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如若是明中的王陽明親自統帥,還有獲勝的可能嗎?

吳文建


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不過說兩句吧。我覺得王陽明還屬於哲學家,軍事和政治只是他哲學思想的衍生品。

你讓王陽明帶兵與清軍作戰,或許敗多勝少,不過,明亡於流寇而不是清。當年如果開門放清軍入關,清軍也得掂量自己這點人能否治理得了大明的爛攤子。如果明有漢臥薪嚐膽的智慧和勇氣,先安內再攘外,也許就滅不了。

究其根本,是因為明朝內部權力失去了制衡,文官集團太過強大。

從這個角度說,王陽明的特長就會發揮很充分了,用他的心學平衡朝廷的利益,穩定內部,分清緩急,厚積薄發,也許明朝還有翻身的希望


醉夢逍遙


薩爾滸之戰,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其他幾個全軍覆滅。

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

後金六萬步騎。

統帥楊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目的很簡單,就是儘快解決戰事,因為這個時候的明朝國庫空虛,無力支撐長久戰事。

目的很明確,然而這其實放棄明軍的優勢,即兵力充足!11萬對6萬。

努爾哈赤知道自身的問題,所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如果王陽明代替楊鎬,這場戰役是沒有問題,王陽明擅軍事、長謀略,對於一場戰役的掌控和理解,不是楊鎬所能比的。

且楊鎬有私心,急於立功穩固自身已經動搖的地位,這就註定了急躁、魯莽,犯了兵家大忌。





江潯歷史


首先一點,假如王陽明真活到薩爾滸之戰那個時代,他也不可能獲得明朝軍隊的統帥權。不僅是王陽明,就算孫武,吳起,岳飛這些人都穿越到了薩爾滸之戰時期的明朝!

最終統帥明軍出戰努爾哈赤的,也必然是楊鎬…

為什麼這麼說?大家只需要看看明史,弄清楚楊鎬是如何成為明軍統帥的,就清楚了!

明朝那時候沒有戰將嘛?別的不說,就拿戰死的那幾位大將來說,杜松不會打仗?劉鋌不會打仗?李如柏不會打仗?要明軍最高指揮官是他們三個中的任何一個,薩爾滸之戰都不會戰敗!

這三個人會寫信給努爾哈赤,把自己的作戰計劃和盤托出?他們會分兵進擊互不掩護,任由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明軍敗在制度上!敗在腐朽的文官集團對國家軍隊不負責任的侵蝕和摧殘上!

不是他們一夥的,再能打,再會用兵,他們都不會用你去指揮作戰。

是他們一夥的,那怕是楊鎬這頭豬,他們都能捧上統帥的位置。

很明顯,王陽明不是他們一夥的,所以王陽明必然出局…

看明史,你會對明朝末期這些官僚的愚蠢感到震驚。震驚之餘,你就會對“生產”了這些官僚的儒家思想和教育體系感到厭惡和仇恨!

一群白痴,活該被殺!


天之重雲


個人認為薩爾滸之戰,即使王陽明親自統帥,也不一定能夠獲勝。當然王陽明也不會把軍隊在那種情況下帶去薩爾滸開戰。因為他不會選擇在那樣的時間、那樣的地點、與那樣的對手開展一場強行進攻的戰役,更多的會用攻心戰術,瓦解對手的鬥志,謀定而後動,掌握絕對的主動後才靠軍事手段完成最後一擊。

明末薩爾滸之戰,明在戰略上就是錯誤的,在戰術上更是錯誤,戰鬥的時間、地點也是錯誤。而王陽明率軍,是對敵人人性的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更多的通過攻心戰,瓦解敵人的鬥志,軍事手段之勢只是最後的必要形式而已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一、錯誤的戰略

薩爾滸之戰,明軍目的在於犁庭掃穴、滅其族類。而後金則是面臨種族滅絕危機,為了民族生存而戰,可以調動所有男子甚至女子、老人、小孩參戰。要想消滅一個部落,是很難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更是反人類的,而且這種戰略是註定要失敗的。

正確的戰略,應在於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綜合的戰略,而不是單純的軍事消滅種族滅絕戰略。應針對後金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生存環境惡劣的不足,充分發揮大明的經濟優勢,通過貿易政策把後金變成大明的資源輸出地,逼迫後金為了生存去挖人參、去養馬,來換糧食、絲綢、瓷器等日用品,而不是關掉貿易市場,逼著後金去劫掠。

二、錯誤的戰術

薩爾滸之戰,明軍是選擇四路出兵,分進合圍的戰術。明軍統帥楊鎬,戰前還來個先禮後兵,說清楚時間、兵力、進軍方向,想嚇倒努爾哈赤,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卻把明軍的底牌暴露。戰爭失去了突然性,給後金充分的準備時間,而且多路出兵,兵力分散,反而被敵人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殲滅。

明軍的戰術主動進攻,深入後金腹地開展的戰役。明軍對後金主力的兵力、位置、士氣、給養、統帥等毫無摸底,是見村滅村,見寨滅寨,見人滅人的“三光政策”。而高明的軍事家,總是以巧妙地調動敵人到自己設定的戰場,或者攻其必救,圍點打援,或者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或者圍而不打,待其自潰,都不是涉險深入敵境,逐城攻堅。

事實上明軍的確給予後金重大殺傷,攻滅了許多村寨,但後金部隊在面臨生死危機的時刻,爆發了更為強大的戰鬥力,不顧傷亡與多路明軍殊死搏鬥,最後取得勝利。不給人留後路,非要把人逼到牆角,強硬殺死的做法,王陽明絕對不會採用。

三、錯誤的時間

明軍進攻後金,是在1619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計劃十天左右結束。這個時間對於中原地區來說,天氣已經轉暖,但對於東北來說,還處於嚴寒時期,當時剛剛下過雪,不利於攜帶大量武器輜重的明軍,而更有利於適應極端嚴寒冰天雪地氣候的女真人。

在戰鬥過程中,由於輜重部隊進行緩慢,杜松部隊輕兵冒進,渡過河流進攻吉林崖,而大營在薩爾滸,杜松部隊被河流隔斷,無法聚兵一處,杜松在河對岸眼看著薩爾滸大營被包圍無法回救。

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進攻杜松軍薩爾滸大營,杜松軍以環車陣對敵,雙方交戰過程中,突然天降大霧,咫尺不見,明軍大炮失去了攻擊目標。明軍點燃火炬照亮,反而成了後金射箭的目標,後金趁大霧接近明軍大營,越過壕溝攻進大營,導致杜松軍被殲滅。

應該說不利的天氣是明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如果要選擇進攻,應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至少要到四月份,而選擇在冬季進攻後金,則是失敗的開端。

四、王陽明作戰特點

王陽明是心學大師,是儒家開宗立派的人物,王陽明南贛巡撫任上,更是組織一幫臨時的軍隊,短時間內平定了南贛匪患和寧王叛亂,軍事才能堪稱一流。

王陽明在南贛滅匪的過程中,綜合採用了保甲制度、剿撫並用、埋伏臥底、攻其不備、以匪攻匪、招降殺頑等軍事、經濟、制度、文化、心理手段,分化瓦解土匪,既剿山中賊,更剿心中賊,短時間內平定匪患。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更是抓住了寧王的心理,在寧王率領大軍進攻南京之時,直接進攻寧王老巢南昌,迫使寧王回救,將寧王反叛控制在江西境內。王陽明在與寧王交戰過程中,利用士兵並非真正反叛的心理,製作了大量免死木牌,誘使寧王士兵搶奪木牌,關鍵時刻以弗朗機銃轟擊寧王戰船,先聲奪人。

如果王陽明對付後金的局面,也絕對不會採用四面出擊的攻堅策略,而是更多的把握人心,採用多種手段瓦解敵人,軍事手段只是最後的必要措施,如同孫猴子跑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把後金牢牢壓制在五行山下。


鄭說豫見


如果薩爾滸之戰由王陽明來指揮,必定會取勝。王陽明是明朝大儒,他的“心學”開創一代學術新風。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維新,高喊“脫亞入歐”的時候,依然奉王陽明的學說奉為圭臬。當年蔣介石去日本留學,他就發現一種現象,日本人在坐電車的時候,很多人手裡拿著一個小冊子,看一段就閉目思索片刻,然後繼續看下一段,就這樣週而復始。

蔣介石後來打聽,原來日本人看的是王陽明的學說。日本人在總結日本的騰飛時,認為王陽明的學說給日本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日本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就隨身帶著一個印章,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為什麼這麼多年,這麼多人這麼崇拜王陽明,這是因為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三個半聖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師,開創了“心學”理論。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少有的書生因軍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戰爭,著名的寧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國人眼中“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

而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後期,明朝和努爾哈赤的一次決戰。這一次戰役,決定了遼東局勢的走向。這次戰役,明軍出動十萬人馬,攻打努爾哈赤的六萬後金軍,結果遭受了慘敗。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

這一次戰役,明朝徵調了國內最能打仗的將領,最精銳的士兵,攜帶了大批火器,以優勢人馬攻打敵人,卻遭到了這樣的慘敗。這使得遼東的局勢變得不可收拾,努爾哈赤隨後轉守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評價這一戰,“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

這一仗後,明朝對這一次戰役也進行了教訓總結。最後總結的教訓第一條,就是指揮這一次戰役的明軍統帥楊鎬庸碌無能,指揮失當。楊鎬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戰爭中,就曾經因為指揮錯誤,造成優勢明軍被日軍打敗。可是,多年之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已經被事實證明無能的他,居然擔任了明軍的統帥。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階層的腐敗。為了自己勢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國家和將士的命運當回事。同時,特顯示了明朝君臣輕敵自大的一面。自以為努爾哈赤不堪一擊,楊鎬去只是走個過場,大功手到擒來。

而楊鎬此人確實不是當統帥的材料。他去了以後,自以為和李如柏有舊,想依靠李如柏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爾哈赤的厲害,在戰鬥中半心半意。而他與部下劉綎不睦,就處處刁難劉綎,連劉綎的兵馬沒有到齊就催著劉綎進軍。以至於劉綎認為楊鎬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軍事部署上,楊鎬不顧實際情況,兵分四路。他既不親自到前線指揮,也不明確規定各部的利害變更線。結果幾路人馬成為互相之間沒有配合的孤軍,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了威嚇努爾哈赤,楊鎬居然在出兵前給努爾哈赤去信勸降。在信中,楊鎬將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時間向努爾哈赤和盤托出!這使得努爾哈赤得以實施他的戰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依靠楊鎬提供的情報,努爾哈赤順利的打贏了這一仗。

我們看楊鎬的所作所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統帥,和努爾哈赤素無交往,我們真可以懷疑他就是努爾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細。後來,李如柏在戰敗後,為了擺脫他人對他的懷疑,洗清自己與努爾哈赤的瓜葛,就選擇了自殺。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薩爾滸之戰,如果明朝君臣對努爾哈赤有足夠的重視,準備工作更仔細一些,尤其是不選用楊鎬這樣的庸才,明朝還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說,楊鎬這個主帥的原因是薩爾滸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那麼,如果主帥換上王陽明又會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夠取勝。

這是因為,明軍有幾個優勢,能夠碾壓後金軍。首先是兵力,明軍十萬人,後金軍六萬。二是軍隊構成,明軍是久經戰陣的將士,是多兵種的混合軍隊,作戰能力強。而後金軍並不是大家認為的全是騎兵,它的主要組成是重步兵,除了騎兵部隊,整體的作戰能力並不強。三是裝備。明軍裝備了大批的火器,而後金軍只有弓箭。武器裝備上的代差會給戰爭帶來多大的影響,我們就不多加評論了。在這次薩爾滸之戰中,由於被襲擊,明軍的火器只發揮了一次作用。就這僅僅的一次,還殺傷後金軍千餘人。

由於裝備的代差,後金軍只得尋求和明軍野戰。而野戰只能投入以騎兵為主的部分兵力,這樣雖然後金軍有六萬人,實際上投入戰場的絕不會有那麼多人。如果明朝的統帥足夠明智,不讓後金軍找到野戰的機會,那麼後金軍必敗無疑。即便是與後金軍野戰,能夠集中優勢兵力,發揮火器的威力,後金軍依然是必敗無疑。

這樣一看,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難度並不大。可是,由於楊鎬胡亂佈置,放棄指揮,洩露軍機,明軍的巨大優勢被他化為烏有,最終招致慘敗。

如果明朝統帥換上王陽明,那麼局面就會大不一樣。我們看王陽明的指揮過的戰例,就能夠感受到他作戰指揮的特點。他首先會廣泛的收集敵人的情報,對敵人瞭如指掌,甚至連敵人內部的矛盾都能夠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計為先。王陽明在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戰取勝,更多的是先以計混亂對方的軍心,瓦解對方的士氣,然後一擊取勝。第三,他軍紀嚴明,愛兵如子。他的部下都願意為他效力。第四,他的軍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適應戰爭的需要為準。

這樣,如果王陽明來指揮薩爾滸之戰,那麼,楊鎬所犯的錯誤就不會存在。這樣一箇中等難度的戰役,王陽明應該很輕鬆的就能夠取勝。

但是,這一切只是假設。斯世已無王陽明,庸臣誤國有楊鎬。薩爾滸之戰終究以明朝大敗載入史冊。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即便是白起,李靖,李績,韓信,他們一起指揮也贏不了。最好的結果就是能夠全身而退,或者帶著大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來。

戰爭是雙方軍事實力的比拼,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數量,士兵身體素質,武器裝備,軍官的素質等等一起構成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是實力。薩爾滸大戰,楊鎬是一個迂腐的腐儒,換了他對明朝軍隊確實有好處。但是,士兵的數量明朝略佔優勢,8.7萬對八旗兵6萬。其餘的地方都是劣勢,骨瘦如柴的明軍在野戰中三個不如一個,八旗兵的牛角弓,複合弓,木質箭桿要比明朝軍隊的竹弓箭殺傷力大得多。明朝軍隊的所謂火器,什麼N眼銃,紅衣大炮在野戰中毛用沒有。女真人還有大殺器,那就是大約一萬左右的騎兵,這一萬騎兵比山海關總兵杜松的三萬多人戰鬥力強好幾倍。

事後諸葛亮看來,薩爾滸大戰,明軍完全處於劣勢,只是楊鎬這個軍事白痴沒有看出來,當年的蔚山慘敗他是白白交了學費,兩萬士兵性命為代價,他什麼都沒有學到。

那麼,是不是換了起翦頗牧,李靖和韓信就可以轉敗為勝?當然不可能,優秀的軍人他能看出來哪些仗可以打贏,哪些仗是在賭運氣,那些仗是必敗無疑。

穩操勝券的仗力求全勝不留遺憾,賭運氣的力保不失誤,同時抓住對方的漏洞。必敗無疑的仗絕對不能打。

想贏得薩爾滸大戰勝利,要求明軍必須準備一年以上,挑選精壯士卒,進行山地戰和平原防禦騎兵作戰,面對八旗兵的重甲騎兵,能否引進葡萄牙燧發槍?如果做不到最好把竹弓箭也換成牛角弓和複合弓,身體上吃虧,裝備上不可以再吃虧。單兵戰鬥力差,只能靠數量彌補,對付這六萬八旗兵,必須要組織二十萬精兵,分兩路攻打努爾哈赤老巢。同時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盡一切可能偵查探聽努爾哈赤的動向,對他必須有比較詳細的瞭解,否則打敗那樣的一支軍隊談何容易?


鋼鐵俠舅舅592


陽明先生如果打這一仗勝算很大!第一,陽明先生及其注重情報偵察,從來不打盲目之仗(滅寧王、土匪、少數民族叛亂)。絕對不會在明軍號稱10萬清軍6萬餘眾之下分兵合擊(必敗之勢)!第二,陽明先生善打政治、分化之仗從不愣頭青純軍事作戰(分化瓦解積年老匪、叛亂分子),清軍此時絕對不是鐵板一塊,滿、蒙、漢(投降漢奸)等少數民族矛盾很多大可利用!第三,陽明先生打仗極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雖然騎兵不如清軍,但火器、步軍、裝備、後勤還是有優勢,緩進急戰、急進緩戰,用兵如神。第四,陽明先生洞察人心,招降納叛、籠絡人心、孤立策反……手段層出不窮,清軍作戰極為困難且風險極大,陽明先生勝算頗多。滿清滅族也不是小概率事件。本人只是關公戰秦瓊胡謅幾句。歷史沒有如果。


天泉橋上隨緣客


明未的戰爭,不是取決於明朝哪一個將領的個人水平能力強弱能決定的。而是明朝的整個體制腐朽不堪,特別是軍事體制。相比後金要落後很多,再加上一個不懂軍事的皇帝總指揮,派一批對軍事外行的文官領導指揮內行的武將作戰,作戰的武將文官之間又常常有派系,山頭,互相排擠內鬥,面和心不和,直接影響戰爭結果。而且這個皇帝總指揮再愚蠢也是不可能換一個的。早在戚繼光時期,如果沒有朝中文官首領張居正的支持,戚繼光也不可能取的對倭寇如此大成就。單論初期的明清雙方在人力,財力,軍力,明朝肯定都是超過後金。


盧叢霞袁林華袁華


不可能贏。因為王陽明當年打的是一群烏合之眾的造反軍隊,就是沒有他,明武宗也已經在親征的路上。可是薩爾滸之戰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的2萬八旗精銳。這部隊縱橫東亞200年,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1400萬平方公里土地。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打步兵基本算屠殺。明軍當時是4路大軍分頭並進,努爾哈赤是各個擊破。別為明朝滅亡惋惜了。我們幸好是清朝抵抗西洋人,當西方在地理大發現時看看朱家這幫孫子在幹什麼,要是讓200年時間都浪費到混日子的朱家子孫去抵抗後來的八國聯軍。那中華民族真可能會亡國滅種。


泉水土地


薩爾滸戰役如果換成王陽明指揮也勝算不大,頂多保住一部分明軍實力,從而使明朝的滅亡不那麼快,因為王陽明的戰術、用兵有需要有時間做準備,包括士兵的訓練,而薩爾滸戰役之時明朝軍紀渙散、士兵戰鬥力低下、軍餉和補給都跟不上,更加沒有辦法打持久戰,再加上各路增派到戰場的兵馬也都不具備協同作戰的默契度,如果王陽明當朝時間足夠,對士兵和部隊的制度不斷優化再加之朝廷經濟實力足夠,還是有可能扭轉這樣影響明朝命運的關鍵一戰,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中國自古各個王朝都有自己的氣數,薩爾滸戰役下的明朝氣數已經快用盡了,明朝的賦稅極其的嚴重,老百姓生活困難,朝廷又揮霍無度,所以一個王朝的沒落與其制度、經濟、文化都有關係,也並不是一兩個英雄或是天才能夠挽救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