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等你點關注都等出蜘蛛網了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2019年相比2018年的寫作,在獨立思考這件事,上升了幾個臺階。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管理?
1、 寫作對象感的思考2、 故事化思維的思考3、 寫有用有趣的思考4、 寫作數量論與質量論的思考5、 寫作能力上升為演講能力時間段的思考
寫作可以幫助自己思考,此時此刻此階段的一些想法。因為人腦本來就是發散性的思維,超過40分鐘難以聚焦。人的注意力好比蹺蹺板的兩端,一邊是專注狀態,一邊是神遊狀態。一個人也很難記得上週或是上個月,一些事件發生的細節。所以需要通過某些形式來記錄,比如寫作、演講、繪畫、音樂等,來表達創作者那時那刻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可說明,經典的歷史故事一再被傳承,因為往往能觸動某一些人生活場景的共鳴。故事是經驗的代言人。通過故事彷彿自己就是主人公的化身。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不管寫得好不好,至少在回顧過去時,可以知曉一個人對一個問題思考的深度或是廣度如何。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一、 談學習模型經典書籍閱讀


多研究幾個關於學習方法的經典書籍。如一萬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如何學習、認知天性、翻轉式學習、超級快速閱讀等書籍。以《超級快速閱讀》的一個案例為例。


每個人從頭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都必須經歷4階段。以開車為例。剛出生的嬰兒顯然還不具備開車的能力,可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到琢磨這件事情的年齡,所以不會開車既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也不會使他們產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
即第一階段:雖無能力卻也尚未萌生明確的意識,即“不知己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為什麼別人會開車,而我不會呢?一旦提出這個問題。
即進入第二階段:意識到自己某種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由於我們已經體會到了不會開車的種種不便,而且為此感到不安,所以我們理所應當會主動採取措施改變現狀。剛高中畢業的女生或許會纏著爸爸帶自己找個空曠的地方練車,或許會去報個駕校學開車。不論通過哪種渠道,終於找到機會學會了一項新技能。
即第三階段:有能力也意識到了,即“知己已能之”。這個階段,我們明明學會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交規,可每次手在方向盤上,心理難免還是會緊張。必須時刻注意手腳動作靈活配合,當然複雜的路況也會害怕。總而言之,我們必須集中注意力在開車上,根本顧不上別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不用總盯著倒車鏡,拐彎變線也不會著急打轉向燈,離合換擋,停車起步也習慣成自然。我們大腦終於可以輕鬆下來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聽音樂。

終於達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意識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迭代為什麼要寫作的思維框架。花更多時間使用一款產品。經驗故事沉澱為可服務的產品,比如相關性或是產品的連帶率。寫作的對象感,對象感、對象感、對象感。重複即重點。寫作一個知識點,加深提煉一個人穩定的能力預期。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二、找到穩定的能力預期


寫作要有用戶意識,有故事意識,能幫助人解決問題。即是很大的提升,透過一個主題解決部分人會遇到的問題。如寫作框架、寫作內容、寫作方向等。創意即舊元素的新組合。新觀點舊案例的組合論證。一個人如果常用一些過去式的表達方式,證明那些事是事實。
可以深入瞭解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每一個職位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成為新手、高手、專家,各自需要什麼條件。不斷組合各種能力,拓展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第3季度的成本有所預估。收入這方面需要好好盤點。3個角色成就了一個,故事性寫作還是需要強化。普遍是增長的問題,認知結構決定成長結果。從行業產品中看到穩定的預期,比如0到10w用戶成功案例,碰到什麼問題,最終如何實現。同樣0到1也是一樣,適用不同的發展階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一種可遷移的技能,又是基礎技能。怎樣更好的解決能力問題,需要成為一個好的時間管理者。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三、做好時間管理者


知識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難以量化在哪?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一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每一位管理者的時間,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費掉的。表面上看起來,每件事似乎都非辦不可,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
但是,即使是隻想獲得最低程度的有效性,管理者的絕大部分任務也需要相當多的整塊時間。如果每一次所花的時間少於這個極限,事情就做不好,所花的時間就是浪費,再做就得從頭開始。
舉例來說,寫一份報告大概得花6~8小時才能完成初稿。如果說每次花15分鐘,每天2次,一共花上2星期,雖然總時間也達到7小時,恐怕結果還是一張白卷。但是如果能夠關起門來,切斷電話,連續做上五六個小時,一份相當不錯的初稿就應該差不多了。有了這份初稿,他才能做零星的補充,才能逐句逐段地潤色、修改和整理。
科學實驗工作也與此相似。起碼需要5~12小時的整塊時間,才能把儀器調整妥當,做成一次實驗。如果中間被打斷,恐怕就得重新開始。


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須能將時間做整塊的運用。如果將時間分割開來零星使用,縱然總時間相同,結果時間也肯定不夠。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逆向思維:思考寫作這件事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幫助

總結一下


學習思維模型、能力預期、時間管理者。構建護城河,需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訓練覆盤能力?如何成為好的知識管理者?沒有什麼捷徑。只有反覆閱讀寫作,反覆輸入輸出理解與領悟。把前人任何新概念、經典案例、好方法,逐漸內化為個人的知識體系框架。成為個人知識晶體的一部分。
互動題:覆盤每一次寫作能力能否更接近讀者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