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1:理

《太極拳十大要論》流傳於陳家溝,相傳為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所作,十大要論包含論文十篇,闡述太極拳理法,相互連貫,論述精闢,是指導太極拳實踐的圭臬之作。

《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1:理

一理 第一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猶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已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唯自進,不可職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1:理

釋義

本篇開宗明義,提出“觀聖門一貫之傳”。何為“聖門一貫之傳”?“一貫之傳”的內涵是什麼?一者,兼上下,會古今,聯物我,統內外,是無可分別之名,所以謂之為貫。聖人之道盡在《易》象、《春秋》。《易》象則大本大用,全具無遺,天人合一之道,盡在其中。《春秋》全顯大用,天人感應之機,盡在其中。讀《易》而不達天人合一之道,讀《春秋》而不達天人感應之機,如何能識“一貫"之道。

拳術之理,與聖道合而為一。自然法則告訴我們,鬆散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夠統一的道理;分離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夠集合的機制。所以說,天地間,四面八方多而雜亂的一切都各有其所從屬,這樣可便於我們認知和掌握。千頭萬緒的事物雖紛亂複雜,自有其生髮的根源,我們探本窮源,就可把千頭萬緒的事物條理清晰。因為,一本而有萬種不同之表象,萬種不同之表象,都歸於一本之根源,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與表象演化過程存在的必然規律。我們人類能夠完成所能夠完成的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遵守客觀規律,遵循自然法則。修煉拳術攻防之道亦不例外。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和應用雖說複雜,我們從其最重要的千變萬化的攻防拳勢來認識,無非是往來運用而已。拳勢,無不是由外形之勢與中氣之勢組成,所以我們要先認識形、氣的關係。拳勢,莫不生於氣而成於形,造形既成,莫不氣中而形外。可知拳勢者,中氣生者在內而為主,形態在外而為臣。故而說,拳勢攻防之往來,莫不是中氣所為之,拳勢形態各有不同的類別,皆由中氣所主。這就是所謂的“一",即從頭頂至足底,內而臟腑、筋骨,外而肌肉、皮膚、五官、四肢百骸,皆由中氣一以貫之,而達虛靈妙境的一個有機整體。

《太極拳十大要論》釋義01:理

由於中氣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中正中和,與形體結合而不失接人拳勢勁力之功,故其所成之拳勢具有破之不開、撞之不散的獨特功能,使自身之拳勢變化達到上欲動而下自隨,下欲動而上自領,上下動而中節應,中節動而上下和的境地。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二者合一,是謂內外相連,即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氣動形隨,自身各處三節前後之動靜有序,皆內氣為主、外形為臣,兩者相需而成,這就是形成各種拳勢而一成不變的法則,由此而能達到“虛靈妙境”的藝境,即所謂的“太極藝境”。這種“妙境”的功夫不是刻意造出來的,也不是模仿他人而裝出來的,而是要依靠紮實的修煉才能得到。

達到這種藝境與人較技,當靜而不動時,寂靜得像清水無波,清澈透底,居其所處之位,穩如山嶽而不可侵,動則勢如震雷,如山之崩塌,出乎人的意料而疾如閃電。當他一靜下來的時候,神、意、氣、勁、形無有一處不靜,其表裡、上下沒有一點參差不齊、相互牽扯之意。當他動的時候,全身內外、上下、前後、左右沒有一處不是按序而動,其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膀膝,沒有一處存在抽扯、遊離、移位之形態,故能全力以赴而戰之,但又並非是力量之大,而是實實在在的一身功夫。這種功夫藝境的修得,就是每日要堅持以正確的方法修煉,積累自身的中氣,不但對技擊有益,更可以修成“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的上乘藝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