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

光北大世界


天平天國是以邪教組織起來的破壞傳統文化的恐怖集團,他們沒有抓住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異族統治與中華文明道統的矛盾。而孫中山恰恰抓住了這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口號。雖然孫中山手下並無多少人(在廣州起義失敗後幾乎成了孤身一人,不得不跑到美國一中餐館打工維持生計)但武昌起義一聲炮,滿清立即土崩瓦解


根號163141749


太平天國軍隊與辛亥革命軍隊比較起來,太平天國軍隊無疑是更強大的。太平天國軍隊當時轟轟烈烈,轉戰十數個省,人數最少也有好幾十萬。而辛亥革命當時雖然也有各種暴動,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不但人數少,時間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給推翻了,而太平天國戰鬥了十多年,卻把清政府無可奈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軍起義)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在太平天國的時候,朝廷軍隊還非常強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朝廷軍隊已經變得十分弱小了。

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軍,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其實已經非常腐敗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時候,由於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凱等人積極訓練新兵。因此,當時朝廷軍隊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增無減的。

革命軍的力量不如大平軍,先前的清軍不如此後的清軍,此消彼長,為何結果反而有那麼大的不同?究竟是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呢?

我認為變化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民心。

我們先來看看太平天國運動時候的情況。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在南方的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階層,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上,太平天國是不受支持的。

當時的官僚地主們,都把太平天國運動當山賊草寇鬧事來看待,認為他們是“謀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們稱呼洪秀全為“洪逆”,稱呼石達開為“石逆”,認為太平天國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們把太平天國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說他們是“長毛賊”。而且對太平天國所做的那些事情,極盡嘲諷。對太平天國實行“男女分營”,對洪秀全進天京以後當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對洪秀全對他兒子的教育,都極盡妖魔化。

(洪秀全畫像)

地主官僚這麼說,一般老百姓並不瞭解真相,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輿論對太平天國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的清軍確實已經腐敗,其戰鬥力確實很成問題。除了僧格林沁指揮的軍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外,其他清朝八旗軍,完全不堪一擊。不過地方官僚地主積極組織武裝政權,和太平軍作戰。曾國藩組織了湘軍,李鴻章主持了淮軍,左宗棠左職了楚軍等等。而太平軍實際上就是被這些地方武裝給消滅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組織武裝力量後,接下來就是擁兵自立,割據一方。比如東漢末年,袁紹、劉表、孫堅、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諸侯,國家也跟著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這種情況卻完全不存在,沒有哪個地方武裝擁兵自重。由此可見,清朝當時事實上是具有強大控制力的。

我們再來看看辛亥革命時候的情況。

我們也從官僚地主階層的支持,和輿論導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辛亥革命)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輿論上,幾乎沒有任何人說辛亥革命是“謀大逆”,說他們是“山賊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舊的保皇黨們,他們也不這樣認為。由此可見,輿論上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再來看看官僚地主們的態度,幾乎沒有人組織軍隊保衛清朝,連當時最忠實的張勳這樣的人,和革命黨人作戰,態度也不是十分堅決。更沒有像之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那樣,直覺組織地主武裝和革民黨人作戰。反而是名省的總督、巡撫,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裝力量,紛紛宣佈獨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後看到國家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下,不得不宣佈退位,從此清朝走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那麼,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只能說,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來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在全國還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但是此後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為,把中國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地主武裝,還是社會的其他階層,對這個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來越失望,擁護他們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來雖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瀕臨崩潰的大堤,只要輕輕一碰,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實際上是被自己給作死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張生全精彩歷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他們面對的形勢大不相同,而且太平天國也沒有幾十萬精兵。

清朝的統治集團是由滿蒙勳貴和漢族地主、士大夫等組成的,太平軍活動的地方全都是漢族地主的地盤,而太平軍的宗旨就是“有田大家種”,打土豪是肯定的,地主跟他們合不到一塊,而且忠君思想還在,自然而然都去幫滿清政府。

滿清勳貴倚仗的八旗兵早就廢了,搞不定太平軍,不得不下放權力,依賴漢族地主自行募兵,湘軍、淮軍、楚軍這些就慢慢出現了。

太平天國的軍隊也沒有幾十萬精兵,要真有這麼多精銳,天京城外怎麼還有清軍兩座大營呢?

不過太平天國的確給湘軍造成了很大困擾,但當湘軍、淮軍等相繼消滅太平天國、捻軍等,並參與平定回疆、中法戰爭等各大戰役後,漢族地主們已經成為清朝的頂樑柱,其領頭者,就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晚清名臣。

在八國聯軍侵華前,不論是這些領頭大臣,還是底下那些士紳,大多還是忠於清廷的,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央發佈命令要跟洋人死磕,李鴻章等人帶頭帶頭抗旨,搞東南互保;士紳們也逐漸對清朝死心,開始對革命黨加以關注。

這一點,屢次失敗的孫中山先生很有體會,他在《建國方略》中寫道:“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耳······惟庚子失敗(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孫中山領導的惠州起義)之後,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

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個原因,是義和團運動,這也是士紳對清朝態度轉變的根源。義和團能夠興起,很大程度是因為官僚士紳的支持,甚至慈禧太后也推波助瀾,但戰爭的失敗,使得慈禧迅速低頭,承若懲治反帝鬥爭,這在《辛丑條約》中寫明瞭,清朝也做到了,光是支持義和團的官員遭到重處的就有100多人,凡發生義和團的地區一律停止科舉考試5年。

在當時,科舉考試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士人謀求上升的唯一通道,停五年?士人不滿可想而知,整天讀著忠君愛國的士人發現,原來這個君,也不怎麼可愛。

尤其在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打擊更上層樓,更多的士紳轉身支持革命黨,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新軍中有了更多的革命黨。因為廢除科舉後,有不少士人加入了南方新軍(北方新軍比較少招士人),他們不甘(本來能當官現在當大頭兵)、年輕且識字(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軍,越來越不像是清朝的軍隊了,偏偏清朝為了訓練新軍下了很多血本,他們可是清朝的精兵!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去世後,繼任者不善於平衡權力,漢族高官跟滿蒙勳貴的聯盟破裂,以袁世凱岑春煊為代表的新一代漢族高官在朝廷中逐步失勢,滿蒙勳貴想收回他們印象中被漢族奪走的權力。

這自然激起漢族高官的不滿,尤其是在皇族內閣搞出來後,徹底不玩了,感情都是給滿蒙勳貴打工?所以袁世凱復出後是在為自己謀利益,跟南方打打和和,不會為清朝賣命。

士紳們的支持在武昌起義後更為明顯,武昌一聲炮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北方各地紛紛起義,很多官僚士紳把辮子一剪,把牌匾一換,就成了民國官員,這也就是教科書上說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本來士紳們就是對清朝失望,而不是真的接受了新思想。

相比於對抗太平天國時期的漢族地主上下支持,辛亥革命時清朝可謂遭受雙面反對,單靠滿蒙勳貴的力量,連北方新軍都指揮不動,怎麼打革命軍?


平沙趣說歷史


1、太平天國有幾十萬兵不假,卻絕對談不上什麼“精兵”,說到底只是幾個人用教義煽動起家、並利用民眾對鴉片戰爭以來清廷政策、尤其經濟稅收政策不滿的情緒,而聚攏起的一支“怨兵”而已。這支“怨兵”因為正好處於時代更迭的特殊節點,加上恰好有諸如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這樣有能力的戰略戰術領袖,因此較此前的民變隊伍顯得更有戰鬥力、更“正規化”,但仍然是一支起家時幾乎沒有正規軍事血脈的草莽隊伍:被公認為太平天國前期最翔實情報集的《賊情彙纂》中有傳記的太平天國領袖165人(“首逆”8人和“劇賊”157人)中,確認有過正規軍事閱歷的只有燕王秦日綱(退伍兵)、豫王胡以晄(武秀才)、水五副將軍劉滿(即劉遠達,原清軍綠營被俘下級軍官),甚至曾經是“賊寇”即天地會或其它反清勢力人物的也不算很多,比較著名的有靖胡侯林鳳祥(廣東天地會眾,負案流亡廣西)、冬官正丞相羅大綱(兩廣天地會水上武裝“艇匪”首領之一)、殿前丞相羅瓊樹(羅大綱族兄)、殿左五檢點吳如孝(羅大綱在廣東時的天地會搭檔)等幾人而已,絕大多數在加入太平軍時是普通民眾,如工人(楊秀清燒炭工、賓福壽木匠)、書生(何震川秀才,韋昌輝捐監生,洪秀全馮雲山等童生)、文員(羅宓芬會計、黃玉琨訟師,盧賢拔代寫書信)、商人(周勝坤、吳可億開當鋪,唐正財水上木材商)、農民(石達開富農,李秀成貧農)、諸王親眷(這個不多說了,一堆一堆的)甚至未成年人(陳玉成),他們是在長期戰爭中逐步摸索出軍事經驗的,所謂“精兵”是被打出來的,但於此同時清軍一樣也“打出來”了,而且因為軍事體系更成熟,“打出來”的軍隊也更有戰鬥力,前期最精銳的太平軍在野戰中一般能輕易擊敗數量相當的清軍主力,後期即便前者人數多幾倍也往往是敗方。

2、太平天國存在行政、軍事、宗教等方面的巨大缺點,看似佔領區很大,但實際上往往只控制了城鎮據點,對鄉村控制力很弱,招兵主要靠裹挾,後勤主要靠“科派”和“打太平先鋒”(說穿了就是搶),且各部自成後勤體系,打起來飢一頓飽一頓,缺乏持久戰保障。不僅如此,當時已經是冷熱兵器混用時代,清軍作為政府武裝不但能更方便獲得新式槍炮和彈藥供應,而且舊式武器也能做到量足、質量相對好,尤其是制式化,而太平軍只能“撿到籃子裡都是菜”,火器質量參差、式樣雜亂,彈藥多為土法上馬,“有硝無磺”,射程和穿透力遠不如制式化武器,在某些特定戰役(如雨花臺和蘇州戰役)看似洋槍洋炮比對面清軍還多,實際上只能“聽個響”,曾到訪天京的英國船長吳士禮曾評價天京太平軍的洋槍“質量低劣,來復槍膛線都磨平了,是奸詐的走私犯兜售的次品,對使用者的威脅比對敵人更大”,雨花臺之役,號稱十幾萬的太平軍看似洋槍洋炮甚多,打得噼裡啪啦,但對面的湘軍依託長江-秦淮河後勤線,通過糧臺後勤系統源源不斷地把看似落後一兩代、但制式化且質量可靠數量有保證的槍炮彈藥送到雨花臺前線,結果是李秀成猛攻46天不下。

3、太平軍不但質量不如後期的湘淮軍和洋槍隊,甚至數量也並不佔很大優勢。太平軍為虛張聲勢習慣“二千五作一萬”,即成四倍誇大自己兵力,掃北太平軍“九個軍二萬餘”,但就連許多自己的將士都以為有十萬兵力(因為兵冊就是編了十萬人的),雨花臺之役湘軍最初抵達前線的陸軍一萬六(的確是“精兵”),太平軍號稱十三王十四萬人,按照“二千五作一萬”來計算也只有三萬五上下,且太平軍後期家屬隨軍、官多兵少,實際能上陣的人數不比湘軍多多少,且四十多天裡湘軍不斷快速補充增援,後期雙方兵力就更接近,攻破天京時湘軍圍城號稱八萬,實數也至少有五六萬人(除了湘軍圍城的還有少量八旗和綠營兵),而圍城裡的太平軍據李秀成等敘述,已經只有幾千人尚能一戰了。

4、與太平軍不同,辛亥革命的主體是清朝正規軍——新軍,武昌起義和攻破南京的主力,是北洋六鎮以外訓練和裝備程度最好、編制最正規的新軍第八鎮和第九鎮,灤州起義等的骨幹同樣是新軍,而開戰後不久清朝海軍也倒戈了。新式陸海軍是清末朝廷最重要的國防主力,他們倒戈變成民國軍隊,此消彼長,而新軍主力中的主力——北洋六鎮,除了由原近衛軍改編的第一鎮尚不好說外,其餘五鎮聽命於趁火打劫的袁世凱,只能依靠巡防營(舊綠營和勇營改編的半正規軍)之類武裝的清軍反倒成了“非正規軍”,這還打什麼仗?蒙哥馬利曾經問杜聿明“淮海戰役你的兵更多,為啥打敗了”,杜答“我的兵都跑對方那邊去了”,辛亥革命就是這麼個態勢,清軍最精銳的是新軍,但新軍一小半直接變成了革命軍,一多半被袁世凱掌握,清朝只剩一個空架子,不倒才怪。


陶短房


首先要說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經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題主問題有個小問題,太平軍哪來幾十萬精銳。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此時清政府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其虛弱的本質,但是太平天國的實質還只是一次農民起義,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幾千年的封建累積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階級聯手擊敗。



而到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連搞憲政,最後也是拿出個皇族內閣來糊弄人,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結果是連昔日的難兄難弟日本都可以騎在中國頭上,列強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全國民眾的見識也已經不同往日,已經對世界時局有所瞭解。全國上下除了少數滿洲貴族和頑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經對清廷失望透頂,希望出現變革。因此武昌首義以後,其他各省紛紛響應,推翻清政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而且太平軍只是幾十萬拿著武器的農民,大多缺乏訓練,其中還有隨軍的家屬,哪來什麼精兵,看著人數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裡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清政府苦心編練的新軍,像湖北首義的第八鎮、江蘇的第九鎮、浙江的暫編21鎮、雲南的第十九鎮等等都陸續參加了革命,這些部隊都是經過新式訓練的正規軍,真正的精銳。


不沉的經遠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若是我們拿清朝末年與現今的中東內亂做比較,會發現其實兩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整個清朝的皇帝,除了雍正之外,其他的要麼是好大喜功、要麼就是自吹自擂,又或者是守城守舊之君。而到了道光年間,清朝其實已經淪落回中國王朝滅亡的歷史年輪裡了,最為代表的就是:

一、江南等種桑養蠶之地依靠糧食外運,中國歷史上滅亡的大一統王朝的通病,所謂的湖廣熟、天下足,其實是個無奈的選擇。江浙及安徽一帶本身就是水稻種植之地,可是每當皇朝中後期,這些本來是產糧區,民間資本的追逐利益最大化下,基本農田都用於種桑養蠶。同時資本的逐利性,又導致了一些有能力的商人或官方人員,在不斷吞併土地,而民間的農民只能淪落成手工人或佃農。中國人歷史上一直都有在家儲備糧食的習慣,農村最盛,就算是天災,也能硬抗半年到一年。但是產綢區的民間,除了商戶或官府之外,農民及城市工人,家裡的存糧只有一到五日,“一日之工,可得三至五錢,三口之家依存之事”。

二、陝西等地的捻亂。陝西之地自從唐後,因為黃河改道及天氣變化,人類活動頻繁等等因素,這些地區已經不再是中原富裕之地,黃土高坡的貧瘠土地,讓這個連接內地和草原的省份成為了經商濃厚之地,雖然地方很富裕,可是也出現了一個最隱匿的悲劇,依靠糧食外運。最為代表的就是明末小冰河時期,導致的陝西首先暴亂,流民四起,拖垮掉整個明朝。

三、明清交替,爛政策的延續。滿清入關後,因為滿洲人不善於治理地方,只能依靠漢官,而早期的漢官有部分是來源於明朝降官。

明朝時期,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中,最鄙視官員,縣官若只能依靠每月五兩銀子而活的話,估計下班後都要上街乞討才行。所以明朝中後期,貪腐成風,官員們上下其手,剋扣不斷。同時明皇朝的制度又是縣官管城,城外歸鄉紳管理。滿洲入關後,清朝保留了這些制度,說白了,民間接受清朝統治無非就是維持之前不變的前提下(去發蓄辮是個例外)。

這種城外無王法的制度,讓反清性質的“天地會”得到了很大的生存空間,加上反政府邪教等等的運動,清政府歷來的統治只能維持在城裡,成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最典型案例之一。

四、腐敗的基層官員和城外王法歸宗族,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民間對政府毫無忠誠度,而官員只能依靠武力來維持威嚴。之前提到“湖廣熟、天下足”,事實上是清政府,尤其是湖廣地區的民間,資本逐利比江浙一帶還嚴重,平民的土地被強取豪奪,基層官員將稅收嫁接到農民身上等等。清朝官場上有個俗言:“一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還有個現實就是清朝一朝,官場上被處理的官員,所有所謂貪腐官員,要麼是觸碰了皇帝的逆鱗(比如和珅等)或政治鬥爭失敗者,要麼是把手伸到官方的錢糧上,要麼就是戰敗或無戰力,才被查處出喝兵血等等。沒有一例是因為搶奪民間財富而獲罪的。

因此到了咸豐時期的清朝,事實上已經腐爛到骨子裡了,在陝西等地的捻亂,雖然清政府運用正確的方法(明朝用撫為主,戰為主,清朝是以圍而殲之為主)。圍住了捻匪,可是全國僅僅依靠一個湖廣,根本無非籌集到更多的軍糧來殲滅逃進深山的捻匪們,最終只能達到圍而不殲的地步。

到了太平天國起事時,湖南等地的被壓迫而加入天地會的貧民們,紛紛到廣西金田找洪秀全,比如咸豐年間天地會湖南總舵舵主名叫焦亮,秀才出身的他多次考舉人不中,在洪秀全的起義後,馬上就加入太平天國,甚至是連洪秀全提出放棄信仰,不復明,只保留反清口號的條件,這些天地會成員們除了少數幾支之外,大部分改變信仰,加入太平軍。這也說明了,在湖廣等地產糧區,農民反抗政府的意識已經達到了爆發點,只要一點點星星之火就可以燎起來……

太平天國為什麼不能推翻清政府呢?

原因有很多

一、太平天國本身因素

1.本身最高統治者洪秀全就是個典型神棍,並沒有擔責之心,洪秀全跟康有為有一點很像,就是個高談書生,一遇事就攜款跑路的。這樣的人,沒上位之前誇誇其談,上位後比貪官吃相還難看。

2.拜上帝會得罪完當時中國的最基本階級利益,也就是之前所說的鄉紳階級,現在的人是無法想象當時的中國,宗族的能力是完全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人若是脫離了宗族,基本就是乞丐或流民般的存在。

而這些鄉紳,本身就掌握了民間最大的財富及知識,還有輿論風向。之前提到,民間對政府毫無忠誠度,因此,在戰爭時期,丟掉口糧的人們,除了加入叛軍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加入有官方背書的民團中,至少還能保家護院,而後才能升官發財。

所以在太平天國走出廣西,北上後,湖南的湘軍,廣西的桂軍,廣東的粵軍紛紛在本地的鄉紳階級的組織下構建而成,在太平天國早期,起到了防禦叛軍及流民的攻擊,維護住地方的穩定及安全。

二、國朝雖然依舊腐爛,但是既得利益階級依舊堅韌。

當時的清朝政府,內外交困,英法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但那只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雖然國朝丟了面子賠了款子,但也只是開了海禁,居於所謂的租借,在統治階級看來,西洋人遠道而來,最多也就萬把軍人,最多隻能強佔幾塊沿海之地而已,只要國朝勵精圖治,遲早會趕跑他們的。反而是開海禁,開商屯反而更有利於鄉紳這些階級賺錢。

世人都在嘲笑胡林翼忽然見洋船往來長江上迅捷如風,即忿而吐血,來說明以胡林翼為代表的晚清士人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無力,進一步表面以傳統的辦法回應晚清紛至踏來外患是行不通的。

根據曾國藩與幕僚的一些言論來看,其實這個胡林翼吐血身亡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在晚清,地主階級並沒有把西洋人的進攻當做國朝覆滅的基本,而是認為西洋人跟被圍住的捻匪們一樣都只是皮癬之癢而已,無非是因為西洋人遠道而來,需要跨洋坐船,能到達國朝無非最多隻有那幾萬人馬而已,能佔的無非也就是那幾塊沿海之地,根本無法進入國朝腹地,只要以空間換取時間,就能勵志圖強,打敗他們,中興國朝。而胡林翼在滅掉太平天國後,在長江看到,美國人的輪船竟然能通過長江,到達武漢等國朝腹地之時,這個等同信仰的崩塌才應該是他吐血墜馬身亡的因素。

為什麼辛亥革命能成功?

這個就不老生常談了,除了鴉片掠奪民間財富,各國的廉價商品衝擊民間,土地兼併嚴重,戰亂後政府組織無力等等之外。主要是有

一、民智開,當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後,原來太平天國所在出現了一個空白的權利、利益空間,因為連續多年的戰亂,地區出現人口銳減,土地能再次分配,而民間財富從太平天國掠奪後再次流入清政府手中,所以那時候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迴光返照,民間交易頻繁,財富流通,在開商屯的幾個口岸裡,民間不斷接觸西洋的文化,加上之前本身對政府毫無忠誠的民眾,逐步開啟了民智,不再愚忠於政府及宗族。

二、開了民智的大國驕傲心態,當中法戰爭後,中國的不敗而敗下的恥辱條約,刺激了所有有著千年大國驕傲的讀書人,在有心人不斷去深挖出來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面世後,整個帝國的讀書人徹底對國朝失望,也是從中法戰爭後,大批量的年輕讀書人紛紛加入同盟會,不再指責同盟會是個“恐怖主義”(早期的同盟會只是以暗殺官員、攻擊政府為主導的組織),從此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性質改變,從早期只針對政府,到後來的發動群眾,提出了基本綱領。

三、屁民的糧袋。之前的幾次戰亂,雖然苛捐雜稅不斷,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雖然平了太平天國,但也有戰爭紅利。雖然戰敗給西洋人,但開了商路,屁民們怎麼也能混口飯吃,對於讀書人的國恥,反而沒有家仇可恨,反正就算天塌下來,上面也還有帶帽子的人頂住。

直到甲午戰爭,屁民們沸騰了,輸給一個千年學生不說,還要賠償幾億銀子,之前的苛捐雜稅養出的海軍如同打水漂一樣沉入海底,這次加上這幾億銀子,屁民們心裡一沉,撫摸著乾癟的糧袋,紅起了雙眼,不由自主跟隨著那赤項紅面的小秀才們,謾罵起國朝,謾罵起高高在上的帝王。

四、外部勢力,推翻滿清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功永大於過。這裡只說三件事,1、蔡鍔蔡大爺,在袁世凱稱帝時,從北京跑路,路費還是靠京城一姬娼所借。可是到了天津坐船到了日本,再從廣州上岸回雲南,這中間才短短几個月而已,就能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護國軍”,不去探討護國軍,只說軍費從何而來?為什麼軍械都是日械?連飯盒都是日產的?雲南的軍閥不是到二戰期間還是用法式裝備嗎?2、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護路運動,四川人怎麼買到軍械的?為什麼軍械是大都法式的?從何而來?3、俄羅斯還在內戰,紅色蘇維埃還在遠東與白俄死磕的時候,為什麼會無私援助廣東?

若是把滿清晚年到民國初年,這段歷史捋一捋,再跟現今的中東比對一下,你會發現,有些人的這套操作百年來都沒變,還是那麼溜……


斐駺


滅掉太平天國是曾國藩湘軍的功勞。但也正是曾國藩的湘軍破壞了清朝政府的制衡機制,使大清失去了免疫功能。地方政府成了軍閥,朝廷又沒有用來抵抗革命軍的部隊,所以才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輕鬆滅掉。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英勇善戰的八旗兵,開始享受生活,從而失去了戰鬥力。真正能打仗的是60萬左右的綠營兵。到了晚清時期,綠營兵也已經腐化,戰鬥力盡失。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八旗兵也好,綠營兵也好,遇著太平軍,一觸即潰,用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根本不可能。慈禧太后無奈,才讓曾國藩招募鄉勇,辦團練,創建了能打善戰的湘軍。正是曾國藩的湘軍滅了太平天國的幾十萬精兵。但也正是湘軍動搖了大清的根基。



大清朝地方政府有很好的一套制衡機制,有管軍事的,有管行政的,有管後勤的,他們都不是上下級關係,彼此之間相互制約,很好的避免了地方官員成為地方割據政權。

太平天國來了,曾國藩奉旨辦團練,需要經費,管後勤的官員不支持,沒有錢團練辦不下去,於是他請示慈禧換一個聽話的來。要打仗,行政官員總掣肘,仗沒法打,他又請示慈禧換一個聽話的來。這樣一來,軍事、行政、後勤相互制衡的體制被打破,變成了曾國藩一人說了算。效率提高了,湘軍很快就練成了,最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適應戰爭需要建立獨裁體制,很容易變成軍閥割據,這就是慈禧忌憚曾國藩的原因。

曾國藩湘軍所到之處基本都變成一人說了算的獨裁製度。由於社會動盪,全國到處都效仿湘軍辦團練,其中辦的比較大的是李鴻章的淮軍。所有辦團練的地方最後都變成了一人說了算的地方政府。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主動裁撤了湘軍,但其他辦團練的地方政府都成了地方割據軍閥。到了清朝末年,大部分地方政權已經不受清朝政府的節制。



辛亥革命爆發時,地方政府不聽中央政府調遣,大清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又不管用,袁世凱的新軍也只聽袁世凱的,不聽朝廷的,大清朝廷成了光桿司令。革命軍雖然只有幾萬人,對付大清朝廷也足夠了。

我是豫有得,請求,加關注互動!


有得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辛亥革命幾萬人的起義就使清朝滅亡,而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起義沒有滅亡清朝,是在於人心。

歷史,很多時候看起來是政治人物的選擇,實際上是每一個人選擇的結果,當大多數人做出了一個選擇的時候,歷史就朝著那個方向去了,這是潮流,沒有人能夠改變的了。

對此,我們可以對比看幾個一出起義就造成天下大變的案例

案例一: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發生於公元前209年,過程基本大家都應該知道,就是900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結果耽誤了行期,按秦律當斬,當時反正去了也基本是死,所以就造成了這900名戍卒首領陳勝吳廣的起義。大澤鄉以起義,全國就都跟著發動了起義,直接後果就是秦朝在這次大起義中滅亡。

雖然現在很多人給秦朝翻案,說秦朝的律法沒有那麼嚴格,但是我認為秦朝律法確實殘酷,不然當時也不會有“天下苦秦者久矣”的說法,為什麼一下子這麼多人會起來造反?原因就在於,人們不願意選擇秦朝,為什麼不願意選擇秦朝?活不下去了,為什麼活不下去了?還是那句話,“天下苦秦者久矣”。

案例二:綠林赤眉起義

實際上,在王莽新朝建立以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終失敗,造成了綠林赤眉起義,這場起義聲勢浩大,王莽的新王朝也覆滅在了這次大起義中。

案列三:黃巾軍起義

黃巾軍起義發生在公元184年,由黃巾軍首領張角醞釀多年後發動,一時間天下到處都是黃巾軍,中央政府無力圍剿黃巾軍,最後在各地諸侯的努力下才剿滅了黃巾軍,但是經過這次起義,東漢政府已經名存實亡,東漢實際上也是亡於這次起義。

案例四: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發生於元朝末年,由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在這次起義中,後來崛起了朱元璋、陳友諒等勢力,雖然紅巾軍沒有推翻元朝的統治,但是在這次起義中崛起的朱元璋、陳友諒等人最後成為了推翻元朝的主力軍,元朝也實際是亡於紅巾軍起義。

案例五: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可謂是聲勢浩大,在這次起義中,崛起的主要勢力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後來李自成直接推翻了明王朝。如果看過影片《大明劫》的朋友,應該對其中孫傳統的一段話記憶深刻:為什麼他李自成能夠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卻一回都輸不起?因為人心,人心就是糧食。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跟著李自成造反?因為明朝失去了人心。為什麼李自成的部隊經常被打光,但是為什麼又能重新崛起?還是因為人心,人們願意跟著李自成造反。

那麼,最後回到我們的問題,我們看一下辛亥革命的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山西、山東、甘肅等十五省宣佈獨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一下,整個清朝,在中原地區就只有河南和直隸了,當時的東北由於日俄戰爭,已經是日本和俄國的勢力範圍,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實際上清朝的地盤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以說全國的大部分人口和經濟都背叛了清廷。

如果換做太平天國時代,朝廷無力剿滅起義,可以依靠地方私人武裝,如湘軍,這次他們也想到了私人武裝,袁世凱,北洋新軍實際上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由他控制)。於是又啟用了袁世凱,但是袁世凱不是曾國藩,曾國藩不能控制清廷,而袁世凱可以。於是南北議和,最終清帝退位。

看出情況了麼?和之前的幾次滅朝級的大起義有什麼共同特點呢?共同特點就是,一次起義,天下響應,狼煙四起。

所以,清朝的滅亡在於人心。那為什麼太平天國沒有滅亡清朝呢?還是在於人心。

首先,當時的清朝並沒有完全失去人心,至少還有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清朝遮風擋雨,建立湘軍、淮軍等軍事集團,為清朝剿滅起義。

其次,太平天國沒有學會獲取人心。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雖然沒有前幾次的大起義那麼獲得全國各地的響應,但實際上當時全國各地發生起義的事件也不少,尤其是捻軍起義。但是太平天國的領導層沒有學會獲取人心,在定都南京之後就失去了進取之心,釀成了天京事變,可以說,天京事變的發生不要說獲取人心,就是太平天國內部的人心也渙散了。

所以在我看來,太平天國沒有成功還是在於人心。既沒有得天下人之心,也沒有凝聚自己人之心。

綜合以上也能看出,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實際上全國的民眾對於清廷早已失去了信心,人們早已不信任這個政府,早已對這個政府失望透頂。歷史表面上看起來是政治人物的選擇,但實際上是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選擇,正是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選擇,才變成了一個趨勢,這種趨勢沒有人能夠逆轉。


老威觀史


如果單從實力方面來看,太平天國的軍隊明顯是更強大的。但尷尬的是,最後推翻清朝的卻是辛亥革命的隊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軍事裝備

太平天國雖然士兵數量眾多,但是他們的武器非常落後。很多人甚至把家裡的農具當做戰鬥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國雖然陣仗看起來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裝備是硬核,實際上想要擊敗他們難度並是想象中那麼大。

而辛亥革命的時候,起義的那些人自身的裝備本來就非常的精良。因為隊伍當中不乏知識分子,所以他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

當然了,他們的戰略思維也非常不錯,在戰爭開始之後沒多久就佔據了朝廷的兵工廠還有火藥廠。他們不光是豐富了自己的庫存,還切斷了朝廷的補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待百姓態度不同

太平天國因為受到階級的侷限,只為滿足高層人物的無限慾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起義宗旨說的好聽,實際上不過是天國高層在一直不斷攫取人民利益罷了。

所以太平天國在百姓當中口碑非常差勁,很多人甚至都把他們稱為劫匪甚至是強盜。雖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國的瘋狂信徒,但是反對他的民眾數量更多。

實際上,在太平天國內部也有持各種聲音的人。而他們自己都不團結,自然不可能戰勝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國有著很大的區別。太平天國是通過剝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們彰顯的是統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們執行著人民的意志,將重拳揮在清政府的臉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辛亥革命的成員基本都是一致對外,從來都不傷害百姓,只是針對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特別廣泛,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他們這樣做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時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非常傳統的,當時大多數人們心中覺得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們厭惡並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國。


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維新思想已經廣泛傳播。那時候人們已經學會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當時受到的阻力沒那麼大,人民對於推翻皇權只是感覺有些無所適從,而沒有產生想要維護舊制的情緒。

畢竟,此時的清政府讓民眾感覺到了太多的恥辱,他們渴望國家變得更加富強,沒有辦法滿足他們訴求的清政府當然會被推翻。

綜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隊伍給推翻,可實際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覺醒的民眾。實際上,從所有的民眾對清政府心懷不滿那刻開始,清政府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夏目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任何事情,咱都不能瞅表面,如果光瞅表面就能解決問題,要俺這種廢口舌的也就沒用了,就沒俺啥事了,俺只能衝老天爺傻樂了。

滿清能夠統治咱大華夏小三百年的歷史,這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縱觀滿清的整個統治,他不太平,每一個時期都有造反的,但都沒有成了氣候,那麼這道理在那呢?

哎!這道理就是今天題主說的這問題。今天咱就藉著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這事分析分析。

分析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瞅著聲勢浩大,滿清二十二個行省他獨獨就佔了十八個,這還是經過十四年的鏖戰,這才拿下來的,也算是兵強馬壯,兵多將廣吧!

但就是這幾十萬大軍,愣是被滿清給滅掉了。當然太平天國他自身也有問題,但這不是咱今天所要說的事,咱先擱一邊。

反觀辛亥革命,這要是算起來,軍隊不多,這還是滿清培養的新軍武裝起來了,也就是幾萬人,但幾乎就是一夜之間,滿清的十八個行省這就脫離了他的控制。

哎!有些人就奇怪,這人數少不說,時間也短,這一傢伙就取得了太平天國十四年的打拼,而且太平天國沒有辦成的事,最後咱辛亥革命就把滿清推翻的事就給辦成了,咋就這麼順利呢?

要俺說,這其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大華夏一直在說,這老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是道理所在。

話說滿清他整個統治階層是由滿人的貴族階層和咱大華夏地頭上的官僚地主階級所構成的。

如果這兩個階級一直捆綁在一起,那麼滿清的統治基礎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當年太平天國,雖然佔據了南方,有實力和滿清抗衡,但他的核心卻動了官僚地主階級的蛋糕。

畢竟他的口號是“有田大家有一起種!”,您就說吧,全天下的土地這都開墾了上下五千年了,哪有多餘的,全都是有主的。

所以這就面臨一個打地主的局面,好吧,太平天國瞧不上官僚地主,官僚地主更加的和太平天國不對眼,在加上咱教育了幾千年的君為臣綱的大道理,擺在那裡。

那麼官僚地主這就很自然的去幫助滿清,過去這個階層掌握著輿論的導向,畢竟那會啥宗族的族長,十里八鄉有頭有臉的人都是這幫人,而那會消息也閉塞,所以話語權是在他們的手裡。

這太平天國這就成了長毛賊,啥洪逆,石逆的這就都有了。

那麼最終的結果咱就看到了。

為什麼太平天國會被滅掉呢

其實這時間點上,要是憑藉滿清自己個的實力去滅太平天國,壓根就不可能。

畢竟他們那八旗子弟在康熙的手上就已經被廢了,架個籠子遛個鳥,找根草棍撥個蟈蟈或者蛐蛐,這他們在行,讓他們打仗?拉倒吧!

再說這都過去了多少年了,擱太平天國的時候,那就更廢了,滿清自己個挑挑揀揀就只剩下一個曾格林沁帶著蒙八旗外加一部分滿八旗,這還成,其他的這都不成。

滿清自己個都說了曾格林沁是他們最後的長城。但一個人想撐起一片天,這壓根就不現實。

所以在消滅太平天國的戰場上就出現了,壓根就不屬於滿清正規軍的湘軍、淮軍等等,這些個鄉勇。

其實說到底這些個鄉勇,就是一股子強大的武裝力量,而這股子武裝力量恰恰就掌握在了地主官僚的手裡邊。

而滿清的統治結構是滿人貴族和咱的地主官僚,而軍隊在滿清小三百年的進程中,滿人自始至終掌握著軍隊,八旗就不說了,這不還有綠營,綠營的頭頭腦腦那都是滿人,漢人就上不了手。

而滿清的軍隊就這倆是正規軍,其他都不算,基本上是有事了,召集起來,這召集起來的軍隊,滿清壓根就不負責養活,這沒事了,就必須就地解散,這就是鄉勇的雛形——團練。

這種形式的軍隊打嘉慶的時候,就開始流行,畢竟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到了嘉慶的手上,真心沒啥戰鬥力了。所以才出現了團練這種怪模怪樣的軍隊制式。

你說這團練是私軍嗎?是!但他是軍隊嗎?不是!因為有事了,他們就出來了,沒事了就不見了。

但太平天國這麼一弄,團練變成了鄉勇,這軍隊和團練有了較大的變化,軍隊的數量不僅比地方團練多,而且這軍隊的結構,是親戚朋友,宗族關係所組建出來的。

打這裡起,地主官僚算是進一步的掌握了軍隊。

但太平天國的時候,滿清的控制力還是有的,不然曾國藩在完成了消滅太平天國之後,就宣佈解散了湘軍。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會問:“這時間點上了,滿清為嘛還有控制力呢?”

控制力

其實這也不奇怪,這時間點上,咱大華夏子民確實也看到了,咱的落後,所以各種各樣的思潮都有。

有滅洋扶清的,有銳意改革的,有思想保守的,有乾脆一傢伙把滿清推翻重來的。

大傢伙意見也不統一,都想試試自己的想法,所以滿清的控制力還是有的。

如果這個時候,沒啥事的話,這鄉勇又會像之前所謂的團練一樣,面臨一個就地解散的結局。

但隨後戰事又起,這不淮軍就沒有面臨這樣的結局。

最終漢人就掌握了軍隊。

這不後來,慈禧來了個萬國宣戰,跟著八國聯軍入侵,接著李鴻章聯合南方督府和老外弄了個東南互保協議。

嚇的慈禧帶著光緒往雲南跑,打北京城出來,還特意化了妝,讓慈禧結結實實的感受了一把,民間的疾苦。

這路上有婀娜奉承的官,有把慈禧但要飯的趕出自己地界的官。她這運氣好,總算是到了雲南。

從這裡,咱不難看出滿清的控制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那麼到了慈禧死了以後,咱再看滿清整個朝局,因為慈禧為自己著想,還想著能掌權,所以扶持了一個三歲的溥儀上去。

整個滿清就沒有了一個能壓制滿清勳貴的人出現,所以他這裡就亂了。

而且,在民間大傢伙都開始進一步的接觸到了外邊的世界,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

這都被大鼻子欺負了多少年了,各種各樣的想法也得到了驗證,所以大傢伙認為這滿清該走向滅亡了。

所以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怕是一點好火星子上去,那也是燎原之勢,所以最終一夜之間滿清就走向了歷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