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出現過這麼一幕:李鴻章身體不適,請喜來樂瞧病,但喜來樂由於對馬關條約不滿,拒絕為其診病,並以燒餅作喻,對李鴻章大加批駁,給見多識廣的李中堂好好地“上了一課”。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影視誇張,但在中國歷史上,真不乏“上醫醫國”之事。

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國語·晉語》記載:晉平公稱霸諸侯後,沉溺於酒色財氣,驕恣放縱。有一天身體不適,請秦國名醫“和”為其診病。“和”入診後認為其無藥可治,並對隨從大臣說:“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大臣趙文子不解,“和”解釋說:“高大的樹木不生長在危崖之上,常青的松柏不生長在低溼之地。君王無道,你們作為大臣,不去直言規勸,反而貪戀權利,不肯退位給有作為的人,致使你們的國君一天天“病”下去。依我看,若諸侯服從,平公還能稱霸三年;若諸侯不服,他能及時迴心朝政,還能稱霸十年,再以後,晉國就要遭殃了。”結果不出所料,諸侯不久就叛變了晉國,而晉平公在十年後果然就死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史記》對“上醫醫國”的記載也同樣精彩。漢代的淳于意醫術精湛,由於不願意攀附權貴,常常“不以家為家”,通過四處遊走行醫的方式來推脫。於是有人借題發揮彈劾他,被定罪後押到京城受刑。他的五個女兒知道後,悲痛地跟在囚車後面哭泣,結果淳于意破口大罵:“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小女兒緹縈上書漢文帝,願入宮為婢女,來贖父親的罪過。漢文帝看後十分感動,就將淳于意釋放了,不僅如此,他還有感於刑罰給一個家庭帶來的痛苦,於當年廢除了“肉刑”。

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歸硯錄》記載,漢代有個將軍家感染了瘟疫,上百口人危在旦夕,於是找到了名醫王爵為其治療。王爵逐一診脈用藥,均立刻好轉,唯獨不給將軍治療,在將軍的再三要求下,才為其書方:砒霜三錢,火酒四兩,煎服。將軍看後大驚,問他:“這不是要我馬上就去死嗎?”王爵回答說:“您不馬上死還等什麼呢?身為國家重臣,不想著為君王分憂,為百姓造福,整天想著追名逐利,巧取豪奪,下面的將士,都對您恨之入骨,一旦聖上知道此事,免不了賜你一死,到時身首異處,家產充公,妻兒法辦。還不如現在就喝了這砒霜酒,還能保全家人,這才是良藥啊,你怎麼把它當成毒藥推辭呢?”聽完王爵的話,將軍頓時不寒而慄、毛骨悚然,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德行,再也不敢貪贓枉法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黃帝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統帥著目耳口鼻以視、聽、食、息,就像君主掌管著刑罰經濟以生、殺、予、奪。對病人來說,若是“心不在焉”,即使病邪近在眼前,也會對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同樣,對國家來說,若是君王“昏庸無道”,即使再平靜的社會,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引發動盪。這時,往往就要靠醫生為這個國家治療“心”病。雖然醫生在古代被歸屬於“中九流”的行列,但其仗義執言、敢為國家“說話”的精神卻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的推崇。陸游“胸次豈無醫國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棄疾“萬金不換囊中術,上醫元自能醫國”無不表達了對這些有志之醫的讚賞之情。你還知道哪些上醫醫國的例子,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治大國若烹小鮮,看看中醫如何在自己的領域“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