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蘭的悠久歷史文化及賞蘭、鑑賞

國蘭的悠久歷史文化及賞蘭、鑑賞

汪 源

1 國蘭及其分佈

蘭花是中國人對蘭科植物的泛稱,我國古代人們對“香草”也稱“蘭草”或“蘭”。今天我們所說的國蘭是指蘭科蘭屬植物,如春蘭、蕙蘭、寒蘭、建蘭(四季蘭)、墨蘭(報歲蘭)、春劍、蓮瓣蘭等。蘭科植物是植物中的一個大家族,科下有數百個屬,蘭屬只是其中一個屬,蘭屬包含有 60 多個種,我國已知的蘭屬植物有 31 種 。中國人喜愛和追捧的國蘭屬於地生蘭類型,洋蘭主要是附生蘭,中國也大量分佈著附生蘭。

國蘭由於其獨特的幽香著稱於中國花卉之林,絕大部分國蘭都有香味,但香味差別極大。國蘭的香味,是國蘭鑑賞的重要標準,並稱之為“國香”、 “天下第一香”、 “王者香”。蘭花的香氣亦有濃淡之分,太濃的香氣易使人厭倦,幽遠的清香最是襲人。因此,上檔次的國蘭都具有清淡純正的幽香。並不是所有的國蘭都有香氣,有些國蘭的香氣過濃,反而讓人覺得很臭。

全球蘭屬的分佈中心是喜馬拉雅山地區。我國是蘭屬分佈中心之一,以地生蘭為主。我國蘭屬植物自然分佈很廣,全國除華北、東北外,都有分佈 。其中以西南地區最多,其次是東南。春蘭和蕙蘭是最耐寒的種,分佈最靠北,主要分佈在我國北緯 25°~34°的山區;建蘭主要分佈在我國北緯 26°~28°以南地區;寒蘭與建蘭相差不多,分佈在我國北緯 24°~28°區域;墨蘭的分佈區域最小,北緯 25°以南地區有零星分佈,比較多的是海南和雲南南部 。

2 國蘭的悠久歷史文化

我國關於國蘭的記載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許多歷史名人都與蘭有不解之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詠蘭、勾踐種蘭、屈原佩蘭、板橋畫蘭等。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詠蘭之言奠定了蘭文化的基礎。“蘭當為王者之香”; 《孔子家語》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改節。”以及“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從此, “芝蘭之室”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也成為一個頌蘭的成語。

勾踐在渚山種蘭,歷史上有很多記載。《越絕書》曰:勾踐種蘭渚山。由於勾踐種蘭渚山,後人把渚山命名為蘭渚山,把蘭渚山下的集市命名為花街,並把蘭渚山下的驛亭命名為蘭亭。

屈原,戰國時期偉大詩人。楚國人。他將比興手法進行了新的發展,通過多種香草植物加以表達,觸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將這種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將物與我,情與景融鑄一爐,從而大大擴張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屈原特別選擇了蘭,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如何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以蘭為友,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史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板橋喜歡畫盆蘭,也常畫嶠壁蘭、棘刺叢蘭。板橋蘭畫中數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蘭竹石圖,他在蘭竹畫中常添石,認為“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板橋的蘭竹石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而其題畫詩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歷代文人墨客賞蘭、詠蘭之詩詞、墨寶更是不勝枚舉。如清康熙帝·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蘭花以其獨特的魅力、高潔的品格、襲人的香氣、婀娜的花姿征服了歷代文人雅士,從而成為中國人從古至今不斷追捧的賞玩之物,並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蘭文化。

3 賞蘭成為中國特有文化現象

由於蘭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欣賞,蘭花逐漸成為了我國傳統名花。關於賞蘭、鑑蘭逐漸形成了一門頗為深奧的學問。賞蘭,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分出了等級層次,大致有色、香、形、神、韻、情的層次。

蘭品最早是由宋人趙時庚提出來的,並在《金漳蘭譜》中首先將蘭花分為七品:齊品、魁品、上品、上品之次、上品之下、中品、下品。趙時庚提出的蘭品等級對後來國蘭的鑑賞影響很大。

清朝初年,人們逐漸創立了“瓣型學說”,將瓣型作為評定花品的標準。瓣型是清初的鮑綺雲首先提出來的,他愛蘭成癖,培蘭精勤 [2] 。作《蘭訊篇》、 《蘭語篇》等彙集成《藝蘭雜記》。鮑綺雲的瓣型學說雖不夠精確詳細,但由此以後的二百年來,人們不斷將中國蘭的瓣型深化和豐富,並已成為國蘭欣賞的主要標準之一 。

除花品外,國蘭還十分講究開品,即花格。認為蘭花要有品又要有格。國蘭的花格標準是:高、平、拱、抱。即花梗要高、肩要平,外三瓣要向內拱,捧瓣要合抱蕊柱。這些標準與花品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國蘭的鑑賞標準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中國傳統的賞蘭,較傾向於自然,把蘭花栽於盆中,保持其原有的姿態和情趣,以靜態的方式欣賞蘭花的天然之美、淡雅幽香和清心風韻,進而達到陶冶情操、培養美德的目的。


國蘭的悠久歷史文化及賞蘭、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