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浪漫主義的情思《國魂》

《國魂》這幅作品的兩點啟示:一是要有強烈的創作意識,二是應該開闢一個浪漫主義情思馳騁的天地。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審美觀念不斷變化的今天,從現實中攝取已有的形象,充分發揮攝影記錄現實的功能,這僅僅是攝影所負的使命的一個方面。

美國著名攝影家菲利普·哈里斯曼稱以記錄為天職的攝影家為“記者”,而把不甘於做記錄生活的鏡子,僅僅把這些“現實鏡頭”當做素材的攝影家,稱之為“攝影作家”。

這些攝影家不僅在現實美的範圍內流連,而是在現實美的陶冶中,情思縷縷,感奮多多,進而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構思,為現實形象編織著色彩別緻的面紗,設想著能給人以強烈感受的影象。

在攝影藝術蓬勃發展的當代,我們尤其要強調構思,提倡名副其實的攝影創作,提倡和培養強烈的創作意識。正是在這方面,《國魂》的誕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的,長城壯美,奇特而偉大。拍攝長城者不計其數,其中也確實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作品。然而有志的創作者在探索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勇敢而有創造意味的一步。

《國魂》的作者說:“我們想用不同顏色的燈光連續閃射來拍攝長城,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賦予這古老建築以浪漫事義的色彩。”

獨特的構思創造了獨特的形象。畫面上的長城已不再是客觀現實的紀實,而是作者心目中的長城一那是如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巨龍騰越於浩瀚的蒼穹中的長城,肅穆中充滿活力,莊嚴中洋溢著生氣,新奇而熟悉,強烈而和諧觀賞這幅作品,人們的思緒不由得不隨著作品所開闢的寬廣天地,馳騁浪漫主義的情思,從中得到思想上的啟迪與美的感受。

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第三次騰飛的偉大時代,在充滿理想而又步履維艱的生活中,人們特別需要那些熔鑄著生活體驗而又富於理想感召力的浪漫主義作品。

《國魂》的出現引起了那麼多人的關注與喜愛是很自然的,它再次有力地向人們表明:攝影藝術在創作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將感覺化為形象《浩氣長存》

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裡有一座令人敬仰的烈士群塑,方雕的寫意手法鮮明地體現了先烈們的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浩烈正氣。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許多攝影者曾滿懷崇敬之情舉起相機在這裡拍攝,然而攝影創作卻絕不是僅僅把雕像拍下來,而是要經過藝術構思,進行取得攝影造型感染力的再創造作者張成軍說:“我不止一次地來到烈士塑像前,思緒萬千,徘徊忘返。考慮再三,我決定用廣角鏡頭仰拍,避開背景的山丘樹林,並利用變形放大,使群像顯得更加高大,氣勢雄偉。畫面下部襯以青松,以表現烈士的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崇高品格……在同行的啟發下,我覺得在畫面的中部添加飛翔的鴿子,效果將會得到改善。一方面可以彌補構圖上多餘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產生動靜結合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意境也隨之深遠,它不僅縈迴往昔,而且歌頌今天和展示未來。主體雕像在青松飛鴿的映襯下,益發高聳巍峨,象徵著錚錚風骨的中華兒女,壯懷遺志,浩氣長存。鴿子寓意先烈締造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展翅高翔既有眷戀盤旋之情,又召示未來廣闊的光明燦爛前程之意。”

是的,仰望這座雄偉的雕像,人們往往有烈士英靈“日月同輝,與松柏共存”的感想,有“直上重霄九”的感受。作者正是充分運用了攝影造型語言的表現力,把感覺化為形象。作者拍攝的是人所共見之景,作品呈現的卻是人所不見之美。它是寫實的,又是寫意的;它是生活的又是藝術的。

不拘泥於對現實刻板的描摹,而強調感情的熔鑄,進行浪漫主義手法的渲染,這是作品成功的關鍵。這幅作品榮獲第十三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牌獎。

創造視覺形象《待發》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攝影器材的花樣翻新,使攝影家們不僅能夠“記錄”現實中的形象,而且能創造出人所不見的視覺形象。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作者長年身在大連造船廠,每當艦船下水,他總是萬分激動,他說:“我發現我廠建造的導彈驅逐艦通過廣角鏡頭正面看去,就好象是矗立著的待發的巨型火箭。

這一構思已形成幾年,直至八四年六月的一天上午十時,我抓住船塢中已完成的導彈驅逐艦即將放水出塢的暫短時間,用120單鏡頭反光相機,廣角鏡頭仰角拍攝,光圈8,速度1/30秒,冒雨拍攝了這幅作品。”

就是這樣,構思意念變成了形象,感情的溶進,技巧的運用,使原有的形象產生畸變,誇張了艦體曲線,突出了艦體氣勢。藉助這誇張的造型語言,使觀你既可想象出艦體的原有的形狀,又可想象到艦體猶如飛快的梭魚,或似騰飛的火箭,它要入海,它要升空,它要滿載著人們的志氣與汗水駛向理想的明天。

《關於控制人口的感想》

隨著攝影在社會上影響面的不斷擴大,攝影表現能力不斷地發展,在國外又出現了一種攝影新品種,它不追求形似的紀實,也不以意境的幽遠取勝,而旨在用攝取的影像,來對某個社會問題,諸如兒童教育、公害、就業等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表明自己的態度,以期引起社會對該問題的重視。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多年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已經成為一個亟需引起重視的問題,“人滿為患”是大家的切身感受。

這幅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另具一種格外深沉的感染力:它第一眼吸引我們的是因為人多而顯得如此狹小的天地,因擁擠而不得不蹙眉思索的前景形象。

中景及遠景,灰白夾道中蠕動著一條沒有盡頭的人流,近景中並不完整的富有典型表情的特寫,都給人以一種壓迫感。

照片用廣角鏡拍攝,誇張了透視效果,造型語言奇而不怪,暢而不俗,近大遠小,近虛遠實,對比鮮明,形象突出,使人感到:這麼多人擠在一起,確實應該……。

這幅作品正象別林斯基所講的,是在“用形象說話不是邏輯證明,而是形象的感動”,是讓讀者、觀眾在欣賞中教育自己。由觀賞到共鳴到思考,結論鮮明有力,這樣的作品確實有論文一樣的力量。

擺中抓一《母與子》

《母與子》是一幅世界馳名的優秀生活照片:母親支撐著頭的臂、逗弄孩子的手與身體形成的“天然屏障”庇護著嬰兒,而那構圖並不完整的頭部、下視的眼睛又把人們的視覺興趣引向了她的驕傲、她的希望……嗬,看這強壯的孩子、明亮有神的眼睛,又象呼吸又象叫喊的神態,使人不免聯想到人類的生命、淵源與明天……母親的愜意與安詳、孩子的生氣與躍動構成如此和諧而生動的畫面,這裡蘊含著母愛之詩、生命之歌瞬間之永恆。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攝影創作並非都是到現場觀察進行抓取,這幅作品就是攝影家在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架上三盞閃光燈,利用天花板的反射光作為主要照明來進行拍攝。

攝影對象也是他安排在床沿附近,讓母子自由活動,在觀察中等待;當這個十分生動而典型的瞬間出現時,當機立斷地撳動快門,獲得了成功。

攝影創作中有“抓”與“擺”之爭,其實這只是方法之爭。生活不等於藝術,因而必須有作者的創造。而藝術又以真實生動為貴,不失時機的抓拍確實是一種應予充分利用的方法。“擺中抓”就是把這兩者結合了起來,應該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當然,在新聞題材或重大的政治事件的拍攝中是不宜採取這種方法的,而應以捕捉現場實人實的珍貴瞬間形態取勝。

深情的讚美《爸爸的晚飯》

這是一幅並不熱鬧的低調作品,然而許多觀眾都被孩子的神情吸引住了。作品的立意是深刻的,它讚美著那些平凡的默默無聞的奮鬥者,它讚美著那些散見在日常生活中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藝術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語),正因為如此,這個極平常的畫面才能使人們受到陶冶,得到奮進的力量。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這幅作品的攝影造型,語言運用也是鮮明而簡潔的孩子那種欲呼又不忍,想進又怕打擾爸爸工作的瞬間情感捕捉得多麼準確;那種既有縱深感又主次分明的夜晚環境氣氛多麼濃厚。

簡潔的畫面,使得人們的視覺中心完全集中在“看得見”的孩子和“看不見”的父親所在的辦公室,從而使人產生許多聯想。這是寓繁於簡,寓多於少的含蓄手法。我們可以設想,同樣的主題,倘若拍攝的是在燈光下,圖紙旁,一邊吃晚飯一邊攻關的“爸爸”,那樣的作品不但習見,自然也就不會有多大的感染力。題材的處理,手法的尋求來自作者的深情。“要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

正是這種滿懷深情的追求,終於使他在孩子送飯這一細節中找到了表現形式。這幅作品的成功與其說是因為熟練的技巧,毋寧說是來自作者內心的深情。

這幅作品和其它一些佳作表明,工業攝影的天地是極其寬廣的。作為攝影者,我們應更寬廣一些,手法、角度可以更多一些。《爸爸的晚飯》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人們的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向上的精神也表現為多種多樣。

在自然中尋找,生活中挖掘,攝影藝術的尋求是否來自作者的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