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長安不是焦點爭奪城市?

直指見性


一個城市能否成為爭奪焦點,主要看它的攻守之勢。

張良認為長安是“金城千里”,並曾經分析過長安的“地利”:有函谷關天險,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庶之地,北有胡人畜牧之便利,可以三面防守,有渭水通運京師,可順流而下。

後來王莽篡權,長安城毀於戰火。劉秀建立東漢之後,一直定都洛陽。

東漢末年,因剿滅黃巾起義,各方諸侯招兵買馬,開始擁兵自重。但是長安並沒有處在各方勢力的犬牙交錯之處。

東漢十三州圖
後來董卓進入洛陽,將9歲的漢獻帝強行遷到了長安,長安再次成為東漢國都。接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西遷。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形勢圖


後來曹操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將漢獻帝遷至許昌。此時的長安,只與西涼馬騰、漢中張魯有接壤,並不具備成為焦點的條件。


曹操統一北方後的形勢圖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家瓜分了荊州,這個才是真正處於三分勢力犬牙交錯之處的城市,兵家必爭之地。這個時候,仍然沒有長安什麼事。


赤壁之戰後形勢圖
後來,劉備入川佔領益州,滅劉璋,曹操吞併韓遂、馬騰,以及漢中的張魯,孫權則控制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三足鼎立局面形成。長安牢牢地掌控在曹操手裡,跟蜀、吳沒有太大的交集。


三足鼎立形勢圖
由此可見,在各方勢力互相征伐吞併的過程中,長安這個可以都霸、建王業的城市,並沒有成為某一方勢力的中心。

三國多次大規模戰役,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以至於長安這個地處關中的城市,沒有了以往的重要戰略形勢,所以很難成為爭奪焦點。


平凡人讀史記


事實恰恰相反。

只不過《三國演義》沒有著重筆墨而已。

首當其衝,當然是,美人計借呂布手殺董卓。

其次則是,賈詡一言分三國。長安李傕郭汜驅逐呂布戰役,西安(長安)城內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再次則是曹操剿滅李傕郭汜。

最後則是曹操決戰西涼馬超。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

東漢是西安十三朝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先被董卓抓去西安(長安)。西安被曹操攻破後,漢獻帝又被曹操抓去許昌(許都)。


用戶67724358697


三國時期,長安是指我國的陝西西安,長安寓意為“長治久安,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古都,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古時西周、秦朝、西漢朝包括隋朝、唐朝都是我國曆史上的強盛時代,也都建都於此,因此長安是當時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的中心,屬於國際化的大都市,類似於現今的北上廣超一流城市。那麼到三國時期,為什麼長安是不是重點爭奪城市呢?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下我的觀點,

一、長安的地理位置,屬於關中腹地。前有西漢王莽篡權,後有東漢董卓李儒郭汜之亂,長安城飽受戰亂。尤其是在三國時期,長安地區經歷了多次戰亂的摧殘,比如曹操和西涼的馬超之間的戰鬥等。由此,至少在三國時期,長安雖然是軍事重鎮,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略低於洛陽。但長安在三國後期,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就是想佔據長安,以長安為根據,打通漢中與關中的通道,也可向西圖取西涼,可是至蜀國滅亡都沒能實現。長安的爭奪更體現在魏蜀兩國之間的戰爭,以及曹操與西涼軍閥馬超之間的爭奪重點。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圖

二、長安的勢力不屬於魏蜀吳三國勢力交錯的地方。長安一直在曹魏手裡,於此相對應的荊州,正是三家勢力集中的地方,赤壁過後,曹操佔領南陽、南郡(實際上是南郡北部);東吳佔領江夏和襄陽;劉備佔領公安、零陵、長沙國、武陵、桂陽。三國主要的戰役集中在荊州、合淝、漢中等地,長安的戰事很少。
三國鼎立時期的魏蜀吳地盤


綜上,長安是軍事重鎮,只是三國時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不集中在那兒,除了曹操和馬超的潼關之戰。諸葛亮北伐未打到長安,只打到陳倉,五丈原等地,距離長安不遠而已。所以三國時期的戰事由北方統一後向長江中下游發展,長安的位置已不是各方勢力必要搶佔的重要城市了。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第一,經過董卓,李傕郭汜之亂關中已經殘破不堪,人口和經濟實力大減,重要性降低了。

第二,政治中心在洛陽,鄴城和許昌,長安也不再是政治中心。

第三,三國的連接點在荊州,所以荊州事多,長安的故事就比較少了。


淵底蛟龍


因為開國皇帝劉秀建國就在洛陽,所以長安不是爭奪之地


運河古畔


在西漢時期乃至秦朝,長安地區作為當時的核心統治區域,除了是政治上的中心,也是軍事、經濟、文化上的中心。

不過,在東漢時期,因為國都遷到洛陽,長安的繁榮局面有所下降。

尤其是在三國時期,長安地區經歷了多次戰亂的摧殘,比如曹操和西涼的馬超之間的戰鬥等。

由此,至少在三國時期,長安雖然是軍事重鎮,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略低於洛陽。


歷史怪誕說


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