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女人:
樣貌清純甜美,氣質溫柔和煦;
世界名校就讀,博士學位畢業;
出道少女偶像,終身公益大使;
愛情跨越國境,家庭幸福美滿;
更不可思議的是,生了三個兒子全都考上斯坦福大學。
妥妥的一個“別人的”人生,活出了幾乎所有能寫在賀卡上的祝福。
她是,陳美齡。

少女偶像
陳美玲,1955年出生於香港一個普通的家庭。
沒有大富大貴住在淺水灣,但也能吃得上飯,念得起書,閒時還能一家人看電視、喝汽水。
雖然我們看照片會覺得,這小姑娘長得挺好看,但陳美齡的家人、鄰居、還有她自己,都不這麼認為。

因為她有個很漂亮的大姐(長大當了演員),還有個很聰明的二姐(長大做了醫生)。
籠罩在姐姐的光環之下,陳美齡覺得自己像個偽劣產品。
性格極度內向害羞,連去小賣店買東西都不敢大聲說話。
成績也不甚理想,小學入學時在B班,到六年級已降入D班,全家人都擔心她無法直升本校中學部。
不過,上帝還是給她留了一扇窗,而且是能看到無敵海景的超大落地窗。
不敢說話的陳美玲會唱歌。
她一邊彈吉他,一邊唱民歌,從自己的學校唱到了其他學校,直到1969年的某一天,一個唱片製作人找到她。
於是,14歲的她錄製了第一支單曲《旋轉的人生》,在香港所有的流行榜奪得冠軍,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就這樣,學生民歌手陳美齡出道了,在電視臺主持節目,和邵氏電影公司簽約做女主角,發行的唱片也紅遍東南亞。
與此同時,父親答應她開展演藝事業的條件是課業均分達到80。
為了做到這個比登天還難的承諾,陳美齡白天上學,晚上錄音,半夜溫書,一天睡不到兩三個小時。
誰也想不到,這一曲“陳美齡狂想曲”,沒有休止符。
1971年,人生的另一個契機悄然來臨。
做演員的大姐把陳美齡的唱片送給了自己的朋友——當紅的日本歌手,沒想到給妹妹帶來了去日本發展的機會。
17歲的夏天,陳美齡在日本錄完了第一張日語專輯。短裙子、白長襪、長頭髮和笑容,她成了“香港來的天使”。
少女陳美齡一炮而紅,拿了無數的新人獎,還成為新人中唯一入選紅白歌會的歌手,出唱片、拍電視劇、去東南亞開演唱會,最後連長白襪都賣脫銷了。
“我的青春,是別人的生意” 陳美齡感嘆,偶像的生活並不容易:永遠是做不完的工作,趕不完的功課,連站著都會睡著。
像被困在籠子裡的小老鼠,不停的在木圈裡奔跑,沒有盡頭。
沒有歌星夢的陳美齡,面對自己在日本取得的卓越成績,並沒有太大的成就感。反而在巨大的壓力下,健康受損,噩夢頻出,甚至會突然落淚。
父親看到快要被壓垮的女兒,勸她暫停工作,出國唸書:
“名譽地位、金錢財產都像流水,會失去的。但進了腦袋的知識卻沒有人可以搶走,是你一生的寶物。可以讀書時,應該好好珍惜機會。”
1976年,陳美齡宣佈退出歌壇,從日本上智大學轉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專攻社會兒童心理學。
唱出鄉愁
1978年,陳美齡大學畢業,在母親的熱烈期盼下,她在日本復出。
但陳美齡卻無法樂在其中,找不到唱歌的意義,也看不清未來的人生。
而一個長大了的陳美玲,該以什麼樣的形象進行推廣,日本的公司也迷失了。
就在這個士氣低落的檔口,祖國的兩岸三地向陳美琳拋出了橄欖枝。
不僅在香港和臺灣灌錄的唱片受到了好評,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伊始,陳美齡被選為中外合拍電影的女主之一,第一次“燕子歸巢”。
有了這樣的契機,陳美齡回到母親的老家貴州探親,村裡的小朋友合唱了一首《歸來的燕子》歡迎她。
那是她在臺灣發行的歌曲,小朋友的歌聲震撼了她的心。
“戰爭的結果把親人分開,政治的不同把家族隔離。雖是同根生,卻不能同相依。多年的想念,一曲代心聲,誰能不流淚?”
那一刻,陳美齡明白了自己唱歌的意義。她相信上天給她這個天賦,是希望她把人心連接起來,把自己的歌聲變成和平的橋樑。
抱著這樣的信念,陳美齡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宋慶齡慈善音樂會,在香港歸回的官方慶典上演唱《香港、香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和平個人演唱會。
陳美齡被稱為“回國歌手第一號”,在內地收穫了很多讚賞,也開啟了海外歌手歸國演唱的新浪潮。
博士媽媽
從貴州回到日本後,公司派了新的經紀人,這位能幹帥氣的年輕人,不僅理解陳美齡的夢想,還盡力幫她實現,兩人共同創造了陳美齡在日本的第二個黃金期。
既是歌手,又是搞笑藝人(被稱為“天然大姐”),還是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常常為弱勢群體打氣),陳美齡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廣告收入達到日本藝人的頂峰。
1985年,年輕有為的經紀人成了陳美齡的丈夫。
1986年,他們的長子和平出生。
帶娃復工的陳美齡,引發了日本婦權運動史上最大的爭議之一——美齡論爭。原因是,她作為一個華人,在日本倡導女性生了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工作。
爭論非常激烈,長達兩年之久,“美齡論爭”還得到了1988年日本“新語流行語大賞”中的“大眾賞”。
最意想不到的積極影響恐怕是,“美齡論爭”成為日本婦女運動的源動力,國家通過了《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
而對於陳美齡本人來說,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
由於論爭成了國際新聞,一位斯坦福的教授聯繫上陳美齡,鼓勵她去斯坦福繼續深造。
“你應該來跟我進修男女學、經濟學和教育學。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論爭會發生,和如何改善婦女的情況。否則這個論爭就會只停留在一個藝人收到攻擊的程度。來斯坦福修讀博士學位吧!對女人來說,有一個博士學位,特別有利的。”
受到鼓舞的陳美齡連夜寫好了申請用的小論文,再通過GRE的考試,完成了所有申請程序。
1989年,她收到了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書。
但幾乎同一時間,她懷孕了。她想到了放棄。
那位神奇的教授卻說,“你是否希望將來對你的孩子說,為了你,媽媽放棄了去讀博士的機會?”
陳美齡不想。於是,她牽著兩歲多的長子,懷著幾個月的次子,到斯坦福大學報道。
一如14歲那年奏響的“陳美齡狂想曲”,她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一邊育兒,如願拿到博士學位。
有趣的是,不知是不是幼兒時期在加州的陽光草地上生活過,長子和平在眾多名校中選擇了斯坦福,而兩個弟弟也跟隨哥哥的步伐,都進了斯坦福。
一家4個斯坦福,也是彪悍的人生,不用解釋了。
心向和平
作為偶像的她,十幾歲走紅,拿過唱片銷量冠軍,做過無數的演唱會,參加過紅白歌合戰三次,得過很多獎。
作為學生的她,從D班到會考三優四良,從多倫多大學到斯坦福大學,一部“學霸的養成”。
作為社會活動家的她,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多次出訪伊拉克、菲律賓、孟買等地,常年開辦慈善音樂會,一直在為女性和兒童的權益而戰。
作為母親的她,無論工作還是讀書,都儘量陪伴孩子,也身體力行的給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樣,教育成果有目共睹。
陳美齡似乎無論做什麼都成功了,她行雲流水般的人生是如何實現的?
(1)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做好能做的
中學時的陳美齡做了2件事:努力讀書升學,彈吉他練唱歌。
(2)當機會來臨時,大膽去嘗試
陳美齡的走紅是基於2次冒險:在香港出唱片,去日本做偶像
(3)找到使命,寬闊生命
與其說陳美齡是藝人,不如說她是唱著歌的義工。
她喜歡小朋友,所以想為小朋友服務。
於是,工作的選擇是唱歌,人生的支柱是做義工,明星的影響力+義工的行動,最終促使她走向國際公益事業的舞臺。
而堅持女性獨立自主,不斷為弱勢群體發聲,使她與斯坦福產生聯結,拓展了人生的深度。
世界和平,人類友好,是陳美齡的理想,也是貫穿她整個人生髮展的使命與線索。
找到生命的意義,就有了取捨的標準,人生會跟著使命的指引日漸豐盈。
(4)終身學習很重要,知識就是力量
成為斯坦福的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就不再侷限於演藝界,她可以更好的做一名國際義工。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職業,知識都讓你更持久的為他人提供價值。
(5)少找藉口,對自己狠一點
陳美齡說,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是還沒有想到。
別人這麼說可能是碗雞湯,但她說還挺有說服力的。
好了,讓我們回到1968年。
13歲的陳美齡第一次參加學校的義工活動,那些四肢殘缺的小朋友因為他們的到來而產生的笑容,深深的留在了她的腦海裡。
為了給小朋友們籌款,陳美齡開始努力練習吉他彈唱,並克服害羞在學校表演,由此拉開了人生的序幕。
如果有一件事註定由你來完成,它可能早就預設在你的生命裡。
只是,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為你自己?
陳美齡的故事,不失為一個精彩的註解。
如果你對她的人生故事感興趣,可以閱讀:
如果你對她的育兒經感興趣,可以閱讀:
閱讀更多 李沐希的午後三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