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起源於什麼時候?書法和繪畫用的筆有什麼不同?

洎水藍


最早的毛筆實物在哪裡出土的?

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堀出一支毛筆實物,有2o多釐米長。從鑑定結果看,材料毛兔箭毛,這支戰國毛筆的製造方式是:將筆毛整理好包裹在筆桿下端外側,然後用細線纏繞勒緊,因為筆桿下端刻有一圈凹槽,所以不易滑落。

這支戰國毛筆,是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毛筆在戰國時期都己出現,說明並非是蒙恬發明。

現代使用的毛筆有宣筆、川筆、湖筆、大倉毛筆、蒙筆等。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毛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飽含墨汁,記錄下燦爛的文化,繪製出璀璨的藝術。正所謂“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志,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引晉成公綏《棄故筆賦》)

毛筆是文明的載體,更是與古人日常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文化工具。那麼,毛筆最初是由何人在何時發明的?能夠創造出毛筆的人,肯定絕非凡人,那一定是和造字的倉頡一樣的聖人吧?

“蒙恬造筆”的傳說

關於毛筆的起源,有“秦將蒙恬造筆”的說法。相傳,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征戰,他要及時記錄戰事,以便向秦始皇彙報戰況。當時,人們是用竹籤寫字,雖然竹籤筆的筆尖尖銳,但蘸了墨水寫不了幾個筆畫,就沒墨了,還要重新蘸,非常不方便。有一天,蒙恬在打獵的時候,發現一隻尾巴受傷的兔子。看到兔子留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蒙恬突然靈機一動,心想,是不是可以模仿兔子的尾巴做成一支筆呢?於是,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中,做成了一支筆。但是,兔尾毛油乎乎的,不吸墨,這難不倒蒙恬,他用鹼水浸泡兔尾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順好用的毛筆就這樣誕生了。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被譽為“筆祖”。我國的大部分毛筆產地,都有蒙恬廟,筆工師徒都會去燒香、磕頭。唐玄宗朝重臣徐堅曾經說過,“秦以前有筆矣,恬更為之損益耳。”那麼,這個“損益”之法,是不是就是指蒙恬用浸泡過鹼水的兔尾毛作為筆頭的創舉呢?事實不是這樣的。根據出土文物的證明,毛筆,遠在蒙恬出生之前很久就已經有了。蒙恬不是毛筆的發明者,但他的確為毛筆的改良做出過貢獻。最早的毛筆,筆毫是圍在筆端的外面,然後用絲線束緊。蒙恬改良了筆毫的安裝方式,採用了集束納入筆腔的方法。這便是徐堅所說的“損益”之法。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要經過近百道工序才能製得的毛筆,絕不可能是僅憑某一個人的靈感迸發而獨立創造出來,必定是依靠眾人的智慧,以及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而成。

毛筆曾經當髮簪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土新石器時代的毛筆的實物,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很多彩陶上,能夠看到線條有筆頭分綹劃過的痕跡,更是在一些圖案中能夠明顯看到筆尖開叉的痕跡。由此斷定,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人們已經在使用毛筆了。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毛筆文物,是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木槨墓中出土的一支戰國時期楚國毛筆。這支毛筆界的“老祖宗”,做工精緻,筆桿系竹製,整支筆還有一個與之配套的小竹管。該筆的筆桿長18.5釐米,直徑0.4釐米,毛長2.5釐米。該筆的筆頭,是用兔箭毛包紮在竹竿外圍,裹以麻絲,髹以漆汁製成。該筆筆鋒尖挺,是抄寫竹木簡牘的良好工具。

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毛筆

到了秦代,毛筆除了前文所說的經歷了“集束納入筆腔”的改良之外,秦代的毛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筆桿的尾端被削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毛筆的一項功能——簪發。東晉的徐廣,在《車服儀制》中寫到:“有事則書之,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像。”正是描述秦代的以筆作簪。假設,在彰顯個性的當下,如果也能效仿秦朝,做一款既能當髮簪,又能書寫文字的“簪筆”,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爆款文創”。

披柱法的橫空出世

東漢、魏晉時期,毛筆的製作技藝已經日臻成熟,此時開創了毛筆“披柱法”的製作工藝。所謂“披柱法”,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為“在筆柱外披上毛”的製作方法。具體來說,“披柱法”是先作成毛筆頭中心的“筆柱”(也稱“筆胎”),然後在筆柱上覆上一層薄薄的披毛,把筆柱緊緊抱住。披柱法的橫空出世,可謂是毛筆製作工藝的重大改革。

披柱法的製作工藝,經過一代代先輩筆工的精益改善,已成為毛筆的最正統制作方法。但是,如何將披柱法的精髓發揮出來,卻是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東漢、魏晉時期的毛筆,除了在筆頭製作工藝上有重大改進之外,筆桿的選料與造型,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前,技術的限制,導致筆桿基本上均為竹杆,而此時,琉璃、象牙等一些珍貴材質,也用於製作毛筆的筆桿。

如今,毛筆的筆桿材質多種多樣,三聯文房手工毛筆系列中,還有景泰藍材質的毛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飛躍,楷書真正出現了。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像書法那麼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一步變得繁複起來。這些藝術的發展,與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與品質的提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藝術促進了毛筆的發展,毛筆助力了藝術的飛躍。

唐代與雞距筆

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唐代文人揮毫潑墨的鏡頭。前不久上映的《妖貓傳》中,就有李白酒後揮毫,即興創作《清平調》的情節。電影中,李白使用的,就是唐代盛行的“雞距筆”。

電影《妖貓傳》劇照

雞距筆,因筆頭形似雞爪突出的雞距而得名,粗短而鋒利,是雄雞之間戰鬥的武器,可謂“如劍如戟,可擊可搏”。雞距筆省力、快捷、筆頭硬勁,可有效控制筆鋒使用範圍,能寫出遒美細緻的小行草,和精細工整的楷書。雞距筆在晉唐時期盛行,深得文人墨客喜愛。

三聯文房“文思”30年珍藏烤紅杆雞距筆

關於李白寫字用雞距筆的事,《貓妖傳》的主角“白居易”的文章可以佐證,白居易在《雞距筆賦》中寫道:“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

從宋到清,毛筆不斷髮展

宋代筆工巧匠輩出,制筆技術又向前邁進一步,筆桿的雕鏤藝術也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北宋崇寧以後,宣州制筆匠諸葛高改進筆毫,以一種或兩種獸毛參差散立而扎,其毫長寸半,並存一寸於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稱“散卓筆”。北宋詩人梅堯臣詩讚曰:“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元代,浙江省吳興產的“湖筆”,逐漸取代了宣城“制筆中心”的地位。到了明、清時期,毛筆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李兆志先生對這一時期毛筆的概括為“柔潤的長鋒湖筆,剛勁尖銳的紫毫筆,剛柔相濟的狼毫筆,剛力充足的兼毫筆、豬鬃筆等各種特性的毛筆應有盡有、各揚其長,完成了我國毛筆的構成體系。”

三聯文房精品手工毛筆——墨海蒼龍

如今,毛筆這項古老的傳統藝品,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在當下快節奏、重壓力的環境中,書法還給你了一片精神淨土,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拿起毛筆,在一筆一劃間,追尋歷史的印跡,放空所有的煩惱……


羊鈦白


毛筆起源及早,源於秦朝以前,資料記載秦朝大將改良了毛筆而非發明,不斷完善毛筆種類也就越來越多,

關於書法和繪畫的用筆區別,個人認為沒有太大不同,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毛筆,應筆毛有軟硬區分,大小不同,根據個人的習慣來選用


白雲軒碧君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博物志》裡也說,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蒙恬為發明毛筆的史祖幾乎成了定論。

但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製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

毛筆用於書寫,品類發展已經很豐富了。看需要選擇用筆。比如書法用毛筆,我個人的經驗,寫楷書特別是小楷,要選擇純狼毫,夠健,寫字出鋒有力,小楷的出鋒不要太長。如果寫行書,用長鋒兼毫,比如說狼毫加羊毫,或七紫三羊,後者寫篆書比較好用,篆書要筆頭較平整,又要有彈性,毛不要太硬。如果是寫大字也是要兼毫,有的人喜歡用純羊毫,吸水性比較大,但純羊毫不好控制。千萬不要買那種假毛筆,都是纖維。

國畫的用筆,勾線筆需要硬挺,狼毫,鼠須等,出鋒長而有彈性,工筆畫的基礎勾線用,染色可以用大白雲,主要也是羊毫。如果是寫意國畫,梅蘭竹菊,用兼毫長鋒,出鋒3.5以上,筆桿要直,筆肚要瘦。如果是畫牡丹、荷葉、要選擇飽滿的大筆。





冰蘭之韻堂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裡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國人主要用毛筆寫字。儘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代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


清靈書香


毛筆起源於南北朝,有羊毫,狼毫,繪畫的小一些,要求低些。


大漠裡的金石


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繪畫與書法的筆最大的差別在於 毛筆聚鋒 而畫筆不聚鋒 希望有幫到你!


軒同學


過去的說法是秦朝大將蒙恬所造,據說他征戰時射獵得兔,後來發現兔毛合適做筆,就造出了毛筆。

實際上蒙恬更可能是毛筆的改良者而不是第一個創制者,因為從發現的甲骨文裡面就發現了,有些甲骨文不是雕刻的,而是用毛筆寫上去的。而且“筆”這個字出現很早,這個字是個會意字,下部分原來寫作“聿”,很像毛筆下垂的樣子。

所以毛筆的產生很早,最起碼商朝已經出現。至於更早則還沒有發現什麼證據。





無心隨墨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的起源一般人都認為是秦代的蒙恬,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裡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國人主要用毛筆寫字。儘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朝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可惜由於書寫材料、毛筆字不能長久保存,唯有刻在堅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來。所以蒙恬的功勞應該是改進毛筆。

關於筆的不同,個人認為區別不大。因為毛筆既可以用於書寫,也可以用來繪畫。寫字用筆主要有羊毫、劍豪、狼豪之分。硬度依次增加。狼毫主要寫楷書,篆書等,羊毫劍豪寫行草。畫畫用筆主要看畫的是什麼畫,以及所畫的風格自己決定最適合的筆。


雨落浮塵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

在遠古時代,人類以狩獵為生,獵殺的動物多了,就要做記號,無意中他們拖著獵殺的山羊走的時候,羊毛帶著血在地上拖出了一條痕跡。於是,貓人把羊毛割了下來,用皮繩綁了起來,以後就用這個做記號了。手拿羊毛做記號弄一手的血,於是他把羊毛綁在一根樹枝上,這樣更方便了。書與畫在遠古是不分的,獵殺一隻山羊,就畫一個簡單的🐑,書畫同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