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傾心”,叫做桐鄉的“綠”

身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鬧市,許多市民對清新的自然心嚮往之。在天氣晴朗的週末去河濱散步,在晚風習習的夜晚漫觀燈火,也成為居民們心中“嚮往的生活”。隨著桐鄉生態綠道網建設的有序推進,如今這樣的品質生活正在向桐鄉人走來。

綠道——城市的綠色葉脈

生態綠道屬於上個世紀的“舶來品”。通常沿河濱、風景景觀、溪谷等地理景觀建立,是能夠讓行人或騎行者通行的景觀遊憩線路,也是將風景景觀、綠化帶、公共設施與居民區相連的城市葉脈。綠道能夠促進城鄉生態空間有機聯繫,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是“慢行”的生活新方式的產物。

它的核心特點就在於一個“綠”字,沿路的綠化帶和風景景觀,能為居民帶來心曠神怡的體驗。清晨,綠道是慢跑、晨練的好選擇;夜晚,綠道又具備散步、觀夜景的功能,不但可以讓居民騎自行車穿行其中,還可以承接自行車、慢跑等相關賽事。

桐鄉自去年以來,已有3條綠道完工,全長11公里,著力打造了“兩河一湖”景觀綠道、鳳凰湖濱湖休閒綠道等精品綠道,初步建成了大花園騎行綠道網的主要脈絡。

打造“小而精”的桐鄉特色綠道

就整個嘉興市而言,桐鄉的綠道建設屬於“後”起之秀。

總體規劃起步較晚,建設綠道所需的土地資源不足等原因,導致目前桐鄉的綠道總量並不高。在“量”上存在短板,那就在“靚”上以短補長,為此桐鄉市生態綠道網在建設前就明確了目標:提升綠道亮化,增加服務功能,打造秀氣精緻的桐鄉特色生態綠道網。

其中最為典型的兩項工程,就是鳳凰湖河濱休閒綠道和預計今年8月份全線完工的“兩河一湖”景觀綠道。

記者來到鳳凰湖河濱休閒綠道。綠道環湖而建,寬敞處約有4到5米,能為愛好騎行的居民提供通行空間。繁櫻夾岸次第而開,柏油鋪成的路面還連接著曲橋、石子路,沿路的廣播播放著輕緩悠揚的音樂,漫步其中,妙趣橫生。不少身穿運動服的遊人,沿著綠道慢跑健身,便能將鳳凰湖的風光盡收眼底。

有一种“倾心”,叫做桐乡的“绿”

記者又來到去年12月剛剛完工的“兩河一湖”北港河段景觀綠道。濱河而建的綠道沿岸已是春意盎然,滿目翠色,蔥鬱的樹木中偶爾夾雜幾株新開的春花,橋下的空間也得到利用,佈置成了北港河文化走廊,沿綠道行走,每隔十分鐘就能遇到一位散步或遛狗的居民。

有一种“倾心”,叫做桐乡的“绿”

由於土地資源的制約,北港湖畔的綠道的路面寬度控制在2米左右,但它將沿岸的濱河廣場、公共廁所、健身設施、城市驛站串聯起來,沿岸增設了供居民休息的長椅,讓人性化和服務功能得到了提升,不論是沿岸景觀、公共設施還是綠化帶都有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精緻感。

“我幾乎每天都會來這裡走走,送孫女上下學,或者自己來遛遛狗。”家住濱河南苑的沈阿姨說道,“建了綠道以後,我們老年人鍛鍊都方便了不少。”

除了休閒娛樂和鍛鍊健身,“兩河一湖”景觀綠道同樣也是觀看夜景的好去處,夜間炫目的燈光秀、酷炫的彩色跑道和亮化夜景,將桐鄉夜景的檔次送上了一個臺階。

“綠道的建設,能讓城市的氣質、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城市的休憩服務功能和健身功能都提升一大截,”桐鄉市住建局園林市政管理服務中心副局長畢穎峰介紹道,“我們用最高規格打造‘兩河一湖’這一社區綠道的樣板,各個鎮街可以在參考樣板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地需求進行綠道的規劃。”

三年規劃,奮起直追

桐鄉綠道不僅在顏值上出眾,在“量”的短板上,也已呈後來居上之勢。

去年12月18日,市住建局發佈桐鄉市大花園騎行綠道網建設工作方案,加快了推進大花園“騎行綠道網”標誌性工作建設的步伐,明確了三年爭做嘉興市綠道總量前列的工作目標。

未來三年內,規劃合計完成綠道143.6公里,包含社區級綠道66.5公里和省級綠道51.9公里,2020年將分別完成社區級綠道30.6公里,省級綠道12.2公里。其中省級綠道將會與湖州等周邊縣市聯通,兩地居民提供健身、交流、騎行的綠色通道,為兩地居民的友誼增設橋樑,也推動加強了桐鄉與周邊縣市的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增加了“綠色”潤滑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