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講述了紀曉嵐和和珅之間一次又一次明爭暗鬥,王剛老師飾演的和珅深入人心。我們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時期的大貪官,深得皇上寵幸,一直在朝廷擔任要職,家中金銀財寶堪比國庫。後來嘉慶抄他家時搜出了堪比國庫的金銀。憑藉一手溜鬚拍馬的本事深得乾隆的喜愛,甚至在皇帝死的時候還給他留了“保命詔書”。“權力是把雙刃劍,玩弄權術者終將被權力所吞噬”——呂志勇《和珅傳》。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鐵齒銅牙紀曉嵐

和中堂的坎坷升遷之路

歷史上鉅貪者往往身負巨才,例如明朝嘉靖時期的嚴嵩、嚴世蕃父子,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和珅能夠權傾朝野當然不只靠左右逢源的本領,歷史上和珅並不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那樣胖乎乎的形象,而是身長玉立的美男子,陌上人如玉。同時和中堂也堪稱文武雙全,學貫古今,從小學習多門語言,閱讀古今典籍“學可以無術,但不能不博”,和珅在一眾八旗子弟中也算得上是“一流人才”。

和珅出生於鈕祜祿家,雖說是滿族官宦之家,但是他很小的時候雙親就去世了,無依無靠。和珅沒有放棄學習,學校裡其他官宦子弟都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和珅沒有那樣的資本,他堅持苦讀,學習各種技能,學校裡的老師都很喜歡他,而且小和珅天賦異稟,學什麼都很輕鬆。所以說“一個人在無人問津的時候,刻苦學習,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後才能枝繁葉茂”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和珅畫像

“不幸的人用一輩子去治癒童年”,和珅的童年並不幸福,被親戚們排擠,被同學譏笑,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人格一定不是健全的,缺乏安全感,從小窮怕了。後來和珅入官場,貪得無厭,忘記初心,恐怕也與其不幸的童年有關。少年和珅遇到了人生第一個貴人,英廉看中了和珅這個年輕人,要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他,這和漢高祖劉邦的經歷很像。

在劉邦一窮二白成日無所事事的時候,呂公就要把呂雉嫁給他,知道他日後一定能成事。和珅在英廉的推舉下終於進宮了,但是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侍衛,一直也沒有得到皇上的提拔,和珅常常對月長嘆,自己的才能沒有發揮的餘地。命運不會虧待任何一個有準備的人,有一次和珅隨乾隆出行,乾隆聽聞有罪犯逃出,有一些生氣,問“虎兕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過歟?”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身邊大臣誠惶誠恐,卻沒有一個人答上來。侍衛和珅引用明朝大聖人朱熹“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一句話引起了皇上的注意,乾隆立即考他的詩文,和珅都對答如流引經據典,乾隆沒想到自己身邊還有這樣有才之人,立刻提拔他做御前侍衛。和珅和乾隆相遇後就開啟了他飛黃騰達的官運,兩人一見如故,和珅精通詩書,學貫古今博聞強識。

我們知道乾隆自詡詩人,一生留下四萬多首詩,隨時隨地都要作詩,有時候一天要寫十幾首,確實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大多都是記錄生活的流水賬。和珅又善於逢迎,在朝廷裡更是長袖善舞左右逢源。在乾隆40年之前,皇帝最恨貪腐,對貪官腐敗懲治力度之大。和珅在查一通貪腐案之後立了大功,被提拔為戶部尚書,走向了朝廷權力中心。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和珅逐漸得到乾隆的寵信

和珅為官之道:三不貪

和珅是鉅貪,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拿著一大把錢對著自己說“我怎麼就管不住這手呢?”難道乾隆就不知道他貪嗎?不知道他四處撈錢嗎?乾隆每年下江南都是一筆巨資,圓明園,避暑山莊,乾隆皇帝又非常注重享樂,但還是出現了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事實證明,和珅的確是一個理財達人,深喑為官之道。

自從他出任戶部尚書以來,國庫充盈,朝廷財政井井有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和珅創辦的議罪銀製度,更是充實了皇上的小金庫,雖然自己也貪,但是主要還是皇上吃肉,自己也就喝喝湯,就這樣才能在皇上眼皮下為自己謀福利。和珅深得乾隆信任,二十年盛寵不衰不是空傳,在乾隆退位太上皇之後,和珅更是坐穩朝政的第一把交椅,連嘉慶也淪為傀儡。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我怎麼就管不住這手呢

和珅和乾隆親近程度甚至超過了他的兒子嘉慶,而且他也經常在皇帝面前嚼舌根,說皇子勾結朋黨意圖篡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和珅那樣被嘉慶針對。和珅雖然是鉅貪,但其有“三不貪”的原則,即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辦不成事不貪。

  • 首先是科舉錢不貪。自隋唐以來,科舉就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雖然自明清以來,八股取士禁錮了考生的思想,選出來的官員大多不具備真才實幹。科舉向來是公開公平,科舉的錢和珅不是不想貪,是他不敢。阻礙朝廷選拔人才,乾隆是不會容許的。和珅混跡官場多年,逢迎於皇上左右多年,他知道皇上的底線在哪裡。
  • 第二是賑災錢不貪。和珅做過戶部尚書,管理國家財政多年。對於朝廷撥付到地方用於救濟百姓的錢他也不會動。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也沒有雜交水稻,糧食產量不高,一遇到自然災害,百姓就生存不下去。為了防止激起民怨,朝廷撥付的賑災款都是百姓救命的。和珅不敢冒這個險,一旦激起民變,責任不是他能夠承擔的。關於賑濟災民,還有一個小故事,地方發生災荒,國家開設粥場賑濟要被餓死的老百姓。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和珅的三不貪原則

和珅卻在粥裡面加了一把沙子。他說真正餓的要死的人是不會在意這一把沙子的,所謂易子而食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反而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那些來蹭吃蹭喝的人。這一點小小的舉動也能體現和珅的為官的智慧。和珅的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貪官,但是他是有真才實學的,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

  • 第三點也是最高明的一點,辦不成事不貪。既然和珅不貪科舉的錢,也不貪賑災款,那他的萬貫家財是從哪裡來的?和中堂20年盛寵,在皇上面前是說得上話的人,當然有很多人求他辦事,他也會收取錢財。但和珅非常聰明,他不像劉瑾、嚴嵩一樣,辦不成的事他也貪。和珅深知不是什麼錢都能收,錢雖重要,但性命更要緊。如果這件事辦不成、或者不能辦,他就不會貪,這就是他的圓滑之處。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賑災錢不貪

時刻體察聖心,時刻站在皇上的立場替他考慮於皇上,討好皇上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以表面上的無私來為自己營私。適當的收取賄賂是和珅獲取皇上信任的方法,想和珅那樣的地位,如果他不讓皇上抓住些把柄,皇上勢必會對他的居心產生懷疑。識時務懂進退,這也是為什麼和珅能屹立官場多年而不敗的原因吧。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身家性命

和珅自從入仕途以來,善於體察聖意左右逢源,同時又因為是滿人,因此深得皇上器重。乾隆皇帝愛寫詩,並把自認為好的詩寫在如意上,但是皇上多少寵臣,能夠替皇上寫詩的也只有和珅一個。雍正皇帝是眾所周知的涼薄寡恩,但是也能受寵於雍正皇帝,但是到了乾隆這兒,張廷玉這個雍正留下的顧命之臣也沒有得到他的完全信任,最後也沒有落得好下場。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乾隆與和珅

但是和珅做到了,一生受寵於乾隆皇帝,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儘管風光如同和珅,但是他依舊是鬥爭的失敗者。這就不得不說和珅和嘉慶帝的關係了,在乾隆死後僅十五天,和珅就被抄了家,送上了斷頭臺,終年僅僅49歲。連乾隆留給他的“保命詔”也只能保其全屍。和珅鉅貪,乾隆一直也都心知肚明,曾經也給過和珅警告“朕能容你,恐後人不能容你”。

但是春風得意盛寵意識的和中堂怎會聽得進去呢?在嘉慶還是皇子的時候,他就處處與其作對。乾隆欲提拔嘉慶的老師朱珪,和珅可不能讓嘉慶培養他在朝中的黨羽,立馬到乾隆面前去告狀“嗣皇帝欲施恩於師傅”,要想這時候嘉慶已經繼位,和珅還這樣針鋒相對,他只知道抱緊乾隆這根“大腿”殊不知老皇帝不能保他一輩子,奉迎討好新皇帝才是重中之重。

和珅為官之道有三不貪, 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 第三點最高明

五十年來夢幻真

結語

縱覽和珅在官場浮沉這一生,獻媚於皇帝,也曾位極人臣權勢滔天,但於國於民他並沒有什麼貢獻,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賠上了身家性命。抄家時搜出的無數的金銀財寶更是他為官多年收受賄賂的鐵證。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