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宋人周邦彥初至廬州上任,遙望遠方,心緒煩亂,感慨萬千,遂提筆寫下“懷故國,朝鐘幕鼓,十載紅塵。”,至傷至情處

“何時見、名娃喚酒,同倒翁頭春。”

正如錫金亦是故國,它曾有自己獨立的王國,然而如今這個被譽為“山頂王國”的地方,最終成為一個邦,受嚴格管制。錫金現在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蒂斯達河流域上有塊土地呈馬蹄狀,嵌在山谷之間,蒂斯達河作為這片土地的“母親”,歷史上孕育出一個風景宜人的小國——錫金。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舊時,它有許多名字,古時中國稱之為哲孟雄,來自尼泊爾的人稱之為新地方,來自西藏稱之為登疆,有盛產稻米之意。不過還有一個說法,世人最為耳熟,哲孟雄即錫金,部分的吐蕃地方。

錫金的起源和併入史

關於這個國家的文字記載並不多,相比起來,史書上面對世襲的君主制確立後的事情更豐富些。錫金國史上的第一代國王,名叫蓬楚格·納姆伽爾,他的祖上是西藏的貴族,古魯·塔希。

在蓬楚格·納姆伽爾的統治下,錫金人和原住民雷布查人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過上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子民有宗教信仰,民風淳樸。想必過去的錫金,會是一副“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風貌。

從地理上看,錫金東鄰不丹,西接尼泊爾,北上中國,南屬印度,是多個國家的交通樞紐。過去,尼錫戰爭爆發,錫金軍隊不敵尼泊爾廓爾喀軍隊,節節敗退,甚至丟失都城,國王敗逃到西藏。

後來清政府出兵擊退尼軍,並將當時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也攻佔回來。尼軍無力反抗,請降清政府,最終完成了

乾隆皇帝平生得意的“十全武功”。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近代以來,隨著清政府的衰敗和英殖民主義的擴張,錫金被迫簽訂條約成為其控制之下的一個地方。在殖民者統治期間,大量尼泊爾人移民錫金南部,這個舉措使得錫金民族和宗教更加多元化。

1918年,當政權交還給時任國王塔希·納姆伽爾後,他進行多方面的改革,使得社會得到一定的發展,本以為這片土地會重回安靜祥和的生活中。

但是,小國始終沒有能力自保,被南面的印度一直視為囊中之物。自1949年開始,印度採取措施步步安排,層層安插,終於在二十五年後,即1974年,印軍解散宮廷衛隊,廢黜國王,將錫金歸入國內統治,成為一個邦。

錫金的民族和文化現狀

其實,早期的錫金境內的居民幾乎都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東亞人種。到了王國建立後,錫金族人和雷布查族人一起生活了200多年,成為殖民地後,由於侵略者開發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將尼泊爾移民大量引入錫金。

印度正式統治錫金後,也將許多印度人移民進到錫金邦裡從事生產生活。所以現在的錫金邦街頭,

目之所及都不難見到深色皮膚的印度人。而且錫金的民族組成結構豐富,有尼泊爾族、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等。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語言方面也是種類繁多,僅官方公佈的語言就有11種之多。要知道,錫金的面積約7096平方公里,比上海市的面積大些,開玩笑的說,可以把錫金境內劃分成11個行政區也不為過啊。

為了加強統治,穩定錫金邦,印度採取的措施如大量移民印度人,

還有放置許多甘地的塑像在街頭,想要通過文化手段,不斷加強新一代錫金人的思想教育,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自己的國家是印度的認同。

不得不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新生代的錫金居民對學習甘地、印度的認同感日期升高,最終,那個錫金王國徹底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現錫金邦內部,宗教的種類同樣很多。有佛教、印度教和小部分基督教,舊時的王國信奉佛教為國教,這裡的佛教屬於藏傳佛教,錫金族信奉藏傳佛教中的紅教,也稱寧瑪教,教徒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但是現在隨著印度移民越來越多,印度教的信眾都隨之增加。在宗教間,容易就教義、禁忌起衝突,希望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可以克服困難,和平共處。大家應該合作起來,消除隔閡,為了美好生活而積極奮鬥,而不是激發矛盾,越演越烈,失控破壞。

當地的經濟和民生

印度吞併錫金後,不但沒有采取嚴苛的控制措施,相反,還每年都預算一筆對口錫金的專項補助款。因此,遊客在一河之隔的西孟加拉邦遠眺錫金邦時,會驚訝的發現,兩岸的差距並不是一般的大。

錫金的房子大多整潔美觀,樓層也高,從河對岸望去,樓房錯落有致,對比彼岸的落後破敗,可以深切感受到印度政府對錫金的照顧。

由於森林面積佔比超三分之一,自然資源豐富,是錫金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另一個主要是由於地理位置佳的原因,發展起來的運輸業。這兩大產業和農業、旅遊業,使得錫金邦的居民有較富足的生活。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錫金林區盛產名貴中藥材,如麝香、鹿茸等。經濟作物種類也十分豐富,畢竟有“稻米之谷”的美譽,由於地處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氣候適宜,還能種植玉米和青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力資源豐富,全邦境內有二十幾處水電站。相對印度國內其他落後的地區,電力供應大概不成問題。手工業也發達,從事皮革、編織、釀造的勞動者多。

除此以外,印度政府對錫金採取嚴格的進出管制和封鎖。由於當時我國和印度政府有一些糾紛,有些觀念沒有達成共識,關係並不親密,所以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都是不允許進入的。就連當地本土的藏傳佛教徒,交談行動也會受印度軍人的監控。

踏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印方承認我國對西藏的主權,我國也承認錫金是印度的城邦。但是印度政府對這個新納入版圖的城邦並不放心,他們沒有掉以輕心,採取這種剛柔並濟的方法,並且從教育方面和思想層面進行改革,現在錫金的年輕人學習和崇拜甘地。

然而,那些還記得錫金王國的老人,已經慢慢老去,

對故國的記憶也逐漸消失。

錫金如今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小國夾在大國中間,只會成為盤中餐,很難避免被吞併的命運。所以我們不能放鬆和懈怠,時不待我,回顧歷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提升自我,堅持奮鬥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