳過分封模式,直接進入到一種集權模式。要實現集權統一,就得整合中原天下。

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中原天下?

這是一個幾乎就無法融合的天下。不止是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而且語言和習俗都是各自為政。

經歷秦朝整治、經歷秦末戰爭、經歷楚漢戰爭,這種狀況也沒有多大改善。大漢立國,劉邦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轄齊地七十三城,這是行政區域的冊封。但是,後邊還有一句話,就是“凡操齊語者皆為齊”。千里齊地,北方最大的諸侯國,他們竟然有局部統一的語言。

中原天下就是這種形勢,整合的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比武力統一六國更偉大的歷史任務,就是整合中原天下。

統一是有紅利的:以前的中原百姓要負擔七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現在的中原百姓只需要負擔一支中低強度動員的軍隊。這就是統一帶來的好處。但是,可能大秦黔首沒怎麼享受到這個統一的紅利。因為秦帝國無限折騰,修長城的工程量很大,但是馳道天下和疏通黃河的工程量一點兒不比長城小。這種物質動員還不算完,秦帝國還有精神上的動員,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以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大秦折騰這些,是為了什麼?其就是要在戰爭統一之後,實現真正的內部整合。否則,大秦帝國表面上是一個國家,但底子上還是七個國家。

所以,秦朝面對的問題是中原天下的內部整合,目的是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秦始皇所面對的主要矛盾是這個,他根本就操不起草原上的心。而且,秦帝國的統治能力也無法觸及到草原,中原還沒搞定,就別說草原了。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草原問題擱置,直接把胡人蠻夷全都趕出中原天下,然後一心一意地整治中原山河。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用長城解決邊患問題、解決草原問題,把草原和胡人擋在中原天下以外,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02.康熙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多元一體的帝國

這一體,當然是大清。而多元,可以認為是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但主要是三元,一是中原、二是草原、三是高原。

所以,清朝皇帝有三個身份,在中原始皇帝、在草原是大漢、在高原是文殊菩薩轉世。

大清的這個問題,比秦始皇時期要複雜得多。但是,歷代中央帝國已經打下了基礎,也提供瞭解決方案。所以,康熙皇帝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個基礎,綜合各種解決方案。

大清本是一個草原政權,為什麼也要修長城?

其實,大清並不是純粹的草原政權,因為它出自東胡系,在東北地區起家。東北這個地區,可耕可牧,所以大清對草原的生活方式、對中原的生活方式,都不陌生。正是有這個演化優勢,大清才能夠在統治帝國層面,比蒙古大元,做得更好。

但是,大清的草原底色很濃,八旗怎麼也得算草原遊牧騎兵,所以,草原出身的大清,應該沒必要修長城。這個理解,沒有說服力。因為有歷史反例,鮮卑的北魏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女真的大金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一旦草原出身的遊牧政權,進入中原,它就一定會面臨取捨:到底是放棄草原而融入中原,還是堅守草原而入客中原。前者的選擇會多一點兒,因為選擇後者的,很難在中原立足。

所以,大清這個草原政權,一旦進入中原,必然轉換身份認同,也要從中原的立場來面對草原問題。這與鮮卑的北魏和女真的大金一樣。所以,康熙皇帝和大清統治者,也曾經認真考慮過修長城的問題。

清朝修長城,直接目的是解決蒙古騎兵入侵的問題。但是,清朝一旦修長城,就跟北魏和大金一樣,放棄了草原認同而變成一個純中原的政權。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就在於拒修長城,不放棄大清的草原認同。於是,一手中原、一手草原的大清,就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框架,而且真正成就了多元一體的大帝國。

03.康熙為什麼不比秦始皇更英明?因為時代在發展

康熙能統治中原,也能統治草原,甚至還能統治青藏高原。那麼,他應該比秦始皇更英明、更偉大才對啊?

康熙的融合多元,要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始皇帝專注中原,也是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時代不同,不僅問題不同,而且主體的能力、存在的基礎以及歷史的經驗,也不同。

首先是能力不同。秦朝脫胎於秦戰國,戰國的經濟基礎支撐不起他把草原和中原一起折騰。甚至,中原天下這個整合問題,秦朝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各自認同的中原六國,根本就不會秦軍一到、山呼萬歲。

其次是基礎不同。大清的存在基礎是直接繼承了大明的統序,平定三藩之亂後,中原基本搞定。同時,蒙古的大元打下了中央帝國的版圖框架,大明和大清都建立在蒙古人強勢拓疆的基礎上。所以,大明繼承大元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都認可;大清接著繼承大明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當然也認可。當然,認可的前提是中央帝國有實力。

第三是經驗不同。這個也可以看成是文化模因演化的基礎。契丹人的大遼,創立兩院分治,做出了榜樣,就是說:一起統治中原和草原是可以的。蒙古人的草原底色非常濃,甚至一度想把中原變成牧場,但是有契丹人做了這個榜樣,所以它也能這麼玩。

要記住一個人,就是輔佐成吉思汗及其後世子孫的耶律楚材,他是一契丹人。所以,大元能夠統治中原那麼長時間,跟契丹的大遼和耶律楚材這個契丹人的關係很大。

蒙古人,自集體皈依藏傳佛教後,就基本上實現了高原和草原的融合。滿清是先搞定草原和高原之後才入主中原的。所以,契丹的大遼、蒙古的大元以及草原與高原的融合,就是大清可參照和效仿的經驗。

康熙帝的英明之處,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大清的基礎以及前代的經驗進行了一個集大成。但是,這些在秦始皇時期,全部都是空白。

因此,秦始皇修長城,有修長城的道理,把胡人擋在外面,然後專心整合統一的中央帝國;康熙不修長城,也有不修長城的底氣,多元一體的帝國已經噴薄而出,他需要做的,就是跟著這個時代脈搏一起舞動。


減水書生


首先都是有作為的一代皇帝,秦始皇大修長城,才有我們今天的歷史文化遺產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萬里長城,這是秦始皇當年禦敵保家護國的政治需要,非常偉大,但是也因為修長城,耗幹了秦朝的國力,引起農民起義。康熙大帝,用更高明的政治手腕去治療國家,他們都是最大程度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只是手段不同,長城不語,國自輝煌,兩位帝王偉大任人評說,這就是歷史,說與不說,它就在那裡,偉大的萬里長城!!!


般若自在


二位都很偉大。秦始皇給後人留下了名揚世界的,偉大的,不可複製的長城,康熙大帝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並且提倡文教,奠定了大清王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沒有誰更偉大。都值得我們仰視!


皇城根666


僅在修築長城這件事上來講,我認為秦始皇遠比康熙大帝偉大。

首先,講一下長城的戰略地位和戰略意義。

一、戰略地位

長城的修築雖耗資巨大,但把長城內外用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所分割,形成關內與關外戰略統治格局。秦始皇可以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治理剛剛統一的國家。正因為減少對外作戰的精為,以至於推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強國之策,為後世構建了中華模型。

二、戰略意義

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戰略角度有效地阻隔了關外胡人對關內的搔擾,長城上的烽火臺就像現在的通信工具,雖粗曠但非常實用,縮短各部隊之間的聯絡時間,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從上述兩點本人分析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更加偉大。

1、秦始皇是萬里長城的總設計師,在構建萬里長城的框架圖時始皇帝一定充分考慮了修建長城的利與弊,因此才不惜全國力量修建。

2、康熙大帝在治理區間內高效利用了長城的功能,擴展了中國的版圖,把關內與關外有效螎合,統一管理,把萬里長城的歷史價值體現到了極致。

以上為個人觀點,請點評。


孤獨的行者001


我的觀點可能會引起有的人吐槽。為什麼?因為人類的認識是不斷前進的,秦始皇認為,修長城可以一勞永逸地禦敵。秦始皇的心懷就是一個土豪,把自家圍起來,自己安全了,子孫也安全了,天下可以傳萬世了。歷史卻打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只存在了十四年。康熙則不同,清兵是從長城入關的,知道長城的作用,明長城沒保住天下,康熙不去費那個勁了,而採用聯姻方式,跟蒙古保持友好關係,事半功倍。


朵朵佬爺


在修長城這件事上,康熙大帝做法更合理,更有超前境界。修長城,目的在於邊患,但修長城的費用、工程量巨大,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成正比。如果統治王朝腐敗無能,民心盡失,不用外來侵犯,王朝照樣被推翻,秦王朝長城修得多長,多大,花了多少時間,才多少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康熙大帝就是看到這點,與其花巨資在修長城上,何不如專注修民心,改善民生上。


歷史溫度7758


這個談不上誰更偉大。只是立足於當下的實際情況而已。


首先,秦始皇並非是只知防守,不知進攻的君主。否則就無法統一六國。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域外的蠻族,保護農耕民族的勞動果實。如果一道牆,能夠避免很多戰火,當然是一個偉大的舉措。


而到了康熙年間,不但長城以內,就連長城以外的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都是屬於清朝的,包含今天的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很多領土。

如果康熙要重修長城的話,恐怕就得沿著新的邊境修了,否則在明長城的基礎上修就顯得毫無意義,相當於在自己家院子裡修牆一個道理。可是新的邊境從地理條件來說,並不具備修建長城的客觀條件。


因此,康熙不修是合理的,修了反而不正常了。


任十三讀史


秦漢時期的匈奴本身還屬於蠻族,南下的目的主要是剽掠財物,並沒有威脅到中央王朝。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為了對付匈奴的,可以說匈奴是長城出現的起因,也是一切的源頭。既然有了匈奴,接下來就是如何應對。方法之一是與匈奴開戰,深入北方草原找匈奴主力決戰,這是後來漢武帝的做法。秦始皇雖然一統天下,但似乎沒有深入大漠的意識和決心。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守,從中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心思是在防守上,也許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已經志得意滿。

康熙時期準格爾部落崛起,並有意統一蒙古各部,然後與清朝爭天下,這點與匈奴有根本的不同。匈奴人的貪心會止步於長城腳下,但對葛爾丹這種包藏禍心的人,他的禍心已經飛躍了長城,靠長城防守,顯然是抵禦不住的。能古抵禦禍心的方法也只有從根本上將它抹殺。

秦始皇和康熙面對的是不同情況,因而不能說誰比誰強。不過要說哪種方法乾的乾淨利落,那麼把敵人從根本上消滅,自然比簡單的防禦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