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無字,何以成腔兒?”和“字不正,“腔兒”何以能圓?”

京劇的“無字,何以成腔兒?”和“字不正,“腔兒”何以能圓?”

(摘自《No1菊人的博客》)

有朋友來聊唱兒。唱兒的事也得聊嗎?還真是得聊。雖說唱兒要自己多練,還要心裡明白才好。不然淨用瞎力氣。

一說,朋友在票房唱戲,求教於人,問梅派唱法。人曰,先練口型動作小,看不出動才好。

問我作何感想。我說,我也聽到過很多人這麼說,感覺好像不大對勁兒。

口型動作小當然好,但這要有個前提:你得會唱了。你的四呼五音還沒學好,先把口型弄小,那就麻煩大了,字音更不準了。大師們的口型小,但是裡面都是打開的,五音通行無礙。後學們本來就不會,再先從外面限制住,怎麼學呢?


又說,看京劇大獎賽。我問,觀後感如何?朋友說,唱的都挺好的。但是說不出更深的印象。問我的感受,我直言相告。我看不懂,現在的演員為什麼都這麼唱。絕大多數人氣息不沉入丹田,用胸腔的氣唱,可能這就是現在人常說的,“把氣提起來”的意思?更看不懂的,是絕大多數人唱戲不用五音。

幾年前,李榮威老先生在世時,有次聊天,我問,還健在的老先生裡,哪位五音好。李老先生想了想,告訴我他推崇耿其昌先生。

小時候看過華君武先生一幅漫畫。畫中兩人對話,背景是拾階而上通往高處的臺階。其中一人指著高處問:有什麼捷徑可以上去?另一人回答:一步一步走上去。

我理解,五音,不是錦上添花的擺設,那是學唱兒的必經,也就是臺階。沒聽說有人能先唱好了,再來用五音點綴的。可惜啊,很少人用老先生們的辦法唱戲了。

另一個朋友說,願聞其詳。

我把要說的,寫在下面。

一 、無字,何以成腔兒?

京劇聲腔裡的“腔兒”和今天人們說的歌曲中的“旋律”有很大不同。從譜例形式看,京劇聲腔跟歌曲大致一樣,都是有“旋律”譜,下面配以歌詞或唱詞。這是因為記錄聲腔或是歌曲的書寫形式所限,以致看起來二者好像沒有區別。其實,在京劇中唱詞與“腔兒”的關係,跟歌曲中歌詞和旋律的關係相差太大了。

歌曲的旋律本身,有很強的音樂表達。也就是說,歌詞的意境或情緒,在歌曲的旋律裡要儘可能有所表達,這也是衡量一首歌藝術水平高低的首要標準。而京劇的“腔兒”就不同了,京劇是“板腔體”,基本由不同的板式形成京劇的“旋律”,其中每種板式又都是基本規定的聲調。所以,不管哪段唱兒,我們都能聽得出是何種版式。

京劇一段唱兒設計的好壞,首要要選對情緒或思想表達基本貼切的板式。其次,就是看“小腔兒”設計的功夫。既要表達準確,又要“因字生腔”,腔隨字轉,自然天成。

總之,腔兒的形成,本質上就是因字而生。所以,演唱時,腔兒和字就不能亂了主次,一定是“依字行腔”、“以字行腔”。

二 、字不正,“腔兒”何以能圓?

什麼是字正?簡言之,四呼五音者,立字之本。把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唱準,沒有四呼五音不行。四呼五音,關乎漢語言的音韻美的表達。在京劇的唱唸中,這是必需的。

這裡重點說說五音。

五音者,不是“宮商角徵羽”。(因為此說法有所流傳,特意提示。)漢字五音,指“唇齒喉舌牙”。這是說吐字時,漢語音素的不同發音位置。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漢語中的五音比較容易辨識。可是,為什麼一到了聲腔裡,唱起來的時候,這五音就成了問題呢?

究其所以,是因為西方歌唱方法的傳入。

西方的歌唱方法傳入以來,聲勢日盛。以致於我們音樂院校裡面的所謂“民族唱法”,也都很大程度地借鑑其發聲方法。這裡,我把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中相似的技術歸類來說,這樣容易看出京劇的獨特之處。

歌唱中,吐字要服從聲音的發聲位置。形成所謂聲包字的效果。這在西方斯拉夫語系中很容易做到。因為那些語言中音素的發音位置非常接近。而漢語的音素在嘴裡位置相差很多,這就是所謂五音的發音差別。五音裡細分,比如舌音,就還有前後之分。我們常聽到一些還沒有學成的人用漢語唱西洋歌曲,聽起來怪怪的,好像是外國人在唱中國字。原因就是五音沒有了,字在不該在的地方,就出那個效果了。那麼,如果反過來,讓唱歌的發聲追著漢語五音走,會發生什麼事呢?那就是唱歌的人常說的,“裡出外進”,幾個字下來,聲音就完了,會很難聽,唱的人也會很難受。因為在唱歌的氣息發聲訓練裡,字不能動,稍一移動,氣息也會移動。

在京劇聲腔中,不能因字害聲,更不能因聲害字。唯有氣息沉穩,五音不疑,才能唱出京劇特有的美感。唱腔中的字正,還包括吐字中字音的變化,在什麼地方變化字音,引領哪一小句腔兒,都有定數。字音位置正確,字音引領行腔兒正確,這就是“字正”的含義。

如果也像唱歌那樣,不分五音,把字都退後,用聲音包裹起來,京劇特有的開口、合口、齊齒、撮口和不同轍口兒的音韻魅力便蕩然無存。如是,將無異於煮鶴焚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