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鵬友程


《道德經》第二章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翻譯過來便是: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醜惡的心靈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祟,因此產生了有無相生。

首先世人對好壞是難以蓋棺定論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好人可能有虐殺動物的癖好,而壞人亦可能有孝敬父母的溫柔,人是感性和理性的,故此對一個人的看法也並不唯一,只要不逾越法律,不違背道德,那麼便是時間平平凡凡的是非人。

一個人的好壞是難以判斷的,我們能做的便是依據法律和道德去判斷他所做的某一件事的好壞,而不是蓋棺定論說這個人就是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壞。


木木南洲


季羨林曾經撰文說:“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就是季先生的“壞人論”。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孟子最早說出來的,王陽明說的是“滿街都是聖人”,是同一觀點的不同表述,這是王陽明的“聖人論”。

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認為,王陽明的“聖人論”是一種人性“應然”的信念,季羨林的“壞人論”則是一種人性“實然”的判斷。兩者立場不同,觀點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羨林說自己長壽的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靜止”,而侯仁之卻說自己的長壽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運動”。

我不否定季羨林的“壞人論”,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梁漱溟臨終前曾問道:“這個世界會好嗎?”答曰:“會好的!”





雲潤春天


我認為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只是他們所處時代、環境、地位和立場等不同罷了。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一下王陽明是何許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他有多種耀眼的頭銜,並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對於他的“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勵人們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用了這句話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堯舜,他們是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我想王陽明的本意並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聖明的君主,他應該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認為人人都能有所作為,甚至成為英雄或者聖人。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仍然有一定道理,並不過時。

王陽明認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有機會變成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為的人。其實這一點在今天的“抗疫”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些普普通通的醫生和護士身臨前線,成為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難道他們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嗎?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人民英雄嗎?難道他們還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嗎?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裡的“堯舜”,其實就是指平民英雄,難道不是嗎?

然後,再看看季羨林,他是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思想學說在當代也有較大影響,所以他所說的每句話,他所闡述的每一個觀點,都會被人們注意和研究的。他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一觀其實與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並不矛盾。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滿釋放回家後,仍然不思悔改,繼續做壞事,最後又被關進了監獄,甚至反反覆覆,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季羨林的觀點沒有錯。

而王陽明的觀點是一種教育和鼓勵,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無為的人,想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說人人真的都能成為堯舜那樣的人

所以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閆懷東


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精通儒、釋、道三教,創造了“心學”,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天人和一”就是他的著名思想。王陽明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官至兵部尚書,所以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季羨林是現代著名的學者,北京大學的教授,精通梵文,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家是山東,標準的山東人。季老因為年輕時特殊的生活經歷,對人生自然有不同於常人的理解。

回到題目上來,我認為兩位大師的說法都對,只是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王陽明說人皆可堯舜可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符合儒家關於“人之初性本善”的論述。儒家思想認為,任何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的,只是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有的人學壞了而成為壞人,有的人繼續保持良好的品性而為好人,好人當中有的還更加聖潔而成為聖人。王陽明說人皆可堯舜就是說人出生時沒有差別的,都是同堯舜處在一個人生起跑線上,如果都能沿著聖人之路發展,任何人都有機會和可能成為堯舜這樣的聖人。

(二)符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佛家思想認為,人只要有善念、心存慈悲之心,不在於出身和經歷,原來是不是做過壞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改過自新。一個人,哪怕是十惡不赦的殺人犯,只要洗心革面也一樣成為堯舜一樣的聖人。其實歷史上還真有不少這樣的先例,比如弘一法師,年輕時就是一個輕狂、放蕩之人,曾經做過不少風流公子的荒唐事,但眾所周知,他後來潛心皈依佛門,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一代法師,堪稱近代聖人。

季羨林所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也可做兩種理解

季老出身于山東農村,童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山東農民所具有的樸素的人生觀、價值觀肯定對他的成長及後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壞人一旦成為壞人就不會再變好,在我的老家也有這樣的說法,甚至這是教育孩子常用的教條。季老所說這句話可以作兩種理解:

其一,壞人是永遠改不好的。人一旦學壞,壞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性會深深地烙在其心底,即使他在一定階段會做出善事,但一旦條件成熟,再讓他遇到變壞的土壤,這樣的人會很快再變成壞人。這種觀點顯然是有些偏頗,但現實生活中卻也不乏其例。

其二,壞人一旦被打上“壞人”的烙印,就永遠也不會被磨滅。也許在季老的思想中,壞人一旦成為壞人,這兩個字就會永遠成為他的代稱,即使以後變好了,成為好人,那也是“學好了的壞人”,而這樣的人做怎樣大的好事,也是“壞人做的好事”。這就像一個受到刑事處理的人,不管以後怎樣改造,都會在檔案裡記錄下“勞改犯”一樣。

結語:對於不同時代的兩位國學大師的理論,我們只能作膚淺的猜度,甚至會曲解古人意,但不管怎樣說,應該做到兩點:一要力爭做好人,不做壞人,所謂一失足會成千古恨,任何時候都要以堯舜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善不為惡;二是相信悔過自新,一旦自己犯了無心之過,要勇於糾正,相信王陽明”人皆可堯舜“的論斷。


方圓居文化


“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亞聖孟子給人們定的一個很高但似乎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說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說的,“聖人,人倫之至也。”也就是說成為聖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說它是可以實現的,那是因為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在於人有內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說:“仁義禮智,非由我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賦於人而生來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強加的。人之所以喪失良心,是因為後天不善於保養的緣故。孟子還認為“聖人”“與我同類。”(《告子上》)他說“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為此,他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同上) 至於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們只要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都可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

然而,千百年來真正修成正果,稱得上聖賢的卻寥寥可數。因此,後人又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不必人人皆聖賢。人皆有成賢之性,故曰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人之為人,各有其性,聖賢不時出,必有其事而後有之。也就是說,雖人人皆有成為聖賢之性,然而聖人卻須待時而出,我們只需修成聖賢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為聖人。



逗殼視頻


中國從古至今倆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的心學,心即理。吾性具足,不假外求,所以他提出人皆可為堯舜。是一種人性的解放,更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思想之光輝永遠綻放。毛澤東,蔣介石日本之東鄉平八郎等等都深受其影響,日本之明治維新。

王陽明所說人皆可為堯舜,是隻吾自性之中有此本性。真正找到本性又要格物致知。有一強盜所有人都說他可惡至極,沒有羞恥心,王陽明讓他當眾把褲子都脫掉,他卻不肯。再惡之人也有其善根。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社會中比例來說是對的。但這句話我認為是太絕對了。人只要找到其被矇蔽的自性,那他就可以變好。再壞的人也有其善的一面。所以我更贊同人善論,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格物致知。

此哲學問題甚深,王陽明的哲學體系又只是皮毛。所以回答此問題勉為其難,王陽明之學說有高見者可以留言。


遊伴兒雷哥


王陽明是明代非常有名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他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心學",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對後來影響很大,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都受到他思想的影響。季羨林繼是我們近代著名的學者(儒家)。我個人看法是,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王陽明,他的理論可追溯到孟子,認為因為人生下來開始的時候是一張白紙,是純真的,內心裡面存有良知,只要把這個良知保持下來,不斷地啟發,不斷的教育(知行合一),規範他的行為,它就會善。季羨林先生認為,要犯罪的人,不管怎樣教育,他還是要惡;相反,一個人他是善的話,他也不需要你教導,他也會行善。我認為這兩者都有一定道理,第一,世上一切都有可能,都是由來,有惡必有善,有善必有惡,有的時候也分不清楚是惡還是善;第二人從哪裡來?我們說的是男女的交配產生人,但是到底為什麼會交配?其他動物為什麼不能有思想,象人一樣?其實哲學上還沒有真正解釋,只有按照宗教的說法,人是在宇宙萬物裡面的一個個體,什麼樣的人都會有;第三是教育和強制性約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一個人,但是人是動物,它有生理,他必須吃,必須穿,追求名利,有慾望就會付諸行動,如果這種行動沒有得到別人同意了,那麼在他人眼中他就是惡,所以這個善跟惡我認為都會充斥著一個人的內心;第四,從社會層面講,雖然善惡都有,我們還是要教育,還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儘量的規範遏制惡,盡力去惡從善!





文仰山人


首先說一句很爛熟的話: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東野圭吾的小說【白夜行】一樣,男主都敢手刃親身父親,他無惡不作殺人放火什麼都敢幹,但是對於女主來說他就是她黑夜裡的太陽(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是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雪穗)

我們如果站在被男女主傷害過的人的立場看的話:這種社會的渣滓怎麼能為所欲為的活在世上呢?就應該拉出去砍了。如果站在男女主的立場看的話你就會發現男主的願望是希望女主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女主則是希望走出困擾她二十多年的 黑夜。

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是看你站在什麼立場去看待這個問題。或許一個商業夥伴欺騙了你,捲款跑了也許他對自己的孩子很好呢?站在你的立場他是壞人 站在他家人立場他就是好人


爾等狒狒湮滅


世人皆可成聖,是一句相對而言,首先你發問的那句,用《中庸》和《易經》的思維去理解,兩個說的都沒錯,都在於他們當時的認知水平以及哲學思維去評判。

王陽明的心學,也被稱之為與孔子同名的聖人,相當於哲學家,教育家,他的認知裡結合《易經》,世事無常,一切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壞可以好,好可以壞,看接觸人事物。

而說壞人是不會改好,就太絕對,世上永遠沒絕對,就像意料之外,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這就是無常!



企業經營哲學


一方面從陽明心學觀點來看,人人可以經過磨練成為聖賢,也符合人性善的理論。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根性淺薄不一,所處環境千差萬別,成長曆程中所形成的習性迥乎不同,所受的人文教育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有高低之分。致良知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追求,對自己成長進步,乃至於成功名就是最好的歸宿。


另一方面從季老所認為的“一個壞人不會變好”來說。在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要從道德層面與法律層面來衡量。我認為壞人可以變好,要善於做轉化工作。一是自我轉化,這要有良知,知道做個壞人後果嚴重,影響一生的幸福。二是社會轉化,靠大眾的道德評價和信息引導,激發內心良好的操守,迴歸理性的言行。三是法治轉化,法律法規是最顯性的轉化尺度,“畏法者最快活”、“法律是把刀,誰碰誰流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單有道德自律是不夠的,還要法治利劍才會斬斷藏利的私心雜念。



可以說,信息化社會的深入發展,讓我們的言行統統置於朗朗乾坤之下,群眾雪亮的眼睛也會照見是非,分清良莠!記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共勉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