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家裡的網絡電視被表妹接連點播了《悲傷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一旁弟弟看完滿臉疑惑,他問道:“為什麼這些電影裡受欺負的總是女生,是不是因為男生她們打不過?”

我說,其實也沒有總是,國內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只有那麼幾部,我們得到的樣本少。其次像《少年的你》對反派三人組的異性關係沒有描述,現實裡家世好又漂亮還猖狂的女孩子,大多也有很多男生朋友,他們會像一開始毆打小北的那群人一樣來幫忙找麻煩。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和施暴者一樣,不分男女。就像弟弟說的那樣,女生天生在力量上不足,所以就算是群毆,大多是以受傷、拍裸照等結束,但男生容易控制不好力度,致死率高,過程之血腥要是都拍出來,不僅不具有悲劇的美感,反而令人很不自在。

欺凌不分性別

當我們去百度搜索相關新聞時,特意加上男/女標籤的時候,會發現報道數量都不少。

2019年12月,貴州天柱縣,因日常生活糾紛,一女生在宿舍內遭多人輪番扇耳光。還有人威脅施暴者用力打,否則會被同樣對待。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2019年11月,福建中華技師學院產學研基地宿舍內,15歲女生小小(化名),連續2天遭5名同學校園欺凌。

她們對著小小扇耳光,左右開弓,連續扇十幾下,其他人又是拽頭髮、又是辱罵,更令人髮指的是這些“校園惡魔”竟然扒光了小小的上衣,讓小小上半身裸露著對其毆打併全程錄像。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同月,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的一所大專院校就有一名17歲女學生小惠因不願意和同宿舍的一名同學做朋友,竟遭到對方連番言語侮辱。到了當天晚上,對方將小惠騙到偏僻角落,然後聯合另外3人對其進行毆打、拉拽以及錄音錄像,造成她的身體多處挫傷。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2019年10月,兩段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校園欺凌視頻在網上傳播。從視頻中,可清楚看到2名女孩在校園內被罰跪、扇耳光。

網友爆料的兩段視頻中,其中一段視頻,一名身著藍白色校服的女孩在校園內被罰跪並扇耳光;另一段視頻則中,一名穿黃黑色拼接上衣的女孩被人壓到牆邊扇耳光。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今年1月,幾段冠縣某中學校園欺凌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視頻中黑衣男孩對紅衣男孩拳打腳踢、扇耳光,視頻持續近3分鐘。當時警方已經介入調查,不過在互聯網上暫時沒有看到相關後續報道。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2019年12月,廣東清遠,有一段小視頻在清遠佛岡的微信朋友圈傳播,視頻中一名穿校服的男同學遭周圍幾個男女同學掌摑、拳打腳踢。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11月,鄱陽微信群流傳多段校園霸凌視頻,引起眾多關注;視頻中一名男生被掌摑,另一名男生被毆打、強迫脫褲子。經核實,2名被打男生是田畈街中學初中學生,打人者分別為同校學生和社會青年。

事情發生在11月上旬週末,視頻是打人者要求在場學生拍攝,發佈後被廣泛傳播。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你看,在暴力面前,沒有性別之分,年齡之分。

被報道出來的很多都是動過手,對受害人的身體造成實際傷害的,那些在精神上受到傷害的,還有更多。

我有一個朋友

這時候又要搬出“我有一個朋友”的敘述方式了,但我真的有這個朋友。

多年來一直住在距我家不遠的地方,父母熟識,在小學畢業之前關係不錯。因為我天生膽小,又不善交友,他總是以哥哥自居,帶著我玩,在別人欺負我的時候來幫忙,原本孤僻的孩子就容易成為欺負對象,對於只是搶一下文具這種程度的欺負,其實我還是習慣的。

他不一樣,父母離婚早,跟著爸爸,也不怎麼管他,學習成績優異,嘴巴會說,別人家的孩子系列。

我和父母至今覺得這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優秀的人,但他面對的東西,恐怕是一輩子都要掙扎其中。小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否被人誤會,也沒有去問過這方面的問題,現在想來,未免太薄情了一些。

他有一個“暱稱”,叫做娘炮。

從小就愛和女孩子混在一起玩,跳繩,踢毽子,走路也像女生,說話的方式、語氣,特別像漂亮自信的姑娘,於是被男生排擠,嘲笑,四處散播流言,故意當著他的面指指點點。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有時文具會被偷,有時零用錢會被高年級搶,罵一些無中生有的話,同性戀,娘炮,實際用語肯定比描述的髒上千倍萬倍,可他又做錯了什麼?

平靜下來後,他似乎從來不在意,至少看起來是那樣的。始終保持著驕傲的姿態。

直到我自己與他有了同樣的經歷,也依然表現得不可一世的時候,突然明白虛張聲勢這個詞語如何而來,面對一個幫助過我很多次的人,在他被侮辱的時候,這期間還一直履行著對我媽所作要幫助我的承諾的時候,我沒有做過任何事情,沒有為他說過一句話。

後來與另外一個朋友提出去他們學校玩,順便見見我這小時候的夥伴時,我的朋友一臉震驚地說:“天哪,你居然要去找那個娘炮玩?你沒事吧?”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見我表情不對,又說:“不是,我的意思是他在學校名聲太差了,你跟他有接觸小心自己惹事。先說好你要去自己去啊,反正我不可能跟他一起玩,說話都別想。”

有的人,即使不去作惡,只是做自己都已經是與所有人為敵了,因為說話的方式,走路的姿勢被人唾棄,排擠,辱罵,還編出惡毒的流言,將其徹底孤立,甚至事件之外的人都唯恐與其扯上關係,引火上身。

施暴者背後是龐大的站隊群體,是湊熱鬧的間接參與者,是冷漠的旁觀者,他們將無辜善良的人逼入絕境,就像拿著棍子去戳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電影中被校園暴力的主角為何總是女孩?


暴力的真正結局從不是動手後被發現,對於受害的人們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終其一生與這陰影影搏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