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有道理嗎?有啥講究?

農夫老嶽


在鄉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關於做菜的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道理呢?不妨一起來了解下。

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做魚的時候不要放蒜,做羊肉的時候不要放姜,做牛肉的時候不要往裡面放韭菜。我們知道,姜蒜都是有調味的作用的,韭菜的味道辛香,也有提升食物味道的作用,那麼為什麼做魚、羊肉、牛肉的時候不要放呢?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一的解釋下。

魚不蒜:魚注重的就是一個鮮味。農村在做魚的時候,尤其是會重視魚的鮮味。做魚的時候都是很少放調味料的。大蒜的味道是很重的,吃起來味道不僅很衝,還有一股辛辣的味道。如果做魚的時候放了很多的蒜進去,蒜的味道很有可能會破壞掉魚的鮮味。那樣魚吃起來的鮮味不明顯,吃起來就不會很好吃。現在很多人愛吃的烤魚,放了很多調味料和蒜進去,雖然也很好吃,但是其實已經沒有魚本身的鮮味了,吃起來更多的是調味料的味道。

羊不姜:現在是伏天,要吃溫補的食物,姜和羊肉都是比較溫補,能夠幫助我們祛溼驅寒的食物。很多人都知道,羊肉的羶味有點重,在做羊肉的時候放點生薑能夠去除羶味。那為什麼還會說羊不姜呢?原來有些認為,羊肉和生薑都是溫補的食物,都屬於我們所說的發物,如果放在一起吃,很容易導致上火。所以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做羊肉的時候最好不要放很多姜。尤其在上火的人,要少吃羊肉和生薑。

牛不韭:韭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菜,大家吃韭菜,往往都是拿韭菜炒雞蛋或者是肉絲,還會經常的拿韭菜來包餃子,味道非常香。韭菜可以和很多菜肉搭配,但是最好不要和牛肉一起吃。韭菜本身的味道比較明顯,牛肉的味道也比較獨特,單獨吃都是比較美味的。但如果將這它倆放在一起做菜的話,會產生物質反應,不僅不能提味,還會讓牛肉的味道變得很奇怪,吃起來有些酸酸臭臭的感覺。所以才說牛不韭菜。

其實除了這三句話,還有一句也流傳的比較廣,那就是豬不椒。很多人可能聽到豬不椒以為是做豬肉的時候,不能夠放花椒。其實並不是。炒豬肉的時候放點花椒有提味的作用,很多人做豬肉的時候都會放花椒。其實豬不椒的意思是在做紅燒豬肉和燉豬肉的時候,最好不要放花椒。做紅燒肉的時候,放了花椒,尤其是放了很多花椒的時候。花椒的味道會蓋住豬肉的香味,這樣吃起來豬肉的味道就沒有那麼香了。燉豬肉的時候,如果放了花椒,會讓瘦肉變得比較柴,影響豬肉的口感。所以才說豬不椒。

當然了,不同地域的人口味和飲食習慣不同,做菜的時候放什麼和不放什麼調料,還是要看個人的口味來決定。就比如說如果你買到了魚腥味比較重的魚,如果不放蔥薑蒜等調料,做出的魚腥味明顯是很難下口的,所以還是應該放。這些俗語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的意見,具體菜怎麼做,還是以個人的口味為準。





一食壽安


1.“魚不蒜”,說的是做魚不能放蒜。我在蘇州開店生活已經五年多了,也去過杭州和上海等城市。出去吃飯,經常點一道叫清蒸鱸魚的菜。這三個城市的做法都差不多,菜上來的時候,魚上都會澆蓋一層油炸過的蒜蓉。而且我們東北老家做紅燒鯉魚,也都會放蒜片。

2.“牛不韭”,說的是牛肉和韭菜不能一起做。我在上海吃過一家非常有名氣的鍋貼,這家店的招牌鍋貼就是,牛肉韭黃餡的。生意非常火爆,而且很多人排著隊等著這道招牌。

3.“肉不姜”,說的是做肉的時候不能放姜。這個說法更奇葩,大家都知道,我們東北水餃很有名氣。東北水餃只要是肉餡的都是放薑末的,因為可以去掉肉的腥味,很多南方的朋友做肉餡為了去腥加料酒,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只要是餃子餡裡邊加料酒,一定不是地道的東北水餃。反而素餡水餃是不能放姜的,比如韭菜雞蛋餡,吃的就是一個清鮮不膩,加了生薑會讓味道變怪,要想提鮮可以加少許蝦皮。

做菜要想好吃,食材也需要合理搭配。現在有很多對餐飲一竅不通的人,不知道在哪裡被忽悠,隨隨便便就開店,所以才導致了,很多餐飲店,沒開幾個月就倒閉了。





麻辣小哥


前兩天回了農村老家一趟,看到村裡有人的撈魚,是真正只吃草不吃飼料的魚,這個在城市裡是花錢也買不到的。所以就購買了幾條魚回去,想要犒勞一下父母。畢竟一年中在家中的時間少,以前也總是母親做菜給我們吃,所以想著空閒給父母也做一頓好吃的。而在做魚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去除魚的腥味並且也提提味,放了一大把的大蒜瓣。而在辣椒炒肉的時候,還特意放了一些生薑。當菜端上桌子以後,父母看到了就告訴我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是古人傳下來的經驗。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古人做菜的講究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估計很多人也常聽身邊的一些老人說起過,在農村裡有些大廚在做菜的時候,確實會嚴格遵守這句俗語。其意思也是比較的簡單,說的是在煮魚的時候儘量不要放大蒜,而在做牛肉的時候不能和韭菜一起烹飪;而在炒豬肉的時候就最好不要放生薑了。那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正確的呢?

在今天估計不少人在做菜的時候,都沒有這樣做,所以對於這句俗語感覺不可信,認為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在過去,確實是有這種說法,這也是古人傳下來的老話了。在做魚的時候不放大蒜,這是因為吃魚就是吃鮮味。老話說得好“夏魚吃鮮,臘魚吃醃”,在過去本來物質條件不好,一年難得購買幾次魚肉,所以吃魚就是為了吃個魚味兒。大蒜有去腥提味的作用,如果在做魚的時候還放入到了大蒜,那就破壞了魚的鮮味,只能聞到大蒜的味道了。在今天飲食理念不一樣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肥而不膩,鮮而不腥,所以很多人在做魚的時候都會放大蒜。

再來看看“牛不韭”這句老話,這個很多人應該比較清楚的,牛肉如果和韭菜一起烹飪,那不僅牛肉很老,難以下嚥,還會有一種奇怪的味道。以前農夫第一次做牛肉,就是因為沒有經驗,把韭菜和牛肉一起炒了,真的很難吃,口感很差,再加上氣味難聞,根本吃不下去。在中醫上也不提倡牛肉和韭菜一起使用,那是因為韭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助陽的作用,而牛肉同樣也有益氣壯陽的功效,所以這兩個一起烹飪或者是一同食用,那就會太補了。身體虛弱的人就容易引起虛火上升,甚至還會導致牙齦腫痛等等上火的症狀。所以這句俗語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大家在做牛肉的時候還是需要注意,而且韭菜最好不要和牛肉一起食用哦!

最後再來說下“肉不姜”,其實它的道理和“魚不蒜”是一樣的,生薑是一種很常用的佐料,在農村裡很多人都會在菜園子裡種植一些。而在做菜的時候放一些生薑,主要是因為其有去腥解膩的作用。在當時吃肉也就是為了吃個肉味,而放了姜以後就會蓋住肉味了,所以在過去不提倡放姜。

有些人估計心裡在反駁,認為這句老話是沒有道理的。其實這個真的不能說對和錯,因為那個時代由於物質條件有限,人的口味要求也和今天不一樣,就產生了那個時代的做法。而在今天就不同了,在很多方面都是追求新奇和創新,飲食方面也是如此,更多的是追求新、奇、特的做法,只要做的好吃就行,誰還會管什麼“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呢?農也認為,只要自己喜歡,做的好吃就是硬道理。你們說呢?對此大家怎麼看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


阿拉善小斌斌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有道理嗎?有啥講究?今天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有道理嗎?有啥講究,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個俗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我在平時做飯的時候就按照這個俗語的指導去放調料試試,結果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說做出來的菜是非常可口好吃的。具體有啥講究我們下面接著詳細說一說。

先說魚不蒜


魚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腥味很重的食物,有些人甚至很不喜歡吃它。不過鮮活的魚儘管有腥味,但是處理乾淨做成湯以後卻無比鮮美,甚至不用加什麼佐料就很有滋味。相反的大蒜對於活魚而言味道略重,所以若是燉清湯魚,很少有人會用大蒜,畢竟它濃烈的氣味會遮蓋魚湯的清香。

現在人對魚的吃法越來越多,隨著水煮魚、紅燒魚、烤魚等特色菜越來越受歡迎,加入的佐料也是五花八門,在這當中大蒜和蒜頭卻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種。蒜有特殊的香味,經過油爆更是味道濃烈,配合各種調料食用更具另外一番滋味。所以在烹飪的時候也不是全部的廚師或者美食小夥伴都會按照這句俗語來,“魚不蒜”雖然不像原來那樣被視為美食的金科玉律,但仍然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魚類食材最有特色的地方還是要保持魚類食材的鮮。

再說牛不韭


再說牛不韭,牛肉和韭菜都屬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但是將這兩種食材合在一起烹製的情況確實不多見。小夥伴們都知道牛肉有強烈的味道,而韭菜也很刺鼻,單從口感上說,這兩樣食物也不適合組成搭檔。除此之外這兩樣都屬於溫補類的食物,韭菜還是眾所周知的“發物”,牛肉吃多了也會上火,若是將這兩種食物放在一起煮,恐怕很多人吃了以後都會引起不適。

現在小夥伴在製作牛肉的時候有很多方法,比如烤牛排、燉牛肉,用到的食材也都是搭配土豆、西紅柿這樣性質比較涼的食物,口感也更好。而韭菜大多也都是以搭配其他食材,比如韭菜炒蛋,韭菜餃子等,很少單獨烹炒。由此可見“牛不韭”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說說肉不姜


“肉不姜”,很多小夥伴就表示不認同了,現在在做紅燒肉的時候放薑片幾乎是必須的,那為什麼老人要這麼說呢?這點就要從豬肉本身的質量上找原因了,以前的豬肉多是吃自家剩飯或者泔水長大的,出欄時間慢而且長,肉質也很好。那時候的人們吃的豬肉都很健康,在烹飪的時候不需要什麼繁瑣的步驟就可以燉煮出香噴噴的正宗紅燒肉,如果用了生薑反而會蓋去肉類的香味,所以很多老人在煮肉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加生薑。

那為什麼現在的人不管紅燒肉,還是做肉片都喜歡加生薑片了呢?因為現在的豬大多是吃著飼料長大的,出欄時間也很短,所以早就沒有了早年豬肉香味。很多人在烹調之前還需要下到開水鍋裡撈煮一番撇去浮沫才會安心,烹飪過程中加點生薑就更能掩飾去豬肉的異味。所以老人的說的“肉不姜”在現在看來就不是那麼準確了。

從上面的內容中不難看出,老人的話在以前的食材和飲食文化中是很有道理的,但時代在進步,飲食文化以及它的載體,烹調廚藝以及菜品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翻新,辯證的看待前人的經驗才是喜愛美食的參與者和見證人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還是那句話:不拘泥於前人的經驗,在學習中總結,在實踐中發現和嘗試,在千人千面的餐桌上,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

好了,今天的這個問題,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有道理嗎?有啥講究,就回答完了,各位小夥伴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我是甄一味,一位美食領域創作者,各位小夥伴如果和我有一樣的愛好,喜歡中華美食文化,喜歡做美食、嘗美食、寫美食、分享美食經驗和烹調心得歡迎共同探討交流,最後別忘了關注我喲。品天下美食,交真心朋友,我是甄一味!

甄一味


跟我知道的剛好相反,我知道的是大肉八角、羊肉姜、牛肉草果撲鼻香。這個東西其實也沒有絕對的,個人口味合適就行



小賤灬你不要鬧


你好,我是大山,感謝支持,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姜蒜和韭菜都是做菜時經常能用到的調料和輔料,從字面上來看,“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似乎並不符合常理。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實際上這句俗語是簡化過後的。完整的說法是“魚不宜蒜,牛不與韭,肉不離姜”,那麼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不妨一起來了解下。

1、魚不蒜:魚注重的就是一個鮮味。大蒜的味道是很重的,吃起來味道不僅很衝,還有一股辛辣的味道。如果做魚的時候放了很多的蒜進去,蒜的味道很有可能會破壞掉魚的鮮味。那樣魚吃起來的鮮味不明顯,吃起來就不會很好吃。反而言之如果在烹飪魚的時候不放蒜,那麼麻辣魚將會少了很重要的一道口味,其實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清蒸魚的時候是絕對不能夠放鬆的,因為大蒜的味道能夠完全遮住魚的鮮美味道,還會讓魚肉串味兒,還會奪走魚肉本身的鮮味,但是如果做水煮魚,類似的重口味魚肉的時候,是一定要加大蒜的,要不然根本出不了那樣的味道,蒜爆魚也是徐州的一道名菜,非常誘人。

2、肉不離姜: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豬肉,不管是炒還是燉,都少不了要放幾片姜。這主要是為了去除豬肉中的腥味,讓肉的味道更加新鮮。經常食用生薑對人的身體也有好處,比如能夠驅寒等等。所以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一舉兩得。

其中“肉不姜”有些人認為是“羊不姜”意思是做羊肉的時候不要放姜,其實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羊肉和生薑都是溫補的食物,都屬於我們所說的發物,如果放在一起吃,很容易導致上火。所以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做羊肉的時候最好不要放很多姜。尤其在上火的人,要少吃羊肉和生薑。

3、牛不韭:韭菜可以和很多菜肉搭配,但是最好不要和牛肉一起吃。韭菜本身的味道比較明顯,牛肉的味道也比較獨特,單獨吃都是比較美味的。但如果將這它倆放在一起做菜的話,會產生物質反應,不僅不能提味,還會讓牛肉的味道變得很奇怪,吃起來有些酸酸臭臭的感覺。牛肉在中醫學上講屬於一種發物,這就是為什麼吃牛肉會讓人渾身有勁,而且在冬天的時候多吃一些牛肉還會讓人身體發暖,而同時韭菜也具有同樣的作用,如果多吃非常容易讓人上火,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在一起烹飪的原因,但是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牛肉炒韭菜的機會非常少,如果真的喜歡吃,偶爾吃一兩次是沒有關係的,只要不是自己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吃就行了。

其實除了這三句話,還有一句也流傳的比較廣,那就是豬不椒。其實豬不椒的意思是在做紅燒豬肉和燉豬肉的時候,最好不要放花椒。做紅燒肉的時候,放了花椒,尤其是放了很多花椒的時候。花椒的味道會蓋住豬肉的香味,這樣吃起來豬肉的味道就沒有那麼香了。燉豬肉的時候,如果放了花椒,會讓瘦肉變得比較柴,影響豬肉的口感。所以才說豬不椒。

【個人總結】:

“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俗語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做菜之道,這些飲食搭配的講究,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流傳後世的要求,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就是合理""。不過由於現在會做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人也把這句俗語的意思理解錯了。當然了,不同地域的人口味和飲食習慣不同,就連同一地域或者是同一家庭的人,飲食習慣和口味也不會完全相同,這些俗語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的意見,具體菜怎麼做,還是以你自己的口味為準,如果非要統一要求就沒有道理了。

那麼你覺得民間的這些做菜之道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留言評論。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提供幫助,您的支持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大山的美食紀錄片


先說“魚不蒜”。這句話的意思是,燉魚的時候,不要往魚鍋裡面放蒜。因為眾所周知,魚的味道以鮮美著稱,而蒜的獨特味道則很嚴重。如果在燉魚的時候往魚鍋裡放大蒜,最終會導致大蒜的味道掩蓋了魚本身的味道——所謂的吃魚,其實變成了吃蒜。這就違背了吃魚肉、喝魚湯目的是品嚐水產鮮美的最初目的。因此古代美食家非常不主張在燉魚的時候往鍋裡面放蒜。尤其是燉魚湯的時候,魚的味道和蒜的味道如果混搭起來,會讓人感到十分的不舒服。

再說“牛不韭”。在傳統養生視角里面,牛肉屬於滋補身體的產品,而韭菜則具備養生補氣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那就是牛肉和韭菜如果在一起,豈不是可以大補?但是實際上,古人在烹飪的時候從來不主張用牛肉和韭菜在一起組合配菜。原因之一是牛肉和韭菜在一起配菜,其口感讓很多人不接受,違背了美食的初衷,浪費了牛肉和韭菜這兩種食材。而從食補角度來說,牛肉和韭菜都屬於“發物”,單吃其中一樣就足夠起到對身體的滋補作用,倘若兩樣一起吃,按照中醫視角來說,這會導致食客有上火的症狀,而按照現代醫學視角的話,這種吃法是很可能導致營養過剩的

最末說“肉不姜”。所謂的“肉不姜”的含義和前文提到的“魚不蒜”神似。指的是在燉肉的時候,不要往裡面放姜,因為姜的味道也很大,姜和肉放在一起燉,姜的味道會奪走肉的味道,讓人吃不到肉的美味。因此,古人在烹飪的時候不提倡在肉裡面放姜。





李明道


1. 魚不蒜,即煮魚時不放大蒜。農村的人們煮魚時,一般選擇的食材都是村子的河裡捕撈出來的野生魚,這些魚除了在新鮮度上有保障外,還自帶鮮味兒。人們為了避免覆蓋住魚本身的鮮美,會選擇避免放大蒜這種提高食物香味的佐料,連其他的調味料也很少會放。

2.但是現在的人們煮魚,更多地是從市場中買養殖魚回來,養殖魚相比來說腥味兒更重,不放大蒜反而殺不了其中的腥味兒。

3.羊不姜,即煮羊肉時不放生薑。對於當時的農村人來說,生薑讓人容易上火,而羊肉則滋補非常,所以如果煮羊肉時放生薑,就會導致上火更加嚴重,實在太過滋補。

可是現在很多人在煮羊肉的時候,會用生薑焯水後去除羊肉裡面的腥羶味。

4.牛不韭,即煮牛肉時不放韭菜。農村的人們認為在炒牛肉的時候,不宜放韭菜。韭菜與牛肉都屬於發物,一個對滋補人體有功效,一個對預防感冒有益處,兩者搭配在一起卻讓人更加容易上火。這樣不如分開烹飪。

現如今牛肉仍然不與韭菜搭配,因為兩者相剋,容易使人中毒。

5.由此可見當時的俗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是完全實用的。所以現在烹飪食物,還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



心曠神怡樂哈哈


這是指家常菜的配料。魚沒祘不香呀,祘在鍋裡小炸油就特別香還能去魚腥味:豬肉如果不放姜那就缺少了姜味多了豬腥味,至於牛用韭菜我倒不清楚!如果燒紅燒肉沒有姜那就食而無味。





胡餘膳坊


1、“魚不宜蒜”的說法是從味道方面來考慮的,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自己做魚還是還是到餐廳飯店吃魚,很多人都有在魚出鍋的時候放蒜的習慣,但是懂行的人並不提倡這樣的做法。這是因為魚肉本身就有一種清淡鮮香的味道,最好是清蒸淡做,才能品嚐到魚肉本來的味道,如果在魚肉中放了太多的蒜末,濃烈的蒜味反而會覆蓋住魚肉本來的鮮嫩味道和香味。

2、“牛不與韭”的意思是,牛肉最好不要和韭菜出現在同一道菜中。食物也有相生相剋的道理,從健康方面考慮的話,很多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不同食材都不能同食,其中就包括牛肉和韭菜,因為牛肉是溫性食材,韭菜也是至陽的植物,還有“起陽草”的稱號,如果把這兩種食材放在一起製作,食用過後對人的健康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比如引發腹瀉之類的情況。

3、至於“肉不離姜”的說法,其實也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豬肉,不管是炒還是燉,都少不了要放幾片姜,這主要是為了去除豬肉中的腥味,讓肉的味道更加新鮮。經常食用生薑對人的身體也有好處,比如能夠驅寒等等。所以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一舉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