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黑土作為不可再生自然資源。而我國東三省擁有的黑土資源是北半球最大黑土資源之一,不僅我國主要農作物在此種植,還是我國盛產優質農作物的重要基地。

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但是,如此稀缺的黑土資源卻沒有得到合理化應用,長期的黑土表面裸露,再加上風蝕水蝕,更加加劇黑土的結構日益退化,這也是威脅到我國東三省的農業是否可以完成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唯有保護性耕作,才可以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存,利國利民,又利於長遠發展。因而從東三省的黑土地方政策保護上升至國家政策保護,相繼制定了技術創新與技術演示——《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和相關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近日我國出臺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供切實可行的保護黑土方案。

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之所以呼籲在東三省進行保護性耕作,是因為其核心是在於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情況下進行少免耕播種,具有防揚塵和減少土壤的水土流失、蓄水和鞏固肥力、節約成本、效果顯著、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性耕作,既達到農作物高產,又保護生態環境,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雙贏。

據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根據實驗所得數據顯示,當保護性耕作技術耕種5年後,土壤有機質含量在表層20cm增加10%,15年後達到質的飛躍,增加52%。而其有機質含量從28.28g/kg大大增加到43.02g/kg。此外,東三省地區相關監測數據顯示,保護性耕作可減少35%以上的農田揚塵和40%-80%的地表徑流,節省50元以上的每畝作業成本。

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那麼此次出臺的《行動計劃》想要達到怎麼樣的目標呢?本次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對象是東三省地區的玉米種植地,一旦效果顯著,便實行擴大範圍實行保護性耕作。在現有的農業基礎上,爭取過5年,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4億畝,佔東三省可耕種總面積的70%,形成較為完善支持綠色耕種的相應政策、技術裝備和推廣應用。經過政府與農業就業者的共同努力下,保護性耕作逐漸成為東三省地區最受歡迎的耕種技術,耕地土壤變得肥沃,農作物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各個方面效益明顯增強。

而想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國家與農業就業者的協調與配合。為了讓農業就業者積極運用黑土的保護性耕作,通過保護性耕作政策,從我國財政中撥出一筆補助資金。通過政府的補助資金,呼籲農業就業者購置秸稈還田機、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精準施藥機械等綠色耕作機具,從而達到保護黑土資源的目的。

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為了更好地落實《行動計劃》,需要政策的扶持,耕種技術的支持,政府的帶頭作用以及農業就業者的配合。

首先,國家有關部門與東三省應考慮到保護性耕作的地區適應性,各個地方政府應該推出因地制宜的地方黑土保護政策,通過補助資金政策進行鼓勵與引導農業就業者更換耕種用具。

其次,提升耕種機具,根據不同地域和農作物的特點,進行優化耕種機具,刺激各個製造企業對耕種機具的研發,提高耕種機具的生產力,各個企業定期給農業就業者進行技術培訓,相互探討耕種機具在耕種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此外,政府下發的補助資金用於引導農業就業者購買這些先進的耕種機具。

推出保護性耕作政策,稀缺資源黑土不再緊張,還愁沒有東北大米吃

第三,明確各方政府責任,成立推進保護性耕作行動小組,制定方案與實際行動雙管齊下。各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進行完善保護性耕作發展政策體系,推崇綠色耕種。此外,根據每個地方所推進的保護性耕作進行細分工作任務,合理安排工作進度,制定各個驗收等級,健全責任體系,以便保護黑土計劃能夠在規定時間內符合標準完成。此外,鼓勵各地積極採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監管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質量檢測體系。

最後,為了能夠讓農業就業者廣泛知曉相關保護性耕作內容,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新媒體等進行全方面地宣傳與報道。同時,農業就業者及時反饋所遇到的問題,總結成功的經驗,方便傳授給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